文丨陈兴杰
最近几年,情绪价值是很热门的词汇,它指向人际交往中获得的额外愉悦。情绪价值谈得最多的场景,是在恋爱和婚姻之中。
当一个人说到情绪价值,通常有人积极主动,令对方心情愉悦——这就在创造价值。由此出现了另一个新概念,情绪劳动。
某些已婚人士是“情绪劳动”这个概念的主要共鸣者。比如一些妻子认为,除一般性的家务活动,她们保持自身情绪稳定,对外输出活力,鼓励丈夫,安抚孩子,这些都包含情绪劳动。西谚有云“Happy wife, Happy life”,说的大概是这回事。
初听起来没错,时间一长,有些丈夫还是觉得不对劲。伴侣做了应该做的事,为何有额外劳动这回事?妻子也感到委屈,自己克制对生活的不满,对外保持情绪稳定,这项付出居然不受认可?
一方觉得胡扯,另一方委屈,问题很可能出在,情绪劳动的概念本身。
情绪劳动的概念缺陷

首先指出,情绪劳动最早并不指向家庭生活,而是对某一类工作的描述。许多服务岗位(例如空姐、酒店前台)要求,员工要以饱满的情绪、标准的微笑提供服务。
时间一长,假笑也累人。这一类工作付出身心劳作,还要输出情绪能量,这造成外界不知道的工作抑郁。情绪劳动概念兴起时,主要研究这方面。
早期研究者提出,现代服务业很庞大,传统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之外,还有第三类的情绪劳动。
这样的划分显然不严谨。多数脑力或体力劳动者都需要调整精神状态和心态,他们也付出情绪劳动。
上班族毫无疑问是脑力劳动者,他们很大部分的压力来源于职场环境。领导监督,同事排斥,合作者不知所谓,这些都耗心神。
很多白领都有这样的感受,明明什么都还没开始做,光是上班本身,就用尽了所有力气。最大的消耗,就来自于情绪支撑。
事实上,体力劳动者也投入情绪,也耗心力。从餐馆员工、物业保安到网约车司机,体力劳动者也看人眼色,也心累,只不过他们较少抱怨。
真正可以不带情绪,无需顾及他人感受的工作岗位,其实是相当少的。把情绪劳动视为“第三种劳动”,在分类时就很缺乏说服力。
情绪劳动还有一大问题,它因人而异,难以量化。
一份普通的服务业工作,内向者付出巨大心力,活泼者觉得与人打交道是快乐源泉。有些人没有“情绪劳动”负担,主动寻觅这类岗位。
许多管理者也认为:饱含热情工作,这本身是应有之义,收入方面也有相应回报。做得来就做,做不来就不做,怎么说是额外付出?
消费者也不关心服务者的辛苦内耗。在他们看来,服务人员的笑容是真是假,他们难以察觉,也谈不上区别对待。
甚至可以说,服务人员乐在其中,那样更好;勉力强撑的假笑,只会适得其反。情绪劳动越多,服务质量可能还更差。
可以用经济学的一个概念类比。早期经济学讨论价值问题时,多从客观事实出发,将商品价值来源归结于劳动投入。
这个说法,一直没办法解释“钻石为何有价值”的问题。直到19世纪主观价值论诞生,这个问题得以真正解决。
商品价值不取决于劳动者投入和付出,而由交易对象认定。一厢情愿付出劳动、自我标榜的价值,其实不是价值。商品如此,服务也一样。
情绪劳动入脑,制造家庭矛盾

理解情绪劳动的概念缺陷,不难明白,将它引入家庭生活指导夫妻关系,会产生各种问题。
很多人对伴侣的要求是,提供情绪价值——也就是创造积极氛围,说好听的话,哄自己开心。
看似简单,其实缺乏标准,完全取决于单方评价。恋爱中的男女,女方觉得男方木讷没情调,男方觉得女方“太作”,原因通常就在这里。
婚姻生活中的很多女性认为,她们付出额外情绪劳动,需要额外认同和抚慰。付出越多,对反馈的需求越大,丈夫没有及时跟进,委屈不断累积。
然而,情绪劳动却是主观而微妙的,往往是遭遇挫折、日常疲倦、精神压力、情感失落等,妻子不说,丈夫很难获知。
许多家庭矛盾爆发,就始于女方情绪突然崩溃,男方一脸错愕。
妻子指责丈夫麻木不仁,辜负她的默默付出;丈夫对此难以接受,妻子单方面心力付出,她不说,自己如何知道?自己做的是否到位,完全是女方说了算。明明没什么事,为何小题大做?
有些丈夫提出:妻子做家务带孩子,处理日常事务,还大谈情绪劳动,丈夫在外工作,同样付出情绪劳动,谁抚慰他的感受?在外哄别人高兴,回家得哄老婆高兴,自己的情绪付出谁照顾?
无穷无尽的家庭争吵,绕不开妻子指责丈夫“不爱自己”,丈夫认为妻子“没事就作”。双方互动评价出了问题。
妻子以情绪劳动作额外索求,丈夫不认可不买账。妻子的情绪劳动,最终变成丈夫也情绪劳动,夫妻互相折磨。
强调一下,这里讲的女方和男方、妻子和丈夫的情绪互动,是为讲述的方便,并非有特定指向。
现实生活中,女性居家付出“情绪劳动”,确实更为常见。男性持家心有怨气,这种情况当然也有,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家庭交流,要避免概念碾压

社会生活中,知识分子为解决某个问题,会跨界引入概念,以便于论述。这种引入往往不严谨,它自说自画,自相矛盾,充满危险的歧义。
比如,将夫妻分工视为男权优势,把代际冲突称作父权压迫,把家庭矛盾归结到原生家庭。这些是近几年社会议题的“新话”。
滥用“新话”,将制造更大的隔阂、误解和对立。家庭生活需要充分信任,坦诚交流。要避免一方利用话语优势,制造信息差,用新概念碾压。
短暂话语胜利只能赢得一时,长期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家庭内部沟通,要避免现代“新话”,回归正常逻辑。
夫妻的情感基础是平等互爱,互相给予和扶持,互相体谅并尊重。唯有如此,才能换得健康平衡,身心舒悦的家庭关系。
道理看似简单,很多人却不想做。他们希望动用小伎俩,获取夫妻话语互动的小优势。小处精明,大事糊涂,夫妻关系终究陷入一团乱麻烦。
蒋豪老师在我这里开的私塾课,欢迎大家支持:
↑ 识别二维码购买线上课程 ↑
↑ 识别二维码购买线下面对面授课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