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贬值,日本被收割了,这是现在财经自媒体众口一词的主旋律。
Pink们总是抱有一种奇特的世界观,他们说,广场协议使日元大幅升值,是美国收割日本;最近日元大幅贬值,他们又说是美国收割日本。我无法理解,为啥无论日元升值还是贬值,怎么横竖都会被美国收割?
回到问题原点,传说中的广场协议导致日本“失去的30年”是真相吗?广场协议果真挖了埋葬日本的千年大坑?
一、广场协议的历史由来
准确谈论日本的那次危机,起码要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谈起。二战后,美国经济一枝独秀,一国GDP占世界的56%,工业产值占世界的40%以上,黄金储备占世界的75%。美国的工业产能和经济总量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财大气粗,富甲天下。
一家独好不是好,万紫千红才是春。既然不打仗了,需要重启全球贸易和投资,美国向自己的友邦开放市场,自己的工业产能也不能吃独食,搞全产业链,根据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原则,一个国家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产业,把不太擅长的产业分包出去,然后开展国际贸易,互通有无,这样的结果就是贸易各方都利益最大化,大家一起慢慢变富。
邓公在70年代末访美时说过一句著名的名言,“跟美国友好的国家都变富了”,就是对这个经验事实的观察结论。
这里提一句中国,中国作为战胜国,并肩抗敌,浴血奋战,其实是战后第一批拿到致富入场券的国家,这就是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你要看具体内容,会吓一跳,有种穿越感: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简直就是WTO的缩微版。可惜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该条约被废止,直到改革开放后中美才部分达到该条约的贸易条件,即美国一年一审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完全
恢复到当年这个条约的水平是
21世纪中国加入WTO。

一个甲子的摸索,中国人才搞懂了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终于摸到了财富的大门。认知是最大的财富,任何人、任何企业、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赚到超出其认知范围之外的钱。
中国这支路径转向苏东,成为另一个故事,回到美帝,全球化需要各国与美国贸易,美国转移产能需要对外投资,两者都需要统一的货币作为支付工具。传统的金本位,早在二战之前的1929-33年大危机时期就全盘崩溃了。人们也不敢再恢复,主流经济学界至今持否定态度,因为黄金作为世界货币,数量固定,过于稀缺,与日益繁荣扩张的经济规模不匹配,大家恐惧会再次引发大萧条和世界大战。于是,战后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西方各国协商全球化安排,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形成了以黄金美元为锚的固定汇率制。稳定的全球货币体系为国际贸易与投资奠定了金融基石。
与中国的路径选择不同,日本搭上了这趟高速快车。战后的日本一穷二白,在废墟中重建,不比同期的中国强多少。后来1950年韩战和60年代越战,给日本出口美国物资的机会,慢慢日本形成了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体系。60年代的日本就跟21世纪初的中国一样,出口创汇,财富奔涌,赚钱赚到手软。但引发剧烈的贸易摩擦,日本再加上西欧的出口,不断抽干美元和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大幅下降,为了控制货币发行权,1971年尼克松单方面解体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变成了浮动汇率制,美元与黄金脱钩,但依然扭转不了各国对美元的狂热,美元照旧被当做硬通货追捧,所以美国长期的贸易逆差继续,这才有了本次登场的主角:广场协议。
1985年,美国为了解决巨额贸易逆差,决定通过美元贬值的方式刺激出口,减少进口,美、日、德、法、英等五国贸易伙伴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贬值的协议,这就是大名鼎鼎的“The Plaza Accord(广场协议)”。

1990年,广场协议的主要当事国之一日本,泡沫经济崩盘,时论是日本中了美国人的奸计,“广场协议”是大阴谋,咱中国不能重蹈覆辙,绝不能听美国人的忽悠。
这种说法,我要辟辟谣,真没什么阴谋论。日本后来泡沫经济崩盘,也跟广场协议关系不大,只能说有着很遥远的间接关系。广场协议也没有刺破泡沫,广场协议与泡沫经济破裂之间有整整五年,恰恰协议后这五年才是资产泡沫最疯狂的时期。关于广场协议的鬼故事,大多是网络爽文、地摊文学、货币战争之流,现在正经讨论的著作也不少,有亲历者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大藏省国际金融局长行天丰雄写的《时运变迁》,如果严肃的学术著作不愿读,还有一本通俗版的旅日华侨俞天任写的《大泡沫》,都详尽描述了那一段历史。老俞是我最喜欢阅读的作家,《有一种战犯叫参谋》、《浩瀚的大洋是赌场》、《谁在统治着日本》都趣味横生。
二、广场协议的传说与真相
广场协议是阳谋,不是阴谋。

如果广场协议是阴谋,那也不是光日本一家签了,还有德国马克也被要求大幅升值。但同为制造业和出口大国的德国却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政策,没有宽松货币吹大房产泡沫,而是调整税收降本增效,抑制投机,保护实业,逐渐消化了本币升值的冲击,并没有出现“日本化”的长期衰退。

广场协议不是城下之盟,并非强迫,而是集体协商,其实是日本人主动推的,协议里日元升值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约束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美国代表就定了个会议地点。日元升值也不是阴谋,当时是大国崛起的标志,日本还有点洋洋自夸的小得意。
这与二十年前人民币升值的逻辑是一样的啊,人民币资产重估、黄金十年、大国崛起,一般来说,本国货币升值都会增加本币的购买力,给国民带来超强的财富感和自信心。
日元升值不能说是昏招,因为产业竞争力强,出口创汇高,自然而然就会带来本币升值的压力。作为一种政策选择,日元升值有利有弊,今天日本庞大的海外资产就是日元升值的布局,日本国土之外还有一个隐形的“海外日本”,日本GDP长期停滞,但GNP还是挺高的,就是那段时间囤下的丰厚家底。说昏招那是事后诸葛亮,当时80年代日本借助日元升值的东风购买全世界,四处扫货,那真是花着锦,烈火烹油
梵高的名画向日葵,是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重金拍下来的,后来据说还是赝品;
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索尼一家买下仨,1989年收购哥伦比亚,后来是三星,最后是美高梅;
美国的地标性建筑洛克菲勒中心和帝国大厦,都曾经姓过日,挂过太阳旗;
夏威夷风景宜人,是日本移民的最爱,高峰时几乎所有夏威夷土地都快被日本人买光了……
本币升值就买,买,买,有钱就是大爷,中国人也不陌生,在上一轮人民币升值周期,华谊的老板拍下梵高的名画,美帝百年老店华尔道夫宾馆也曾姓过中啊!总之,太阳底下无新鲜事。80年代的真实舆论,不是日本吃亏上当,而是连美国人自己都确信美国在衰落,日本迟早第一,美国将沦为日本的经济殖民地。著名学者傅高义写了本《日本第一》,日本人写了本《日本可以说“不”》。
可是,繁花似锦的好日子,突然就戛然而止了。1990年,日本股市房市大跌,泡沫经济破裂,一切就这么完蛋啦。

日本政府真正的昏招不是日元升值,而是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为了对冲日元升值和出口放缓,日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GDP,刺激经济。结果广场协议之后几年里,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股市和地价疯狂上涨。注意,不是广场协议刺破了泡沫,而是广场协议之后的政府干预吹大了泡沫。
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升值,热钱流入,出口企业受到抑制,实体经济受到重挫后,1987年日本为了缓解热钱流入,扩大内需,降息。放出的货币清一色的流入投机领域,炒房,炒股等等。全社会集体投机热潮,造成了房市股市急升,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对企业已没有吸引力,企业拿到钱都投机去了,所谓“产业空心化”。这样货币脱离实体,自身产生供求,慢慢形成泡沫。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的“纽约股灾”爆发,国际金融业为了转移风险,又进一步推高了日本股市和房价。日本政府发觉泡沫形成之后,开始加息,刺破泡沫,为时已晚,股价房价轰然坍塌,日本居民几十年的储蓄就这样损失殆尽。所谓失去的30年的成因就是如此简单。
泡沫酝酿了灾难。就像2008年、2015年的股灾,不是什么内奸和外敌的阴谋,而是泡沫炒的太大了,上市即巅峰的中石油、几百倍市盈率的神创板,崩塌只是时间问题。

后面就是一系列昏招了,日本一套政策组合拳几乎全部都把自己往死里怼。日本的政治体制导致没有负责任的政治家敢下决断,泡沫破灭形成的僵尸银行僵尸企业始终无法出清,这些大企业僵而不死,成为经济的肿瘤,不断消耗日本的元气。
日本不是毁于美国人的广场协议,而是毁于自己犯的错误。
同期的中国,90年代后半期也遭遇严重的通缩危机,产能过剩,国企全行业亏损,银行技术性破产,其实当时中国面临的局势比日本更严峻。但中国的幸运在于体制优势,不缺具有战略眼光和执行力的大改革家。
中国的应对政策是: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出清低效产能,剥离银行坏账,卖掉亏损国企,政府精简裁员,几千万工人下岗农民上访公务员发不出工资……正是在这种刺骨的阵痛中,市场化和全球化衔枚疾进,中国经济悄悄地脱胎换骨,浴火重生。
进入21世纪后,中日两国经济分道扬镳,渐行渐远:日本继续泥足深陷“失去的30年”,与此同时,中国在加入WTO后重组全球供应链,成为“世界工厂”,缔造出人类经济史上最成功的腾飞奇迹。
三、“失去的30年”的真正原因
泡沫经济不是日本问题,而是所有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共性,例如亚洲四小龙也都遭遇过类似问题,可以说泡沫经济引发金融危机是成人礼,迟早得过这道坎!日本的特殊性不是泡沫经济,而是泡沫破裂之后30多年居然没有任何好转,直到去年才告别通缩,这就挑战经济学极限了。
为什么出口导向型经济更加容易发生泡沫经济?原因有三:

1)出口商品赚外汇,导致大量美元涌入内部,产生财富效应,像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省都出现过钱淹脚面的局面,而这类经济体往往内需市场狭小,吸收不下这么多突然增多的货币,导致土地等资产被恶炒。
2)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了促进出口增加就业,多采固定汇率制,与最大贸易伙伴美国的美元锚定,往往人为压低汇率,但赚的美元越来越多,导致本币升值预期,大量热钱涌入套利,诱发泡沫。
3)二战后大多数国家均采取凯恩斯主义,经济不景气时放松货币,刺激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产生泡沫,日本泡沫经济就是广场协议后政府为了刺激经济连续降息所致。
像中国、美国、印度这种大国实际上更容易克服危机,纯粹的外向型经济很难媲美,因为人口多,内需大,国内市场空间辽阔,更有利于吸收货币,推动内需增长,完成产业结构升级。中国曾经在80年代效仿亚洲四小龙,搞外向型经济,最高时外贸依存度高达67%,目前已经降下来了,大约35%左右,内需已经成为主导。
日本经济的劣势是很明显的,国内市场太小,战略纵深不够,但能近30年一蹶不振,根植于自身特殊的体制-文化结构,无力改革自新。为什么日本政府对危机的应对如此糟糕?这玩意解释不清,事实反正就这么一步步发生了,日本人自己搞死自己,美国人背不了这口锅,如果非要解释只能用国运来解释,国运尽了,就这么简单。
一是经济财阀化。战后日本在麦克阿瑟主导下实施经济改革,肢解财阀,传统的家族财阀消失了,但很快日本大企业自发组成了类家族的各系集团。大企业、大银行的集团化和关联交易,盘根错节,企业就是个小号的熟人社会,内部人控制,治理结构一团乱麻,大而不能倒,最后谁都不能倒,大家抱团共同不死不活耗着。最典型的例子是新能源车,丰田是日本产业硕果仅存的王者,为什么转型如此迟钝?完美错过这一机遇的前董事长丰田章男说,如果转型新能源车太快,涉及到燃油车时代丰田上下游供应商们几百万人的就业,老大哥首先要照顾好这些小弟的利益。无语,美国特斯拉、中国新势力,他们顾虑过传统产业从业者的死活吗?
二是政治派阀化。战后几十年的自民党体制,自民党不是一个统一的政党,而是一党多派,派阀共治。日本议员很多都是几代“世袭”,把选区视为自己的领地,选民就认自己的领主,选完老子选儿子,政客家族和选区选民形成利益共同体,时间一长造就出安倍、鸠山这些政界望族,继而固化为派系和派阀。自民党体制瓦解之后,政治动荡,首相走马灯一样轮换,公共政策制定权实际操纵在东大毕业生组成的政府文官集团手里,没有一个民选政治家有足够的能量做出决断,进行结构性改革,造成日本僵尸银行20年无法修复资产负债表。财阀-派阀-官僚,构成牢不可破的铁三角,导致任何伤筋动骨的改革都很难推动。
三是人口老龄化。老龄化导致社会整体趋向封闭和保守,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内需始终萎缩,从铁血的昭和男儿演化为废柴的平成宅男,民间缺乏创业和创新的活力。
四是科技革命落伍。偏偏日本文化是最缺乏创新性的,日本人擅长执行,注重细节,但整个社会氛围、企业体制、融资体制、行政体制都不是创新友好型的,互联网革命这趟快车日本算是彻底错过了,人工智能革命估计也赶不上。新经济能拿出手的就一个孙正义,还是韩裔日本人,软银的成功也不是靠日本本土,而是全球投资,最成功的一笔是投中国的阿里巴巴。
五是中国崛起替代。同为制造业大国,客观上,这三十多年中国一直在挤压和蚕食日本产业的空间,从低端到高端,从家电到汽车,日本长期低迷与中国崛起呈正相关。如果目前日本的支柱产业汽车业再被中国借助新能源车赛道超越,那日本经济基本上可以洗洗睡了,日本制造再无竞争力可言,未来可能就是东亚的欧洲,搞搞文化、旅游、科研、动漫等软实力。
总之,日本的归宿也就这样了,算是东亚内卷模式的天花板。2023年经济罕见地摆脱长期通缩,股市暴力反弹,给人牛市的感觉,但更大概率是昙花一现,复制美股那种长牛是妄念,因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决定了整体框架和财富水平。日本会成为一个衰老的国家,由于年轻时苦干积累的财富所以日子也能过得不错,苟延残喘但岁月静好。
结语:中国不会日本化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深度考察了世界各大文明兴衰的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过,一个文明不可能被外来者毁灭,外来者最多是在这个文明将死之际加速其灭亡的进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不会步日本后尘。因为广场协议和日本应对的昏招,全世界包括中国学界都研究烂了。实际上,中国的人民币也曾大幅升值,就是中国版的“广场协议”,事实是中国出口非但没有衰落,反而结构升级突飞猛进,世界市场份额不减反增,显示出顽强的韧性。
中日相比较,我只找到危机根源的一点共同之处,就是内卷导致的社会老龄化。这个短板,只能依赖每一个中国人努力奋斗,侠之大者,为国生娃。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的命运就在每一个家庭的床上。
感谢阅读“毛有话说”,释老毛的私人书斋,期待财富与心灵的共同成长。知识改变命运,投资实现自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