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雪
来源|李雪爱与自由
当孩子哭闹发脾气,或者伤心难过的时候,父母可能会很焦虑或者心烦,想帮孩子把情绪控制住。
一些自称育儿专家的人就教家长几个步骤——给情绪命名,引导孩子用语言描述,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再针对不同的情绪开解孩子等等。
我的很多粉丝反馈:
边界清晰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主体性很强。
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如果试图把网上说的那套实践一下,引导孩子说:“这个情绪是因为什么呢?它是什么颜色的?”
或者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是你不能哭哦。”
比较小的孩子可能一巴掌就呼上去了,大一点的会说:“滚!”
或者说:“妈妈,请你不要这样跟我说话,请你正常一点。”
为什么呢?
因为父母的起心动念中带着控制孩子情绪的妄想。
孩子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很清楚这就是你对他心理边界的侵扰,让他没办法完整地经历和放下他的情绪。
但是一定会有人疑问:难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父母什么都不做吗?
如果看到孩子有情绪父母就受不了,好像非把它消除不可,这时父母其实需要觉察的是自己:我自己怎么了?我为什么会这么焦虑?
有晴天也有下雨天,你是不是要把下雨天都改成晴天呢?
一个人的情绪也是无常变化的,有快乐的时候,有悲伤的时候,有愤怒的时候,有得意的时候,有失意的时候……
觉察自己无边无际的、没有边界的幻想——希望周围的一切都应该如我所愿。
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孩子有情绪,自己就受不了?这恰恰就是在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边界不断被养育者侵犯造成的一个后果。
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不是去说:“孩子,我理解你的情绪”,而是安抚那个无助的、惊恐的自己,去抚摸一下自己,告诉自己“我是安全的”“人有不同的状态,这不是我能掌控的”。
先好好地爱你自己,让你的这颗心稳下来,安下来,放松下来。
这个时候如果孩子需要你的帮助,比如他说:“妈妈,我想你抱抱我”。
等孩子向你求助的时候,你再回应他,给他一个紧紧的拥抱,否则就请你相信孩子正在他的内在完整地经历他的情绪感受,他是好好的,你也是好好的。
我们都可以放松下来,建立自己的心理边界,做一个有限责任人。
只要起心动念了,就已经是在突破边界、控制孩子。
我有个粉丝举例说,她本来爱唱英文歌,自己唱得很享受,孩子平时在旁边听得也很开心。
有天她突然心血来潮,想要培养孩子的英语语感,于是开始教孩子唱歌,刚唱几句,孩子就伸手去捂她的嘴,叫她别唱了。
孩子对父母的起心动念是非常清楚的:父母是真的享受,还是想改造孩子。
如果她的发心是唱英文歌或读个绘本让孩子“得到什么”,那她收获的结果大概率是孩子厌恶英文,厌恶这个绘本。
有的父母会认为,如果是打骂孩子、或在行为上强迫孩子,那肯定是控制孩子了。
但如果不强迫孩子,而是遇事就“温柔而坚定”地给孩子讲道理,就不能算是控制孩子了吧?
然而所谓“温柔而坚定”地讲道理,仍然是逾越边界的行为。
举个例子,有位妈妈自身非常优秀,事业成功,特别擅长给儿子分析情况、讲道理。
有一天孩子天真地说:“妈妈,我长大之后要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滑梯。”
童言童语,多么可爱。
可是他妈妈立刻项目经理上身,开始给孩子讲:"如果我们要建世界上最大的滑梯呢,首先要去查资料,找出现在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滑梯什么样,建造滑梯的材质应该是什么,滑梯应该建在哪个地方最合适,技术上有什么难点,我们怎么去克服它……“
孩子听了一系列滔滔不绝的道理之后逐渐陷入冷漠,再也不提滑梯的事了。
因为他的内驱力被他“无所不知”的妈妈偷走了。
再之后,这个孩子出现了很糟糕的状况,自我攻击、自我否定,甚至有抑郁倾向。他哭着说:“妈妈,我就是个垃圾,你什么都比我强,你永远是对的……”
妈妈在任何事上都要用自己成年人的思维和成功经验,给孩子分析情况、讲道理,孩子就会在所有的地方逐渐退缩,觉得世界索然无味、自己是个垃圾。
相反地,还有一些家长,当孩子面对有挑战的任务时,故意在孩子面前示弱,向孩子求助,以为这样就会提升孩子的主动性和胜任感。
我们想象一下,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他习惯了在父母面前的模式——遇事就认为别人不行、我最厉害、我才能搞定、别人得向我请教……
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同事,会不会觉得烦?
所以,家长们完全可以正常一点,一个事情能做就是能做,不能做就是不能做,不需要装“我行”,也不需要装“我不行”。
家长分明能做的事,却主动示弱来“激励”孩子,就会把孩子推到脱离现实的躁狂状态,让他将来在和别人的合作关系中,经常陷入“别人一示弱他就去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的模式中,以及很容易被别人利用的处境。
这不是在培养傻×+事×吗?
孩子喜不喜欢做一个事,愿不愿意完成它,是孩子自己的事。如果发现一件事超出自己当前的能力边界,他的本能和主体性会引领他向外求助,或者自我权衡利弊之后选择及时放弃,而不会心存悔恨不甘。
那些做企业亏到倾家荡产的人是怎么回事?不就是父母从小激励他“你不能有畏难情绪,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把他的脑袋搞得太躁狂了吗?
很多学校都设定了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而且设置得很细,比如几年级的孩子必须做到连续跳绳200下,几年级的孩子必须达到3000个单词储备量,几年级的孩子必须学完奥数,等等。
老师还会把责任推到家长身上,让家长督促,于是家长就很焦虑了。
如果孩子畏难,不想背,不想练,不能达标,就可能遭到老师的批评,被打击自信。
但是,对家长来说,更应该关心的指标是什么呢?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练一练,一分钟就能一口气跳绳200个,跳完身心愉悦,而有的人可能跳50个就头晕气喘或者膝盖磨损了。
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的身体适合做什么。
不要活在别人的标准中,如果没有达到老师的标准你就难过,这也是一种自恋妄想啊!
我为什么要去控制别人对我的看法呢?
这个老师喜欢我,认为我是天才;那个老师不喜欢我,认为我是弱鸡——
这都不是我能掌控的,我们不能掌控别人的看法,也不可能要求自己达到别人的标准,这都是边界不清的大梦。
如果是边界清晰的父母养出来的孩子,他不会活在别人的评价中,老师觉得他好或不好,他会知道,“哦,那只是别人的一个看法呀”。
我们不可能改变别人的看法,那是由别人的历史经历和自身状况得出的。
我们唯一需要负责的是自己的人生。
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
好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什么样?
如何治愈自己的童年创伤?
如何与父母建立边界,从共生到分离?
如何避免将原生家庭的创伤传递给孩子?
推荐:
尹建莉对话李雪《觉醒·从原生家庭回归当下》
课程大纲↓↓↓
 点击下方小程序,购买课程↓↓
(广告)
作者介绍
作者:李雪,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李雪爱与自由。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亚马逊,全平台在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