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我”

《维和防暴队》,久违了。
该片为首部海外维和题材商业影片,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片成色几何?
《维和防暴队》给人的第一眼印象就是动作。
因为李达超是动作导演出身,曾获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所以在动作这一块毋庸置疑。
如杨震(王一博饰演)、江小洋追捕敌方狙击手时的跑酷,在屋顶和街道,楼梯、小巷、市场间闪转腾躲。
被混乱的人群挡住去路,对方出言挑衅并做出不雅动作,杨震一枪打断其中指,何等的快意恩仇。
这一连串动作干净利落,不愧是《水月洞天》的导演,每个演员的动作有板有眼,凌厉有劲。
木屋区解救人质这一部分则是技法与动作设计的精妙结合。
先是跟随镜头营造身临其境感,让观众代入情境随多变的紧张局势情绪起伏。
之后接一个全景,将任务的凶险程度一览无余的展现,再辅以升格,从视觉上加强认知,也不漏过每一处好看。
而后手持摄影进场,晃动镜头让画面更加真实,最后中景加特写,远程狙击与近身肉搏齐齐上阵,配以定时炸 弹危机,不负精彩、过瘾。
这一段的场面调度、镜头运用井然有序,轻重缓急一一展现在观众眼前,有重点、有突出,高涨的激情与战后的思考让“世界和平”这四个字不再是空喊的口号。
最高潮的地方自然是护送人证到法院过程中的剑拔弩张。
不仅有反叛武装的袭击,还有恶劣天气的侵扰,想要拍好这段戏得体现两点,一是专业,这是立足点。
维和队员们远程与火力覆盖时用长枪,短程对战时使短枪,狙击手占据最高点统观全局,近身战时拿匕首,不同环境切换不同形态。
而不是以往同类型国产片中为了追求所谓的大场面,只知狂轰乱炸,不知实际情况,且不论战况如何危险,战术素养不会丢,与开头队长余卫东(黄景瑜饰演)的强调和训斥相呼应。
二是章节的合理安排。
什么情节在前,什么片段收尾,什么角色定调都得规划好,否则节奏一乱就会导致观感上变得杂又乱,《维和防暴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
第一个视角是穿过敌区,敌方不断逼近,火箭炮、冲锋枪轮番上阵,为了除掉人证不择手段,但维和警察有纪律,没有命令不得还击,只有尽快躲避。
这个引子交代了即将发生冲突的背景,这是敌方消灭人证最后的机会,他们肯定会负隅顽抗,维和警察们面临巨大的挑战,极有可能流血牺牲。
换句话说,这一情节吊起了观众的胃口,正餐即将粉墨登场。
敌人火力凶猛,维和警察奋起反击,躲进水上木屋与其对战,双方你来我往,但因对方熟悉地形,狙击手又提前占据高点,维和警察暂时处于下风。
岌岌可危之际,牺牲随时发生,丁慧(钟楚曦饰演)为护证人,倒在了敌人枪口之下,但这种牺牲并不是为赚观众眼泪的无意义、无价值的牺牲,前面做足了铺垫。
作为维和警察,她有使命感、责任感与信念感,在广场上丁慧冒着生命危险救那个向他们求救的小孩,无力回天之后十分自责,护送人证时也一直将他们护在身后,所以当她牺牲时,情绪是水到渠成,而非特别突兀。
按照一般套路,这时应该煽情了,但导演并没有这么做,因为危机并未解除,队员们确实伤心,但也得立马振作起来。
短暂平复心情,杨震在队友们掩护下寻找制高点,击毙对方狙击手,但因来不及撤退被抓,余卫东前去营救,千钧一发时支援及时赶到,节奏飞快,不拖泥带水。
这一小段可见五幕剧的浓缩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循序渐进,交代的清清楚楚,观众也看的明明白白。
当然,再好的动作也得有载体才行,不然落不了地就成了空中楼阁了,一切都白搭。
《维和防暴队》是怎么样让载体夯实的?利用情绪、文本、角色上的忍与放,一紧一松,恰到好处。
在角色上,他们是维和警察,代表的是中国,不能擅自行动,介入当地事件,这样容易造成国际纠纷,被一些有心国家放大利用。
因这一层身份,他们必须忍,必须克制,即使眼看罪恶临近,队友被围攻也得冷静下来,情绪上跟观众有了共振,大家都憋着一口气,等着发泄。
随后导演用一段快速剪辑,将他们阻止犯罪,惩处邪恶的段落展现在观众眼前,让大家提着的心稍微舒缓。
在情绪快要退去之时,剧作结构得当的优势体现出来了,应接不暇的场面,极具张力的桥段又把观众拉回银幕前。
其中还包含杨震的成长线,诠释“热爱和平、不辱使命、崇尚正义、尊重生命、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湛、不畏牺牲”这32个字。
这一整套的忍与放,既有炸、燃、突、爽的带劲,又有忍、紧、收、严的刻画,从各个方面让观众了解一条真理,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什么和平,有的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从电影的角度看,这种忍与放是对维和队伍的一次通俗科普。
以杨震、丁慧等人的视角,能够清晰感受到维和任务的艰难,战火纷飞、九死一生、异国他乡,我们习以为常的安居乐业在那里是一种奢望。
而维和的目的就是要让奢望变成希望,维和队伍把他们的热血淬炼成信念,打从心底相信,以实际行动证明他们对和平的坚守,他们是维和防暴队,他们同样也是追风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