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主席 20240425
:有的人问,最近国内国外议题很多,你为什么突然要花很多时间与篇幅写钢琴及孩童教育?回答是,我是一个父亲,很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我也特别考虑能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应未来时代的教育,不仅关乎我自己,也关乎于这个国家。据说中国有2,000万学钢琴的儿童,每几个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在学钢琴,覆盖率之广,渗透率之高,或为全球之冠。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是:在步入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全社会寻求新质生产力转型、新生代年轻人面临未来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的年代,中国家庭的课外教育资源投入还停留在一两百年前的欧洲中产家庭,到底是否合理?我们的教育是否与时俱进?我们是否在让自己的孩子做好准备?我们是否会让孩子被时代淘汰?我们在本篇接着讨论,如果不学钢琴(或其他学习周期较长的乐器的话),应该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在说完了音乐教育、STEM、体育、绘画、语言、棋牌、左右手后,我们再探讨其他的一些内容。
1.普通人家庭为什么要学钢琴?从18-19世纪的欧洲到当代社会
2.钢琴教育为什么如此受到当代中国家庭的欢迎
3.钢琴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4.哪些家庭和孩子更适合学钢琴?
5.不学钢琴的话,学什么?
1)音乐教育
2)非音乐教育(音乐以外的其他学科及爱好)    
第一部分:框架
第二部分:具体课程/领域
a)STEM/“科创教育”/机器人/人工智能大类
b)体育运动、身体练习(physical exercise, PE)等
c)绘画:培养创造力
d)外语/第二语言(即学英语)
e)棋(牌)类
f)左右手开发/“两手同利”
第三部分:其他(包括爱好、习惯、知识、技能、潜能等)
这部分内容涵盖较广,有的属于爱好,有的属于知识,有的属于习惯,有的属于技能,还有的则属于应该如何安排孩子的时间与生活内容,帮助孩子全面发展。所有这些,均对孩子适应未来时代至关重要。孩子开发相关的潜能,培养相关的能力,都离不开家长的引导、支持。
a)阅读
阅读是一种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学习方式。如果一个人自小养成阅读的习惯,有足够的求知欲、自驱力、专注力,工作之后仍然能够手不离书,那么他就始终能够保持学习的热情,始终能够保持智力进步的步伐。当今社会是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信息碎片化分散化的时代,人们能够获取的信息太多、太杂,变得十分浮躁,看书成了很困难的事。如果没有很强的阅读习惯,则在求学结束、工作之后,很多人就远离阅读了,有限的阅读往往也是工具型的:与工作或现实事务直接相关,而非智力或精神驱动。逐渐的,人就远离书本、远离文字了。虽然没有这样的统计,但可以合理估计:孩子的求学时期的成绩与阅读习惯是成正比的;一个人事业的长期成功与阅读持续性及阅读量也是成正比的。所以阅读是绝对的好事。我们看许多的领导人、企业家,日常文字阅读量非常之大,且兴趣非常之广。这些阅读既是他们工作的宏观性质所需要的,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社会位置的原因。
阅读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接触认知世界的方法论。孩子最好能在小学阶段结束前即建立自主阅读学习的兴趣与习惯。只要建立这种习惯,长大就是学习的永动机,能够不断学习所需的新知识。家长应该努力帮助孩子创造有利的条件,这包括:
——鼓励孩子阅读;
——陪伴孩子阅读(家长也要经常读书,或自己读(要让孩子能看到),或与孩子一起读)
——给孩子阅读创造条件(包括买书、借书,已经留给孩子大段的阅读时间);
——不去干扰、破坏孩子的阅读。
关于阅读,作者之前写过一篇文章,《阅读的乐趣,书本的乐趣
也可供家长参考。
b)写作
写作有许多的好处。作者在《关于写作,以及写作的力量
写过:
——写作可以帮助记录自己的思维、思想;记下那些闪过的念头、火花、灵感;
——写作可以帮助加深和强化记忆;
——写作可以帮助锻炼、打磨、细化、优化你的逻辑思维;
——写作可以帮助自己发现思维、思绪中的漏洞与盲点;
——写作本身,就是思维训练与知识学习的手段;
——写作可以放松心情和解除压力——特别当你熟悉甚至熟稔文字运用的时候;
——写作的内容可以被留存下来供日后阅读,跟踪、记录自己思维和知识成长;
——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享予他人,实现个人思绪、思考、思想和理念的传播。
人们往往注意不到,写作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思维锻炼方式。一旦把写作变成习惯,一个人就能不断的学习、思考、积累。
所以家长也要有意识帮助孩子培养写作习惯。
如何培养呢?可能有几方面。
第一是允许并鼓励孩子用键盘打字。这可以极大的提高写作的效率,让写作的速度接近思维的速度。另外孩子总之不抗拒使用电子产品的。针对写作,可参考作者文章《字写得好,作文就写得好么?——手写 vs 键盘写作
第二是鼓励孩子就各种体裁内容写作——什么都可以写,例如可以编自己喜欢的故事,写奇幻小说,写童话,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写。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写作的兴趣,感受写作的乐趣。
第三是生活中随时、随机的引导孩子观察周边,发现、积累写作的素材。“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可以写下来。”“你今天看到的这个情况,可以记下来,会很有趣”。
第四是建立鼓励孩子写日记。如果能每天写是最好的,做不到的话,也可以每几天写一次,或者降低要求,写周记也可以,当然频度越高越好,让把孩子写的东西都留存下来。在内容体裁上一定要灵活,不要变成流水账——孩子想写什么都可以。例如鼓励孩子给日记画插画,丰富日记的表达方式;帮助孩子把日记内容纪录/留存下来(电子化/打印);有能力的,还可以帮助孩子把日记短视频化(但文字需要依托孩子的写作)。
第五是不要根据学校作文的标准去评判、要求孩子的作文。学校作文和孩子业余写作一定要分开。要鼓励孩子业余写作,不拘一格,写孩子真正熟悉的、喜欢的东西。还是那句话:核心是要培养孩子写作的兴趣
我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曾花了一年的时间,每天给我的小狗(“莱克”)写日记。日记是以“莱克”为第一人称第一视角,假想从小狗的角度看待世界,写他的生活,写他的经历,写他的情感。《莱克日记》图文并茂,有我给小狗画的许多插画。我很爱我的小狗。另外,虽然只是三四年级,但我也知道,我写的是我小狗的心理活动,我是乐于将假想的小狗心理活动分享给大家的(好比我在帮小狗发“朋友圈”)——但我其实并不想分享属于自己个人的想法。但通过此举,我因为能写自己爱写的东西,有一个持续写作的理由(“日记”),同时又能分享予他人并获得反馈,充分享受到了写作的快乐。
在我四年级的时候,地方上就不让养狗了。对于莱克来说,这好比是灭顶之灾。我的母亲带着我,到处找亲友帮忙,看看谁能够收养莱克。但最终没人能够帮忙,最后我父亲将莱克送给了外地的朋友。我只能万分痛苦的告别了我心爱的小狗。而这本日记,后来不知为何也遗失了,成了我巨大的遗憾。
但这本关于小狗的日记,却让我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
对于家长们,我想说,有无数的办法可以激发孩子的写作乐趣。一旦把写作作为乐趣,把写作变为习惯,孩子将终身受益。
c)公共演讲(public speaking)、沟通与表达
何谓公共演讲?即在公开场合,面向多人,口头表达自己的想法。请注意,这个“演讲”不只是指政客站在台上,面对成千上万人的讲演,而是任何一个面向多人的口头沟通场景。讲演的内容不一定是十五分钟或半小时的一席话,而可以只是几段话,几个要点。公共演讲的关键在于“公共”——面向多人。
当你对企业的客户、领导、同事介绍一个方案时,就是一个公共演讲;
当你对内述职时,就是一个公共演讲;
当你在团建时做内部分享时,就是一个公共演讲。
今天许多人在做直播。直播当然也是公共演讲。
为什么要在阅读、写作之后单列公共演讲呢?
因为公共演讲本来就十分重要:能把一个观点说清楚,就能影响他人。
更重要的,在AI时代,当AI已经能够帮助(乃至替代)人类收集、分析海量信息及提供答案之时,对内容的“交付”(delivery)就变得尤其重要:即便AI能够给出最好的建议——把稿子写好了,并且结合讲演的背景、语境、受众及讲演者的人设及策略等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但最终也无法取代人类,还得由人“交付”。
同样由AI提供的内容,由不同的人类演绎,在其他人类成员中效果也是不同的——因为不同人的表情、神色、语气、声调、情绪、演绎、呈现,及至最微观的互动,都是不同的。
有人说,等将来深伪技术足够发达了,AI可以直接模拟人。
实际情况是,如果深伪技术足够发达,能够以假乱真,甚至胜过真,则人们将不再相信任何的视频、视觉形象,而必须看到肉身真人,进行人类与人类之间的“不插电”对话。
这个说得有点远了。现实点说:给客户讲个材料,总得真人出来站在跟前说吧?友商的材料也是AI支持下生成的,但友商团队没有一个人有我口才好呀。
任何产品的销售亦然。AI可以提供大量的内容输入,告诉销售如何拆解客户的痛点,捕捉客户的需求。但最终,恐怕都需要有一个人(一个人类成员)将内容传递给其他人(其他的人类成员)。
AI可以辅助,但不能取代“人人互动”;人类最后可能也只能在“人人互动”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
因此,公共演讲(沟通与表达)是未来时代极其重要、能够决定人与人差异的核心技能。
(AI时代的核心能力——“社会心理能力”——沟通与表达)
相比西方社会,中国(及东亚)教育体制对公共演讲、沟通与表达的能力培养是比较弱的,并且意识也足。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公共演讲/沟通与表达都不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及核心内容。诚然,有极少数学生参加辩论队和相关比赛,但绝大多数学生都缺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老师、家长也缺乏相关的观念意识。
有时我想,这可能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相关:口才太好往往被认为是负面品质。 “口若悬河”、“三寸不烂之舌”、“口蜜腹剑”、“巧舌如簧”、“伶牙俐齿”、“满舌生花”、“搬唇弄舌”、“口是心非”、“信口开河”都是负面的;形容能说能辩,“言之凿凿”、“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妙语连珠”则多多少少的都有一点负面或讽刺意味。俗语“打嘴炮”、“吹牛逼”、“忽悠”、“跑火车”、“得把口”(广东话)都是负面的。相反,我们有维护口才不好的俗语:“大辩不言”、“大辩若讷”、“深藏不露”。所以,“太能说”未必是件好事。
大家注意到:英国/昂撒-美国人(Anglo-American)很会讲故事:他们对口才、辩论、演讲高度重视的,把培养沟通、表达、演讲融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贯穿于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教育体系如此设计,一方面使得口才好的人能够被选拔,得到回报,一方面也使得所选拔的人才必然具备沟通、表达及口才能力。
公共演讲、沟通、表达有满满技巧与“套路”,而这些技巧与套路又与一般的人性相关,既,作为一个普通人,你愿意听什么样的演讲?你会被什么样的演讲所带动?你会为什么样的演讲者所打动?以及你不愿意听什么样的演讲,不喜欢什么样的演讲者?
它涉及到,在演讲中:
——应该使用什么表情、诉诸什么样的情感、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如何将自己的经历、体会与演讲的内容相联系?
——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措辞、语汇、表达方式?
——如何运用停顿、空间、“留白”?
——如何使用幽默?
——如何在前五分钟内抓住听众?
——如何避免让听众疲惫、厌烦?
——是否需要即兴讲演以及有何注意?
——如何制造演讲的高潮?制造多少高潮?
——如何唤起听众的共情,让听众相信自己?
——如何使用个人案例,将个人的经历与演讲内容联系起来?
——如何感染听众、激励听众?
——如何避免听众无聊?
——如何与听众互动?如何聆听听众、如何即刻对听众的反馈做出反馈?
——如何在触及敏感问题与避免犯政治错误之间寻找平衡?
——如何通过演讲宣传、建构自己的人设?
——如何不怯场?
这些都需要接受系统训练。同时,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悟性。有悟性的学生马上可以当老师的老师。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公共演讲依然是比较陌生的事情。也许很多人想不到公共演讲与自己的关系(“我从来没有演讲的机会”;“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不会去讲的”)。
但实际上,所谓“演讲”是广义的——所有的“一对多”沟通都属于某种意义的公共讲演(presentation/speech),这种场景是广泛存在的,并且在AI时代将变得更加重要(“人人交互”)。以此,培养演讲能力对个人在AI时代的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公共演讲/表达与沟通能力呢?头脑风暴:
——如果有学习班/培训班,可以让孩子参加;
——积极与孩子探讨生活、学习、家庭、社会问题,听取孩子的意见,并与孩子思辨;
——鼓励孩子多说,每天打卡,记录对各个问题的看法;
——与孩子一起观看好的讲演、名人的讲演;
——与孩子探讨何谓好的沟通、好的讲演;
——让孩子观看自己的演讲视频,与孩子一起探讨改进方式与路径;;
——教孩子用各种支持演讲的工具(ppt、word);
——对孩子的演讲提供积极反馈;
——鼓励孩子积极在学校、班级及课外学习活动中进行讲演;
——鼓励孩子参加辩论队、辩论赛。
练好演讲,习惯演讲,可以让孩子在将来应对各种职业场景,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但不能忘记关键一条:口才好的关键,还得是“料”——要有思想,有逻辑、有内容: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以及怎么说,并且与听众共情。这些不能单纯考演讲课来弥补,而需靠孩子不断的积累学习。
最后,为什么要在学琴的文章里谈论阅读、写作及演讲呢?
因为学琴是要耗费大量时间的。当代家庭的父母必须懂得取舍——结合孩子自身的兴趣,让孩子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未来时代最需要的能力上。
(未完待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