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重读)

学校应该是阅读的天堂
作者|朱永新

很多人说,孩子天天都在读书,天天都在看教科书、教辅书呀!其实,这些书并不是我的阅读观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这些书相当于母亲的乳汁,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很容易吸收。但如果一个孩子终生都吃母乳,他肯定发育不良。他应该在两三岁之后甚至更早就要开始自主进食。
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最有效率的课堂教学方式,将人类的知识高度集约化、效率化和组织化,在有效的时间内教给孩子。它的作用就相当于母乳。如果一个孩子只看教科书、教辅书,他一定是精神发育不良,因为这些书还不是真正意义上阅读文本。
孩子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真正经典的阅读,就不可能走得很远。所以,我们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学校教育不仅要像提供母乳一样给孩子们提供最基础的滋养,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提倡自主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由飞翔。
前苏联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只要有了书,孩子们就有了阳光,有了成长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比我们现在很多乡村小学的硬件设施还要差得多,但他每天都要和教师、孩子们一起读书,让孩子们真正走进图书。这样的学校才更像个学校。
古代的士大夫说“三日不读,而目可憎”,可见一个人精神的饥饿会影响外在形象。一个人的精神饥饿或富有是在中小学形成的。人的很多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是有关键时期的,精神饥饿感的形成也有关键时期。人生的很多能力在某个时期如果适当地给了刺激,就能够掌握,一旦错过就永远失去了。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小学没有养成这种习惯今后就不可能了,但要弥补是很困难的。
阅读需要拥有大量的书籍,而我们学校和学生的图书拥有量是很可怜的。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出版国,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小学生书读得少,中学生读的也少;大学生也没有阅读习惯。据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为9.3%,阅读外文文献的则占5.2%。而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周阅读量至少是500页。美国大学上课不是满堂灌,不是学生“课堂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他们首先是重视阅读,通过阅读有了共同语言,师生实现无障碍的对话,再进行接下来的课程。而我们的老师甚至二三十年都拿着同样的备课稿去给学生们讲课。人们戏称这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
没有阅读的学校,出来的学生很难有阅读的习惯;没有阅读习惯,培养的学生就是半成品甚至是废品;没有完整阅读的人,面对未来的社会和挑战,将很难有完整的精神生活和充实的人生。
让我们的学校都成为阅读的天堂吧!
(文/朱永新 摘自《新华文摘》)

阅读是教育之基

原创|朱永新 
来源|中华读书报
时代正在赋予我们一项重任:打一场教育公平的攻坚战。我相信,在当今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中,阅读是最有力的武器。我相信,《中华读书报·时代教育》专刊,将会成为攻坚战中的重要生力军,带领更多人们赢得更多教育的胜利,创造更多阅读的辉煌。祝贺《中华读书报》创办“时代教育”专刊!
教育是科技与人才的第一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打破了以往把教育作为民生问题论述的惯例,把科教兴国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专门论述,并且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作为一个整体性问题来谈科教兴国战略。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科技、人才、创新都有了“第一”的定位,那么教育究竟是什么地位呢?我认为:教育是第一基础。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创新拔尖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也就是说,教育是引领性的,基础性的,关键性的。
为什么说教育是第一基础呢?因为人才的培养是离不开教育的,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才是第一资源,是要有教育作为支撑的。科技的发展来自于对人才的科学管理和激励,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领先的尖端的科学技术,科技领先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人才和科技,一个是人、一个是事,基础都扎根于教育。如果说教育是一片沃土,那么,人才是扎根于沃土的大树,科技是大树开出的美丽的花朵,创新与经济是花朵结出的果实。毫无疑问,没有沃土就没有一切。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没有科技,没有创新。
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以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使命,做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描绘。科教兴国的战略早在1995年就正式提出,二十大再次强调,意义重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华读书报》作为一份以阅读为主题的国家级报刊,一张在思想、文化、教育界有影响力的报纸,及时推出《时代教育》专刊,继续保持在高等教育领域影响力的同时,通过教育及出版内容的前端引领和对教育界进行全方位报道,将报纸的品牌影响力深入拓展到全国各级中小学校、各级图书馆及广大社会家庭,以助力全民阅读、共创书香社会,推动教育强国与文化强国的建设,有着特别的意义。
阅读是所有教育的第一基础
我一直强调,阅读的价值,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教育之中,把阅读提高到怎样的地位都不为过。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无论社会教育还是自我教育,无论儿童教育还是成人教育,阅读可以说是所有教育的第一基础。
阅读与教育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英国学者斯蒂芬·克拉生在《阅读的力量》一书中用大量数据证明,学校和家庭阅读环境好坏、图书馆有无和多少、藏书多寡、父母和教师读书与否、学生阅读量大小等因素与学生成绩的好坏密切相关。对于学校而言,硬件设施是教育的基础,但决定教育水平的是软件水平,决定软件水平的关键是阅读水平。
从国家层面讲,阅读能力也是一种生产力:它能够培养更多高素养的国民,自然就能够提高生产力。因此,有阅读习惯的民族,自然是全民素养较高的民族,自然能创造出更多价值,自然能够收获更多。
从个体层面看,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形成阅读习惯最重要的时期,家庭和学校,是推动儿童阅读的最重要场所。阅读也是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的最佳抓手。
近些年来,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在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举行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深刻揭示了阅读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对于个人成长的极端重要性。全民阅读的概念在中国越来越深入人心。
但是,网络时代对阅读形成的挑战,仍然存在。网络的普及,让阅读的娱乐功能在更大程度上被其他方式代替,阅读就越来越成为具有专业性的一种技能。一旦缺少正确的引领,阅读就会流于形式,也就无法取得教育所需要的根本力量。
在我们当下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其实质是来源于阅读兴趣匮乏、阅读习惯养成滞后、阅读量萎缩、浅阅读甚至反阅读盛行,导致教师的阅读教学缺乏吸引力、父母的阅读指导缺乏科学性、孩子的阅读提升缺乏内驱力。
所以,要想真正推进素质教育,要想打倒应试主义,我们特别需要在学校和家庭中推动真正的阅读。我们要让教师、父母、学生掌握专业的阅读技能,我们要让儿童在需要阅读的年龄里得到充分阅读的浸润。
全世界正在大步走向终身学习的时代。重视教育是刻在中华民族基因里的优良传统,因此,阅读应该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我们对阅读忽视,正是之前教育失败所致。我们缺少科学的教育知识所以不懂阅读的价值,我们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所以不能运用阅读。但是,正因为现实的不完美,我们才特别需要更多行动:一方面,环境改变人,一方面,人改变环境——这是相辅相成的力量。因此,我在2010年创办新阅读研究所时,提出过一句话:改变,从阅读开始。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先生说过的那样: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
新时代呼唤新阅读和新教育
2021年的“双减”,必将成为载入教育史册的一个转折点。应该说,“双减”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努力,是对教育幸福的一次探索。
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从某种意义上,正可以视为是对“双减”的一次提前探索。新教育实验是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的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幸福完整”是我们在一线坚持探索二十二年的不变方向;在参与新教育的实验区、实验学校中,绝大部分是农村学校,新教育实验以公益方式推进,正是对教育公平的努力。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尽管党和国家把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全民阅读,放在重要地位,但是,教育本就是慢功夫,要实现东部和西部、城市与农村、同一个区域中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乃至起点不同个性相异的个体等各类不同的教育公平,仍然还需要进行很长时间的行动。
推动教育公平,必须要重新配置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需要重点向农村、边远地区、薄弱学校倾斜。教育资源本身,从师资力量等软件,到各类物资等硬件,图书资源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资源。
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阅读资源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儿童早期阅读资源的配置,儿童早期的阅读经验,对他们入学后的学业成绩以及人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农村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怎么把好书送到他们手里,让他们能够读得到好书。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中国教育的问题就好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当然,问题再好解决,也不等于会被自动解决。
一方面,名著就是名师。当一本好书被真正阅读时,能够产生的教育力量,是惊人的。在古今中外的各种故事中,发生过太多太多一个人的命运被一本书点燃、被一本书改变的故事。
另一方面,再好的名著,不被阅读时也是废纸。所以,在教育之外,必须有助推阅读的新生力量,让教育的各方进一步认识到阅读的力量、阅读的效果。
因此,在推动阅读上,仍然是行胜于言。像新阅读研究所这些年来就以研究专业的阅读书目、研发特色的阅读课程、进行公益的全民推广为己任,为不同群体尤其是为乡村中小学提供全套的免费服务,深受一线中小学的信赖。
前些年,我们一大群对推动阅读志同道合的学者朋友,还成立了“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也是以专业研究阅读、公益推动阅读为使命,做了许多工作。
总体来说,近些年来推动阅读的新机构层出不穷。而一个真正研究阅读的机构,必然无法离开对教育的理解与实施。我们努力让专业阅读深入人心、让专业阅读方法耳熟能详,以此提升教育的品质。我们努力推动阅读,营造书香校园,是从一个又一个人,到一个又一个家庭、一间又一间教室、一所又一所学校、一座又一座乡村……这一切缓慢而深刻的改变,正是从一本又一本书开始。
时代正在改变,教育也在改变,阅读更在改变。以新的方法,推动专业阅读,必然带来更幸福同时更高效的教育。
如何营造书香校园?——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朱永新:阅读的六种方法——阅读照亮人生路
相关主题阅读链接
深度学习阅读爱好者继续——
推进教育公平从儿童阅读开始
作者|朱永新  
来源|学习时报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愿景,阅读是推进社会公平、加强民族凝聚力最有效、最直接、最便捷的路径。毫无疑问,成人的阅读能力,来自于儿童时期的培养,阅读是在童年应该养成的重要习惯。
阅读,从儿童开始
2000年,在苏州担任分管教育文化副市长的我,发起了一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的新教育实验。这项实验,一开始就是以“营造书香校园”为首的十大行动为路径,以推动儿童阅读为基础。
阅读,应该从儿童开始。儿童通过童书认识世界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认识各种人物的命运和逻辑。儿童从不同的书中不断地感受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不断地体验、感受、总结、归纳、概括,从具象走向抽象。所以,儿童时期的阅读,是他们精神成长的最重要的营养。
儿童阅读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读什么。“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费尔巴哈语),阅读的高度决定了精神的高度。所以,要把最美好的书籍给最美丽的童年。对于缺乏鉴别力的儿童来说,应该尽可能为他们选择最好的书籍,帮助他们形成好的读书胃口,日后他们才能拥有真正的鉴赏力。读经典是最保险、效率和收益最高的阅读。
农村儿童的阅读问题是制约农村教育最短的短板,也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原因。这些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硬件差距逐步缩小,但是在阅读资源上的差距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我调研过的百余所农村学校中,或者没有基本的阅读条件,或者缺乏优秀、合适的书籍,或者有图书但是没有发挥作用。如果偏远的农村学校能够拥有与中心城市一样好的阅读资源,农村孩子的精神成长就可能与城市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阅读,让乡村儿童有光
迄今为止,新教育实验先后在全国172个市县区建有实验区,共有8300余所学校、830余万师生参与实验。新教育实验学校有一半左右在乡村,我们在推动营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对乡村学校的扶持,通过建立农村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等方式,确保每个孩子都有书可读,每个孩子都能读到感兴趣的书籍,让每个孩子获得读书的乐趣,让每个孩子都养成读书的习惯。
我们注意到,那些图书馆品质高、师生阅读氛围好的乡村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更积极向上,各类教学品质考核也均名列前茅。通过注重阅读,使得各项教育指标均超过城市学校的乡村学校已是相当普遍。
湖北随县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县。从2011年成为新教育实验区后,通过对“营造书香校园”这一倡议的践行,乡村学生的阅读量、学业测评的成绩均远远超过城市学校。随县2名农村孩子首次走进央视读书频道演播室,在全国书香少年评比活动中双双进入前35强。随州市共有73所初中学校,随县占25所,其中23所进入全市综合考评前30位,14所进入前20位,7所进入前10位。2013年随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省级评估,2014年又以较高分数顺利通过了国家认定。2016年,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在随县召开,与会的老师们惊讶地发现:随县乡村村小的孩子们,眼睛里都是有光的!再如,安徽霍邱新教育实验区的乡村女教师董艳,通过带领孩子开展“晨诵午读暮省”的阅读课程,让所有孩子都爱上了阅读和写作,甚至智力有缺陷的孩子也写出了属于自己的诗歌。厦门市梧侣学校是一所以外来民工子弟为主体的新学校,90%以上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学校成立之初就参加了新教育实验,从营造环境、推进课程、开展活动、家校共读四条优化路径,全面开始书香校园建设,不到十年时间,就成为全区最好的标杆学校。
层出不穷的事例,一再生动证明了,通过提升乡村孩子的阅读水平,完全可以在现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迅速改善区域的教育生态,大幅提升基础教育的品质。这些通过阅读让眼里有光的乡村儿童,当他们长大后,就会成为有光的人。
教育公平,从儿童阅读开始
书籍是促进社会公平最好的礼物。斯蒂芬·克拉生在《阅读的力量》一书中用大量数据证明,学校和家庭阅读环境好坏、图书馆有无和多少、藏书多寡、父母和教师读书与否、学生阅读量大小等因素与学生成绩的好坏密切相关。对于学校而言,硬件设施是教育的基础,但决定教育水平的是软件水平,决定软件水平的关键是阅读水平。
阅读资源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对农村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怎么把好书送到他们手里,让他们能够读得到好书,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中国教育的问题就好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也就好解决多了。
所以,我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十四五”期间应该出台国家的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工程,像过去抓营养午餐那样,对农村中小学的图书馆进行一次标准化的改造,出台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标准。最重要的是配置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阶段的优秀图书,配备真正懂书、爱书的图书管理人员。
第二,改变现在的图书招标低价中标模式和传统捐赠模式,使图书采购和捐赠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让真正的好书进入学校。
第三,鼓励阅读机构和城市阅读志愿者携手培养乡村阅读推广人。书籍再丰富,如果没有人阅读,就是一堆废纸。有了好书,要真正读好用好,需要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懂阅读的老师,才能真正激发乡村儿童的阅读积极性,引导他们把书读好。所以,培养一批乡村阅读推广人非常重要。我们也要鼓励城乡学校结对,手拉手共建书香校园。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出生率逐年下降的今天,更需要通过提高教育品质,帮助更多儿童成才。阅读,正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希望全社会能够关注儿童阅读,用儿童阅读去塑造儿童美好的自我,用儿童阅读去创造国家民族美丽的未来。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
来源:守望新教育
风雨廿载,感恩每一份支持与陪伴,感恩每一份付出与收获。下一个二十年,未来更多个二十年,我们仍将勇敢前行,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和我们一起参与到教育问题的解决中,遇见教育的美好未来。
同时,也期待更多的你成为研究院的月捐伙伴,用长期的信任与陪伴,支持研究院独立、专业、持续的行动,共同呵护孩子的童年和未来。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上方图片二维码,加入月捐计划,支持研究院独立发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