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漫天雪
从来没有哪个领域,能像货币理论这样,充斥着如此多的错误,能够真的达到每一个字都是错误的程度。
在分析这段错得一无是处的话之前,我选择首先原谅这个“普信男”。因为,货币理论实在是太精深了,我也懂的不多。而且,他所犯的错误,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如雷贯耳的名字,都跟他犯了同样的错误。
比如全世界第一位通胀论者,英国的威廉·波特就认为,货币应当用纸去印刷,越多越好。他“惊奇”地发现,当用纸无限量发行货币后,土地的“价值”就提高了;而且,贸易量也提升了。这真的是一架神奇的永动机啊!
这个喜欢“独立思考”的人后来又用哈维的血液循环论来比喻货币,人体内血液要循环,所以经济体需要货币流通。
现在我们知道他错得有多么浅。你印了太多的钱,土地以及所有商品的价格当然就上升了,可是真实的财富并没有增加一分。而喜欢用类比,是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表现,把货币比作血液,可是没有那个傻瓜会认为人体内血液越多越好,循环得越快越好。

再看亚当·斯密。他为部分准备金银行进行辩护,说这将产生一个没有成本的“空中高速公路”:提供货币供给,却节约了开采金银方面的成本。一大批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都被他带进了沟里,把“成本说”视为金本位应当被抛弃的理由,大卫·李嘉图支持这种说法,米尔顿·弗里德曼是其中之一,更不用说凯恩斯。
可是这个问题太好反驳了。金银开采有成本,恰恰是它的优势,这意味着它无法海量地增加,并受到价格规律的约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货币脱离政府的控制,回归自由市场,回归诚实货币。
为了防止被通胀税所掠夺,让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充分发挥,人们愿意付出这个成本。想想看,如果没有犯罪分子,那么你家里的防盗门、安保、报警系统就都是“浪费资源”。同理,如果没有滥发纸币,金银开采的成本也会被那些外部观察者视为浪费。
成本是主观的,只要收益大于成本,投入就是值得的。印钞票,倒是没有成本了,可是物价飞上天,储蓄被洗劫一空,到底哪个成本高?
下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是大卫·休谟、约翰·斯特亚特·穆勒,等等一长串“货币数量论”的信奉者。他们相信,货币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各种商品物价的同步同比例上涨。
可是显然不是这样。即便是直升机撒钱人人有份,你能认为每个人货币增加后,会用相同的比例去消费吗?他们买的就是同一种商品吗?而在现实中,货币并不会人人有份,而是从某一点注入经济,导致的结果就是商品价格并不会同时、同比例上涨。
在金本位时代,挖金矿的人先拿到货币,他的购买力增加,他买什么,什么的价格就先上涨;在法定纸币时代,当然是谁印钱,谁的购买力就增加,同样的,它买什么,什么价格就率先上涨。由于相对价格结构的变化,后拿到、没拿到新增货币的人,购买力被转移到了先拿到的人手中。
这就是“坎蒂隆效应”。货币理论的精髓就在于,货币供求关系的变动引起的价格变动,既不是同时、也不是同比例发生。
还有“货币中性论”,意思是货币在市场中不会偏袒谁,就像在物物交换中塞进去一个交换媒介,增加或者减少,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影响都是一样的。这个问题,著名的哈耶克也犯了错误。
更著名的是欧文·费雪。他由此妄想,比例于货币流通量的增减,来研究所谓的“物价水平”。于是有了贻害万年的费雪方程式“MV=PT”。关于这一点,不再赘述,请参阅:费雪方程式,一个谬误的大杂烩
以上,就是我为什么要原谅这位胡言乱语的博主的原因。因为,多少伟大的头脑,都在货币理论上栽了大跟头。

下面,简要批判一下他的观点。
1、“生产力在发展,货币供应量应当同步增长”。
货币就是交换媒介,多与少,都能完全地履行其交换媒介职能。多了,购买力下降了,少了,购买力上升了而已。谁说生产力发展了,货币就一定要同步增长了?
生产力发展了,货币供应量若是不变,意味着你的钱更值钱了,商品价格下降了,可以购买的东西更多了,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经济发展惠及所有人的,难道不正是用货币衡量的商品价格下降了吗?
40年来,自行车、电话、电脑、家用电器、手机,哪一种商品不是价格在一直下降?这不正是造福所有人的过程吗?
生产力的进步速度,只要超过货币增发的速度,商品价格同样会下降。换句话说,若不是货币滥发,我们本来可以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

记住,货币不是财富,只有真实的资本品和消费品才是财富,货币,就是个交换媒介。货币,不是血液,血液,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流的越快越好。
2、生产力发展了,黄金开采跟不上,这是金本位被抛弃的原因。
当然不是。
金本位被抛弃的原因就是,政府要花钱,黄金却不受它控制,所以它就没收人民的黄金,以强制力支持取缔自由市场的货币,由此可以无限量地印钞,秘密地劫掠人民的财富。
税收太高,会引发民众的反抗,“通胀税”却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你的储蓄洗劫一空,将你的购买力转移给国王。通胀税,才是最大的税收。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这样干的。
3、金本位必然引发严重通缩。
这正是金本位的优势。通缩是好事。

通缩,按照主流经济学的定义,就是价格下跌。
按照奥派经济学的精准定义,通缩与通胀一样,是一种货币现象,价格下跌是它的结果,而不是把现象当原因。
这时候为了区分通缩的原因和现象,可以分为货币通缩和价格通缩。
价格通缩很好理解,就是物价的普遍下降。
货币通缩,最典型地发生在繁荣萧条的商业周期中。当信贷扩张不可持续,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时候,央行必须收缩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于是发生大规模的物价下降现象。
因为央行如果不这样做,将导致银行全面破产,货币系统彻底崩溃,回归真实商品,即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或者这种货币将彻底退出流通,另一种“黑市”货币取而代之。1923年的德国,津巴布韦、委内瑞拉都发生过这种现象,米莱之前的阿根廷,其实也是这种现象。
但我们要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剧烈的通缩?原因就是,海量的印钞,导致信贷大规模扩张,所以通缩才来得非常猛烈。如果是一种商品货币,例如黄金和白银,由于扩张数额非常有限,因此即便发生商业周期,也绝对不对出现大规模的通缩现象和大幅度的物价下降。
这一点可以参考地理大发现时期的西班牙。从南美洲发现大量黄金白银后,大量黄金白银涌入西班牙,造成通胀,物价上涨。这时候国际贸易中的均衡现象将发生,以黄金和白银衡量的物价将上涨,会打击出口鼓励进口,黄金和白银就会迅速流出,实现货币的均衡。
但是即便是这样,黄金白银等商品货币造成的通胀和通缩,与现在法定纸币的通胀与通缩,根本不在一个层次,造成的烈度要小得多。
通缩对经济是有利的,它意味着清算过去信贷扩张造成的生产结构扭曲非常及时和猛烈,这是生产结构回归正常、服从消费者需求的必要过程。
如果在萧条期间,不允许价格通缩,带来的灾难就是罗斯福式的延续萧条数十年。
第二,在萧条期,必须允许价格自由变动,让价格跌到市场水平,企业家看到利润前景,才能重新启动储蓄和投资的进程。如果这时候再进行信贷刺激,不让价格下跌,经济的恢复就无法启动,资源就会被绑定在错误的投资中无法释放,消费者急迫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
第三,只要我们讲价格,必然是在讲相对价格结构,即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比率。你说一个苹果10块,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一个苹果过去是10块,一个梨过去是5块,现在,一个梨是6块,我们才知道,梨相对于苹果,涨价了。
那么企业家在判断市场的时候,从来不是看价格通缩,而是看资本品与消费品的相对价格结构,只要消费品价格下降了,企业家就会压低出价,资本品价格会更大幅度地下降,因此在通缩期间,企业家仍然有利可图,而且可能有更大的实际利润,而不是通胀期间的表面利润——浮肿的资产负债表。自行车价格下降得如此猛烈,所有企业难道因为价格下降而倒闭了吗?
第四,重复一个货币学常识,货币,多少都是够用的,无非就是购买力的变化而已。不论数量多少,都可以履行交换媒介的职能。通缩对老百姓是有利的,意味着储蓄升值,购买力更强。
第五,通缩的一个逻辑结果就是,100%准备金银行,即没有通胀。这是对政府权力的毁灭性打击,对所有人都是一个强大利好。货币通缩的过程,恰恰就是人的自由恢复的过程,意味着zf拿走的钱更少了,权力缩减了。
想想看,价格下降,怎么能是坏事呢?这些人难道不是脑子坏掉了?所以害怕价格下降的人,都是拙劣的重商主义者。他们只想起自己的生产者身份,忘记了自己必然是一个消费者,而且也不理解价格结构的概念。
4、信用货币不是错,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话听起来像马某某。什么历史发展的必然?千百年来,人类都在使用金属货币,法定纸币系统,完全脱离黄金锚定,是从1971年开始的,这是人类历史的误入歧途。
又像辉格党人。历史是一直按照他们的设想向前进步的。殊不知历史没有规律,历史完全可能退步。
信用货币,当然是一种错。
信用货币,创造了虚假的货币财产权。现在明明只有一份真实的商品,却有两个人拿着提货券都可以去提,你说这不是什么错吗?这不是诈骗是什么?
即便是你把钱存进去,到期后能够提取,在存进去的期间,他把你的钱拿出去放贷赚钱了,照样是错。你把西服拿去干洗,约定15天后取,洗衣店在这期间把你的西服借给别人穿14天赚取利润,然后在15天到期时更好交给你,这是明显的合同违法。
我们需要的是100%准备金的、随时可以提取的诚实货币,我们不需要信用货币,发行信用货币的机构,也从来没讲过信用,否则就不会出现你的储蓄不断贬值了。

5、错的是往往货币供应量和生产力增长速度存在明显错位。
这就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式的每年增长3-5%。可是,以为给它限定一个目标,它就可以照办,是一种幼稚。米尔顿·弗里德曼,一颗毒蘑菇
既然知道它必然犯错,为什么又相信它会受到约束,由此不再错位呢?既然有金本位可以完全限制它,为什么又说金本位不可行呢?

那又如何解释,美联储反倒是拥有黄金最多的央行呢?为什么金砖国家最近在大量购入黄金呢?
原来,这是一种迷信,它的名字叫拜国家教。

它跟民主的迷信有异曲同工之妙。民主没有错,错的是多数暴政。可是,民主,就是多数暴政啊!
即便假定货币供应量应当跟着经济发展速度而增长,也绝对不可能同步的,因为它的本性,就是通过印钞偷走你的钱,扩张自身。
不懂不是错,但是在不懂的领域里那么“普信”,胡言乱语,那就是错了。
《经济学入门50讲》在先知书店只有8本了,出版社暂时没有加印计划,中信京东旗舰店也只有30本了,所以还没有入手的欢迎支持:
微信视频号付费会员专区,正在更新视频版精读《人的行动》,欢迎扫码了解详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