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和市场之外,另一场隐形的“战争”也在医疗头部企业之间激烈上演着,这就是创新与转化。
据动脉网观察,在过去几年,医工科创平台层出不穷,并且其背后基本都有医疗头部企业加持。比如在企业端,包括阿斯利康、波士顿科学、迈瑞、联影、石药集团等,当前都有自身的创新转化中心;另外在资本端,红杉、君联、经纬、中科创星等明星机构,也在为此进行布局。
而在近日,又有一家医疗头部企业加持的医工科创平台正式落地,这就是“海医汇”。据悉,这是由海尔集团旗下大健康生态品牌盈康一生牵头,携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含元资本共同发起设立的医工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将致力于为生命健康培育原创科技。
事实上,在中国医疗产业正进入新一轮创新周期的当下,关注创新与转化无疑是一件正确的事,尤其是作为医疗头部企业,本身就有资源优势,另外也具备相应的能力和影响力,自然也能很好地赋能科研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转化率。
但成果转化道阻且长,因此一些疑问也开始在行业里蔓延,比如这些医工科创平台到底是如何运营的?是否能真的推动科研成果成功转化?此外,在各种医工科创平台扎堆的市场环境下,到底怎样的医工科创平台能够在未来脱颖而出?
中国医疗创新
正迎来历史性拐点
市场寒冬之下,每一步都至关重要,而对于诸多医疗头部企业来说,之所以会愿意花重金重力去打造医工科创平台,很大程度上是看到了中国医疗创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当然,这得从多个维度来看。首先是需求层面,即不断迭代的临床需求正在催生新一轮的创新革命
以老龄化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9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21.1%,而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增长至近5亿人。这意味着,未来在老年健康领域,我国临床需求将快速扩大,因此亟需通过创新转化来推动相关医疗产品落地,来补足临床缺口。
而在人类尚未解决的临床难题上,市场需求当前也在扩容,并且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以白血病为例,根据临床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400万白血病患者,并且每年新增患者超过4万人,主要发病年龄集中在35岁以下,其中儿童占50%以上。虽然我国至今已有320万余人份的造血干细胞库容,但仍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临床需求,因此基于该疾病领域的研发与创新正在大力开展。
说完需求,其次再聚焦到创新力层面,即我国医疗创新力已经显著提升,完全能够支撑开展诸多前沿性技术研究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自2021年开始,在拥有有效专利数量上,我国已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并且与第二名美国的差距越拉越大。而落地到具体创新场景,某高校教授谈道,“现在一个学院的实验室大楼里面可能同时拥有几十个实验室,而且实验室的牵头人基本都是国外重量级的海归专家学者,他们在自己所专注的领域已经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正在将这些成果带到中国。”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诸多医疗产品当前已经具备与全球最强对手同台竞技的技术实力,并逐渐向海外市场出口。根据医药魔方数据,2023年,国内共发生近70笔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已披露交易总金额超350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国创新药license-out数量首次超过license-in,这间接证明了我国医疗创新力正在不断增强
最后要提到的则是产业层面,即医疗企业和投资机构都在关注原始创新,并且投入力度空前
以企业端为例,在已披露2023年年报的116家A股医药上市公司中,累计支出研发金额超过500亿元,并且有85家医药公司的研发费用同比正增长。而在投资机构端,“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已经成为整个资本市场的显学,根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医疗领域A轮及A轮以前的融资事件数多达734起,占总融资数比例接近50%
而在这些数据背后,行业里出现了两个典型现象:一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走出实验室,走向了创业场,成为医疗企业之中的核心角色;二是在投资机构的核心团队里,科学家比例显著提高,他们既懂技术,又懂市场,完全能够推动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最终实现转化。
所以回过头来看,临床需求的迭代升级使得创新又一次成为行业焦点,被置于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而创新力的全面提升,又使得诸多科研成果能够在实验室成功孵化;最后落地到产业,医疗企业及投资机构的全面加入,则是从市场端推动这些前沿成果最终转化落地。
因此,对于正在寻找新增长曲线的医疗头部企业来说,参与其中,实际上就是在为未来提前布局。
   医工科创平台,
重在构建生态
虽然我国医疗创新正在快速起势,但在关键的转化率上,我国当前仍处于较低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与欧美发达国家60%到70%的平均水平相差较远,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我国当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且成熟的创新生态
对此,在“海医汇”成立仪式上,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执行副总裁,盈康一生董事长,海医汇理事长谭丽霞谈道,“目前正是全球科学创新生态的重塑期,科技创新真正转变为产业发展的驱动力,那么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临床问题的解决都将加速。要实现这个目的,生态共创和生态进化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也就是说,越是技术迭代的加速,越需要系统的开放以及生态的搭建。那么,到底要如何理解呢?在这一点上,“海医汇”刚好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
据盈康一生战略总经理、海医汇理事龚雯雯介绍,“海医汇”三个字刚好对应了其三个特性,其中“海”对应的是“生态性”,即以开放共享为原则,聚焦将“临床+产业+资本”进行深度融合;“医”对应的是“公益性”,即不以盈利为核心目的,面向全社会广泛挖掘创新力;“汇”对应的则是“应用性”,即以临床需求为牵引,真正实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具体而言,先以“公益性”为例,即海医汇不绑定过多商业化元素,而是专注创新本身,以此挖掘更多创新力
与海医汇生态平台相互呼应,海医汇基金同日正式启动,大会也公布了首批入驻海医汇的生态企业和项目,如针对低温脑保护技术创新突破的全球首个动脉内靶向低温脑保护全链条研究等。海医汇理事、含元资本董事长胡煜表示:“所有成功的医工转化最后要落到优秀的项目和企业上,海医汇基金将持续为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越来越多优质的项目和企业加入到我们其中。”
其次再聚焦到“应用性”,即海医汇紧密围绕临床需求,并实现临床与产业零距离交互,以此找到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创新技术。
据悉,“海医汇”主要面向脑科学、生命科学、女性健康、血液生态、肿瘤精准治疗、医养康复等细分领域,而这些领域的共同特征是,技术创新性普遍较强,并且临床需求都较大。以脑科学为例,作为一项前沿技术,目前在治疗渐冻症、癫痫、精神疾病等方面效果显著,但具体到落地,现阶段还面临着较大难题。
基于此,“海医汇”特别搭建了三个平台,分别是临床创新交互平台、融合产业转化平台以及智慧医工大脑。重点以“临床创新交互平台”为例,其高效链接医院、科研院校、医疗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等创新生态链的核心资源,并使其深度融合,以此来赋能成果转化。而在关键的创新资源上,“海医汇”目前已与多家顶级科研院所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包括近10家国内外一流高校以及超30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及医院,覆盖全球顶尖院士和临床专家超过100位
最后要提到的是“生态性”,即海医汇打通创新与转化链条,并使其形成一个完整、成熟且包容的创新与转化生态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程和平谈道,“我们的理念跟海医汇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虽然我们从大学里出发,他们从产业界、金融界出发,但不谋而合的就是将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社会构成一个生态圈、一个大的闭环,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和新质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产生跨领域、跨学科、跨门类的人才。”
胡煜对此表示认同,他谈道,“在创新与转化中,产、研、学、经、用其实都在同时发生,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而是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比如你在研发的时候你就要考虑到临床,而临床的反馈你又要马上转向到研发的提升,而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和资本要在不同的阶段提供相应的资源。所以,海医汇真正想做的其实是希望把‘产、研、学、经、用’组装成一套有机系统,然后再赋予一个有机的大脑,以此去满足医疗创新与转化中不同维度的需求。”
而在此基础上,海医汇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产业合伙人”,一个是“资本合伙人”。“产业合伙人”不难理解,就是依托盈康一生积累的产业资源,站在产业角度为创新成果赋能,打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资本合伙人”则主要是依托海医汇基金,从成果最早期介入,并在孵化过程之中,为其提供包括战略、资源以及团队等核心要素。
所以不难发现,海医汇的三个特性实际上就是围绕着当前中国医疗创新转化三个阶段的难题展开,其中“公益性”对应的是“0到1”的创新力的挖掘,“应用型”对应的是“1到10”的成果的定向孵化,而“生态性”对应的则是“10到100”的成果的产业化落地。
面对同质化竞争,
医工科创平台如何突破?
据动脉网观察,虽然市面上已经有不少医工科创平台,并且基本都有政府、科研院所以及医疗头部企业加持,但真正发挥实际作用的仍是极少数,很大一部分当前都处于“荒置”状态
这其中的核心原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同质化竞争,即大家的理念、模式、目标以及配套资源都大同小异,所以当创新进程越往后走,没有形成差异化优势或者意志不够坚定的医工科创平台会率先被市场淘汰。也就是说,随着医疗创新转化进程不断深入,医工科创平台也将迎来一场优胜劣汰的“大考”
那么,到底怎样的医工科创平台能够脱颖而出呢?在行业资深人士看来,首先应该是要能紧跟临床需求,而在此基础上,就要求其能够真正建立一个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并且这个体系要足够开放,同时也要足够包容,能够串联并兼容创新与转化生态链的每一环。
而这正是海医汇成立的初衷,对此,盈康一生战略总经理、海医汇理事龚雯雯谈道,“跨领域、跨学科、跨行业是我们坚持的初心。我们用引领的目标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去汇聚一流资源,牵引全链条生态各方协同和共创。这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一定是动态、无界和能够自我进化的。”
事实上,只有这样的有机生态建起来之后,医工科创平台才具备坑风险以及面对竞争的关键能力。这是因为创新与转化一定是开放的,它需要更多产业链的核心元素一起参与进来,然后共同去推动形成一个生态,而当核心元素积累得越多,这个生态也就更有生命力,因此也就能够真正推动有价值的医疗成果最终实现转化。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而尽快构建这个良性循环,是当前整个医疗产业的共同课题,同样也是像海医汇之类的医工科创平台所一直追求的目标。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VBEF未来医疗生态展会
动脉网第八届未来医疗100强大会现已升级为VBEF未来医疗生态展会,将于2024年5月7日-10日北京·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本届展会为15000+人次、10000平规模,围绕新产品、新技术、
新服务、新生态、新合作构建体系,同步搭配动脉网APP上线的VBEF频道,为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力展示搭建最佳舞台。

这里是,
公认的医疗产业创新洞察的生成地,年度趋势分享与学习交流的口碑盛会;
优秀的医疗创新企业和创新产品都在这,是企业展示创新和面谈合作的最佳场景;
这里有,
最具前瞻力的思享盛会:500+大咖嘉宾莅临分享,3天主论坛、40余场主题论坛,只做干货议题!
最具创新力的生态链接:5大展区,200+首发首创新品、3000+企业、500+投资团,全球买手云集!
最具影响力的榜单发布:上市公司创新力榜+未来医疗100强榜+创新力产品榜,700+上榜企业现场交流!
目前已有超过600家企业和产品确认参加展会,展览面积预订超过90%,全球买手团已合作了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比利时、爱尔兰、西班牙、德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余下的合作席位已不多,欢迎企业、品牌方、买手团或相关组织洽谈参会。
在大会期间,下载动脉网APP并通过VBEF频道,可以实时获取精彩演讲、线上链接会展资源,并一键触达VBEF权威排行榜上的企业。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寻求高价值资源和高效率链接,将是您的首选。
即刻报名,限时福利!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