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遇见
来源:中学生听书(ID: tingshu2018)
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林静朗读音频
在一次直播中,董宇辉讲过这样一段话:
“成年人太患得患失了,我都付出了,怎么还没有回报?
我都认真了,怎么还没有结果?

所以总想着急于求成,结果反而变得心浮气躁。

你得清楚地意识到:万事皆需要耐心,耐心就是智慧。”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尤其如此。
只在乎眼前利益的父母,教不出有长远发展的孩子。
因为人生,从来就不是一场考验孩子爆发力的短跑,而是一场依靠孩子持久力的马拉松。
急于求成只能一事无成,稳扎稳打方能行稳致远。
真正厉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虑、反内卷、反内耗。
01
  • 反焦虑:过度焦虑的父母,正在毁掉下一代。
教育编辑部写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为人父母,生怕不能给孩子最好的,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我们的过度期待造成了我们的焦虑,不断地把孩子往悬崖边上逼。”
《纪录片》零零后中有一个男孩锡坤,文静内向但智商很高。
读幼儿园时就爱上了科学,喜欢做各种研究实验,经常把家里弄得一团乱。
但他的妈妈非常支持他,认为这些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正常方式,无需过度干涉。
因此,锡坤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都很强,也很好学,简直是“别人家孩子”中的典范。
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很美好。
但事实却非如此,锡坤妈妈一面自豪着孩子的优秀,一面却又焦虑着孩子的不足。
锡坤想当科学家,妈妈会给他提供书籍、材料,又担心他沉迷研究后缺少社交,就给他报了语言班、夏令营,还会事无巨细的教他怎么和小伙伴相处;
四年级时,锡坤喜欢上了魔术,妈妈同样支持,给他买各种魔术道具,鼓励他在朋友面前表演节目,但还是会担心即使学会魔术,可能也无法养家……
就这样,在纪录片的结尾,那个初见时调皮淘气却积极阳光的孩子,在妈妈的过度焦虑下,变得敏感自卑。
早在几年前,中科院就曾发布过一组数据:
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0%—13%;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为25%—30%;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38%。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都暗藏着焦虑的父母。
孩子成绩差,父母担心他考不上好大学;
孩子成绩好,父母又担心他没才艺,竞争不过其他人;
孩子性格内向,父母担心他难以与同龄人相处;
孩子性格外向,父母又担心他锋芒毕露、惹人厌烦……
无穷无尽的焦虑,捆绑着父母,也压抑着孩子。
但是,父母一定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
就像每朵花都有它的花期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要走的路,父母的过度焦虑、过度干预,只会让花枯萎、路走歪。
作家张文亮写过一个故事,叫“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了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了,但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唬它、责备他,甚至想扯它、踢它。

突然,我闻到了花香,感受到微风,听到虫鸣和鸟叫,看到满天的星斗。
我突然明白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养育孩子也是如此,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付出,太过匆忙的催促只会让我们错失沿途的风景。
真正聪明的父母,早就做到了这三点,提升自己、缓解焦虑,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 控制情绪,不要把焦虑传给孩子。
父母都期盼孩子能有更好的未来,这种想法很正常,但担心过了头就成了焦虑,压抑着孩子的天性,反而会让我们的孩子无法健康成长。
2. 学会欣赏,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人之所以不同便是因为各有缺点。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差别只在于他们的父母能否发现这些优点。
3. 懂得生活,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生活。父母在空闲时间可以多陪伴孩子,读书、运动、散步、旅游等,既能缓解彼此的焦虑情绪,也能加深亲子关系。
02
  • 反内卷:盲目的抢跑和内卷,只会拖垮我们的孩子。
社会学中有个名词叫“剧场效应”,简单来说就是:
一群人在剧场看戏,起初大家都坐着,突然有人站了起来,挡住了周围人的视线。
为了能看清舞台,附近的人只好站起来,渐渐地,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如今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多家长就是这样,或主动或被动地,陷入了“剧场效应”的漩涡,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一位妈妈就曾在网上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她一开始对女儿的要求并不高,幼儿园阶段只是根据女儿的喜好给她报了2个兴趣班。
但是女儿上小学后,第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就垫底了,她和其他家长聊天后才知道。
人家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就开始学一年级的内容了,等幼儿园毕业,三年级的内容都学完了。
也就意味着,她的女儿相比其他孩子,已经落后好几年了。
为了弥补上这份差距,她给女儿请了家教,同时还多报了好几个课外班。
每天女儿放学一到家就开始上家教课,除了做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做家教留的任务。
周末两天从早到晚满满的都是课,没有一点儿休息的时间。
一段时间下来,女儿的成绩确实有所提升,身体却垮了,精神也很萎靡。
她很难受,却不知道该怎么做,毕竟别的孩子都在卷,她怕女儿会落后。
她的心态正是现在很多父母的心态,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拼命鸡娃。
你让孩子报3个补课班,我就让孩子报5个;你让孩子学奥数,我就让孩子考雅思……
孩子成为了内卷的牺牲品,整日忙于攀比,仿佛一件件没有思想的工具。
教育家卢梭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
错误的教育方式比不教育带来的伤害更大。
教育最大的失败,是父母用蛮力卷孩子,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这种压力最后往往变成病历,毁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一定要知道,内卷并非全然有错,适度的卷反而会督促孩子变得更好,错的是什么都不管,只在学习这一件事上使蛮力。
爱因斯坦说:
“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最有水平的教育方式,一半是内卷,一半是松弛。
卷是为了帮孩子打好人生的基础,松则是给予他们自由生长的空间。
1. 习惯上内卷,结果上松弛。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习惯。
只要孩子能在教育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律习惯等,即使成绩不好也没关系,这些优秀品质足以支撑他们成长为更好的人。
2. 目标上内卷,过程上松弛。
没有人的成功是在被人逼迫中达成的。想要让孩子爱上学习,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树立关于职业或大学的目标,当孩子有了明确的方向,自然会更积极的前行。
3. 心态上内卷,情绪上松弛。
养在温室的花朵,难以承受来自外界的狂风暴雨。一个心理脆弱的孩子,难以面对未来的种种挫折。
父母要敢于让孩子试错,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坚强,无论遭遇什么,都保有乐观的心态。
03
  • 反内耗:最糟糕的家庭,就是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前段时间,和朋友聚会时,她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儿子太难管。
胆子特别小,没有一点儿主见,做事情畏手畏脚的,根本没有遗传到她和老公的优秀品质。
话音未落,她的儿子就来了,刚准备坐下,她就特别生气的质问:
“见了大人不知道打招呼吗?平时教你的都教到狗肚子里了?”
孩子脸一下子就涨红了,他小声的打完招呼,默默坐下。
准备点菜时,我把菜单递给了孩子,让他点点自己爱吃的。
他很开心,点了一道红烧肉,朋友却说:
“红烧肉太腻了,吃着不健康,换一道菜。”
他换成清炒时蔬,朋友还是不满意:
“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这么素还怎么长?”
他脸上的笑容没了,犹豫地说:
“妈妈,那你点吧,我吃什么都行……”
朋友这时却突然生气:
“你怎么这么蠢,都说了让你选让你选,你能不能有主见一点,就不能自己做决定吗?”
孩子什么话都没说,只是低着头默默听着。
就这一会儿的相处,我便懂了,使孩子变成如今这副模样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嘴上说着爱孩子的朋友。
本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她的挑刺下仿佛成了足以毁天灭地的大事。
她不断地用批评和指责“塑造”着孩子的性格,让他变得敏感懦弱,却又妄想着孩子能在这种打压下变得优秀,怎么可能呢?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塞德兹博士说过:
“人如同塑造陶瓷一样,小时候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最糟糕的家庭模式就是,总是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你发的脾气根本不匹配孩子所犯的错误,却足以让他的人生因此笼罩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段特别让人痛心的话:
“上大学之后,看了舍友和她家人的相处,我才第一次知道。
原来衣服破了是可以补的,不会被骂‘你是不是故意的,就想买新的是吧?真心机’;
原来挑食是可以被理解的,不会被逼着即使吐了也要继续往下咽,因为那是‘为你好’;
原来东西丢了是可以再买的,不用整晚整晚的焦虑失眠,就想着怎么才能不被批评……”
西班牙有这样一句谚语:“如果常常流泪,就看不见星光。”
在挑剔中长大的孩子,是很难学会表达需求、表达爱的。
亲子关系中最让人难受的,就是父母成为了孩子最大的阴影。
父母一定要明白,家庭存在的意义,不是作为孩子人生的裁判室,而是提供一个孩子可以犯错,但又不会有严重后果的地方。
好的父母,应该是孩子最重要的能量源泉;好的家庭,应该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
1. 就事论事,不要肆意发散。
无伤大雅的小错不必纠缠,包容孩子的“小错误”。
很多事情既已发生,重要的不是指责,而是如何处理,教会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
2. 学会沟通,改变说话模式。
语言暴力是最容易伤害孩子幼小心灵的方式之一。
一味的批评和责骂只会使他们变得更差劲,恰当的鼓励和尊重才能让他们更加优秀。
3. 适当留白,留出彼此的空间。
收起自己的控制欲,不要事事都想插手。
孩子是个独立的存在,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父母学会放手,留出喘息的空间,彼此的关系才会更加紧密。
诗人海桑曾给女儿写过一首小诗,送给所有家长: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那梦里,不必有我。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我爱你,仅此而已。”

对父母来说,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
在见证一个生命成长的同时,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不要妄想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应该帮助孩子成为自己,让他成为他想成为的大人。
点亮在看,愿所有父母都能做到这三点,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家有小男孩
我们为您推荐一个优质的育儿平台
男孩派(微信号:boy666dj)
每一个男孩,都是妈妈的软肋,也是铠甲。
养得好聪明又绅士,养不好费心又劳神。
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我们都懂。
家有男孩,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