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每天学点亲子|婚姻|个人成长,每天成长·进步·幸福
预约心理咨询(收费):请后台回复“心理咨询”
近期课程咨询(收费):请后台回复“课程”
我们习惯于和孩子苦口婆心地讲道理,但好说歹说、软硬兼施,孩子依旧我行我素,甚至特别反感。如果想要和孩子沟通更顺畅,对他教育更到位,父母不妨以身作则,让孩子体会道理。
——萨姐
作者:老猫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朋友是大厂BD,有名的谈判好手,只要她出马,基本上没有拿不下的客户。
但就这样一个猛人,最近出问题了:搞不定自己的儿子。
“怎么讲道理都不行,油盐不进!”
朋友的脸愁得恨不得都能拧出苦瓜汁来。
她说:“儿子马上小升初,但散漫得不行,成绩不上不下的。多唠叨几句吧,他就嫌烦。我实在是没辙了,他和你关系好,要不你帮我劝劝?最起码让我知道他心里咋想的啊。”
受朋友之托,当晚我就给她儿子打了电话。在孩子尚显稚嫩的话语中我知道了缘由——
“我现在一听我妈说话就头疼。”
“我是一个青少年,不是刚出生的小孩,我对自己有明确的认知,我知道自己的目标,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她越说我越不想干。”
“蒋姨,你能知道那种感觉吗?就好像你头上悬个巨大的闹钟,从早到晚,一刻不停。”
我当然知道,因为我眼看着自己的亲侄女经过了这一阶段——青春叛逆期。
有人说:青春期的孩子和家长终有一战,孩子会为自己要成为自己而孤注一掷。
如果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和孩子硬碰硬,那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减少“填鸭式的沟通”,少讲道理。
道理越多,孩子越烦。往往结果就是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父母走不进孩子的内心,鸡同鸭讲,两败俱伤。
01
频繁输出
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方法不得当,究竟能有多可怕?
《放学后》里面有一个典型案例。
即将要小升初的吴欢芮有个盼女成凤的妈妈。
每次吴欢芮写作业的时候,她妈妈就在旁边不停输出:
“打B+你还好意思跟我说B+,这个加号跟B放在一起一点用都没有!”
吴欢芮也翻起了白眼:“你回到家,就不能好好和我说话吗?”
这下好了,妈妈立即开始唐僧的唠叨模式:
“妈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就希望你能出人头地。我不希望你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我就希望你能把你自己的生活改变。”
“你不希望像妈妈一样干活吧。”
此时的吴欢芮想尝试和妈妈沟通,带着哭腔说:
“我既然有自己的目标,我就肯定会努力,这事你不用管。”
但妈妈依旧不依不饶:

“妈妈现在管你这么严,也是为了让你早日实现你的目标。”
“我帮不了你,你只能靠你自己的努力,改变你的人生。”
妈妈像个复读机一样,没完没了。
被激怒的吴欢芮,彻底失去了沟通欲望,拍着桌子怒吼:
“如果你再这样逼我,也许我还真的会反呢。”
教育家卢梭认为: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和自我感动。
在很多孩子看来,父母讲道理的背后,就是指责和批评。
因为我做得不好,你才要给我讲道理。
因为我做得不对,你才一直喋喋不休。
尽管父母的初心是好的,但破坏亲子关系的也正是这些道理。
有心理学家指出,孩子12岁左右会进入青春期的核心阶段。此时的他们已经处在一个自我意识要爆发的特殊时期。
他觉得他非常有能量,觉得自己已经长大,非常需要自主感。
如果父母的这些“大道理”打压到了他的自主感,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叛逆。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小男孩离家出走的视频:他在前面走得气喘吁吁,父母非但不劝阻,还开着车给他加油打气。
在接受采访时,这位母亲说:
“就是为了在这件事情上对他进行一个体验式教育。你说一万遍,他也不会懂的。你就让他自己走,等他走累了、走哭了、走摔倒了,自己就明白了。”
道理再好,都是冷冰冰的语言。经验再对,也不及自我体验来得深刻。
就像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的:
“我听过的,我就忘了;我看见的,我就记得了;我经历过了,我就理解了。”
想让孩子真正懂道理,父母要嘴上少讲道理,学着用实际行动让孩子明白道理。
02
被“道理”裹挟的孩子
不会拥有快乐的人生
心理学上有个“麦拉宾法则”也叫“55387定律”,它讲的是:
当你跟一个人说话时,对方能感知到的,是55%的形象和态度+38%的眼神和语气+7%的具体内容。
也就是说,如果跟孩子讲道理,他最多只能吸收7%,而剩下的93%则是通过看肢体语言和听语气语调来理解的。
心理咨询讲师鱼儿老师,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初三的女孩,患上了轻度抑郁。
她流着泪和鱼儿老师倾诉道:
“我实在受不了我爸我妈了。从小到大,所有的大事小情,不是妈妈在唠叨,就是爸爸在讲大道理。
现在我除了吃饭时间,完全不敢和他们待在一起。因为只要呆在一起,他们就会不停地念念念。
我很烦,想要逃,但是越逃,妈妈指责我指责得就会越厉害。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为什么父母讲道理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痛苦?
一位心理学老师是这样说的:“父母的唠叨,看似是一种关心,其实是一种慢性心理折磨。”
我们仔细回想一下,在给孩子讲道理的过程中,是否总是习惯性地居高临下?
若孩子不听,我们就会逐渐提高音量,加重语气,想要通过家长的“权威”逼迫孩子去认同和遵守自己的观点。
哪怕我们的初衷并非如此,但情绪上头,人难自控。
至此,亲子沟通不知不觉便演变成了一场语言暴力。
心理学家马歇尔曾提到一个观点:
“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所以,唠叨是一把小刀子,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削弱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判断力。
冷冰冰地说教,除了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外,还会把他们越推越远。
03
聪明的父母都是“不讲道理”的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倒U曲线”。
指的是到了一定程度,说服效果和次数就会呈现反比。
大道理讲一次两次是道理,讲十次八次就是噪音。
所以,聪明的家长不会频繁地跟孩子“讲道理”,而是想方设法让孩子“体会道理”。
1. 以身作则,便是最好的教育
童话大王郑渊洁老师说:
“教育孩子时,要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先成为那样的人。
全球顶尖金融投资家杰西·利弗莫尔,在回答记者问题“在您受到的儿童教育中,什么最重要?”时说到:
是妈妈以身作则教给他的职业感。
身教大于言传,行动高于语言。对孩子来说,模仿和榜样的力量,要远远高于“讲道理”。
2. 撞撞南墙,才能更好地明白道理
现在网上流行一种“乳腺疏通式”带娃。
如果孩子不听话,那就让他犯错误,等他撞了、疼了、吃亏了,自然就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不想吃饭?没事,饿得睡不着自然就吃了。
早上赖床?那就让他迟到一次,等到老师批评、同学瞩目,自然尴尬地知道早起了。
在小事上让他长教训,事后再讲道理,效果加倍。
正所谓,人教人,永远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了。
3. 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晒娃狂魔”鲁迅说过:
“不要把孩子看成缩小的成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不同,要把孩子当孩子来看,来教,一切以孩子为本位。”
被称为“华人之光”的刘墉面对不爱学习的儿子,曾和他打一个赌:
“你要是考0分,那我就再也不管你的学业。但如果你一天考不到,一天就要听我的安排。”
面对如此“愚蠢”的爸爸,刘轩高兴坏了,心想考0分还不容易吗?
可到真正考试那天,刘轩才发现,乱蒙居然也能蒙对不少题。
为了考0分,他发奋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开正确答案。
一年后,刘轩终于考了0分,也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
所以好的教育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而不是连打带骂掷地有声的。
讲道理人人都会,但没有哪个孩子仅仅是靠听道理,就过好这一生的。
正所谓道理过耳,事过脑,爱过心。
道理说不通的情况下,父母不妨换一种方式让孩子明白道理。
有时潜移默化的影响,比针尖对麦芒的冲击更有效。
-END-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欢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