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各地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可以预见S市场将有更多机会。
作者丨FOFWEEKLY
本期推荐阅读5分钟
4月25日,在上海松江举行的“聚力科创,接力未来——上海S基金联盟2024年度论坛”上,总规模达100亿元的上海科创接力基金正式宣布启动。
上海科创基金,作为该基金的管理人,自2017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服务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目前管理规模已超过140亿元。此前,上海国际集团牵头设立的上海科创接力一期基金,作为上海国资体系中的第一支创投类S基金,已经正式完成终关,为后续的科创接力基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IPO收紧后,LP预期通过上市退出的时间拉得更长,开始更多寻求股权转让的方式退出。在创投机构“全员退出”的当下,无疑,国资和引导基金正在迅速成长为中国S市场的主力。
各地政府纷纷布局S基金
除了上海的动态外,其他城市近期在探索S基金方面也有所行动。
今年1月,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安徽省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试点,安徽成为继北京、上海、浙江(含宁波)、广东、江苏后第六个获得试点资格的地区。对此,兴泰资本积极抢抓政策机遇,高效对接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共同商讨“S基金”的交易模式和业务规则,以尽快实现“S基金”在安徽省的首次投资运作。
4月,安徽首支“S基金”——合肥市共创接力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完成注册设立,规模28亿元,由兴泰资本牵头组建并担任基金管理人,是合肥国资“3+N”系列产业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合肥市国资委的统筹协调下,由兴泰资本联合合肥百大、合肥城建、安徽公共资源交易集团、合肥客运、合肥轨道、合肥供水、合肥工业科技、合肥引江济淮投资公司等国资企业共同发起设立。该基金对于进一步畅通基金退出路径,完善省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募投管退”全链条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合肥,上个月,福建省首支S母基金——自贸领航S母基金宣布设立。据介绍,自贸领航S母基金目标规模20亿元,首期规模5亿元,可投资以S策略为主的基金,实现对市场化优质S基金的覆盖和链接。
年初海珠城发集团下属二级公司广州市海珠数字经济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受让了S基金中孚懿德5%的基金份额。该交易是海珠城发落地的首支S基金,标志着海珠城发在PSD多元化投资策略布局的逐步完善。
在当下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环境的影响下,S基金作为重要的退出手段,注定会不断活跃在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将探索S基金的投资和布局,S基金越来越成为从业者关注的焦点。
退出难,S基金被寄予厚望
一级市场在经历近年的波动与不确定性后,正逐步迈入一个关键的重塑期。伴随着监管趋严、市场环境等多方因素影响,市场仍然处于洗牌、重构、调整的“阵痛”中,且阵痛还将持续,尤其是退出端,成为系统性确定性的问题。
一边是IPO通道难度系数增加,另一边是机构面对基金到期退不出,LP追责的压力,同时,伴随着市场环境、基金业绩不乐观等多方因素,募资难题也进一步加剧,GP募资、退出两端同时受阻,让原本该自行运转的市场陷入长期困境。
面对压力,机构开始自我调整。近期,有多家机构都向我们坦言:“开年至今,还未实质性落地一个项目。放缓投资节奏的同时,却在全员努力寻找退出机会”。
而作为缓解资金流动性方式的S基金却备受市场期待。近期,有众多机构向我们咨询S交易业务,希望通过S的方式出售资产。
整体来看,近两年S基金买方参与者逐渐增加,除了各地方陆续出台推动S基金发展的政策,设立S基金外,信托、险资等金融机构也陆续下场参设S基金,或参与S交易,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资金。
然而,当前S市场的表面繁荣与实际交易活跃度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源于买卖双方在资产定价上的分歧,以及买方市场的承载能力尚不足以满足庞大的退出需求。通过过往的成功交易案例来看,交易成功的关键在于资产本身的质量和吸引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尽管基金份额质押业务已经开始起步,但在法律体系和实操层面仍面临一些挑战。
不过尽管存在诸多挑战,S交易仍然是释放私募股权基金退出压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投资者获得优质回报的资产配置策略,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各地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可以预见S市场仍将有更多机会。
结语
在当前一级市场的大背景下,流动性压力持续攀升,然而缓解流动性的手段依然有限,对GP而言,必须调整策略,采取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布局来应对挑战。在面临募资和退出的双重挑战时,GP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市场定位,做好长期应对市场变化的准备。
在当前市场重塑的关键时期,参与者所感受到的挑战和压力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也是一个反思和重构的机遇。面对上一周期股权投资热潮所遗留的问题,现在是时候摒弃浮躁,回归审慎和理性的思维,重新审视市场的本质需求。然后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机构,也许能最快抓住市场复苏所带来的新一轮机遇。
随着市场监管和政策的持续完善,也意味着在更加成熟、透明的市场环境将催生更多新的机遇。能够迅速适应新规则、把握新趋势的机构,将在未来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