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是读书天》
今年的读书日,我们做了一篇文艺青年观察报告——爱用豆瓣的人,年薪都到不了20万?隔壁同事发来评价:“今年4月23日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这篇稿子,文艺中年自愿中枪,读书日,就是大家这样不急躁但快乐的日常。”
在信息传播的浪潮中,看理想从纸质书籍世界中走出。我们相信,图像、视频和声音,都不是文字的敌人,它们是拓展「出版」边界的新媒介形式。
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没有放弃文字这个重要的载体。它一直在声音的背后,与图片、注释一起,构成更丰富、完整的内容表达。讲者与编辑,精心构思每一个字句,将抽象的思想具体化,又通过声音赋予文字更生动的感受力。
节目一经发布,流量不见得重要,但是听众与读者在文稿中的划线摘抄、检索记录、评论留言,却被格外关注。
我们当然注意到,尽管附有文稿,有些节目内容仍然没那么“易懂”。要换成更精简的表达、或口语的转述吗?还是和你分享,用大段时间耐心琢磨理解一段文字的快乐?直到,看到这些反复审核、校对的文稿,被出版成书的那种兴奋雀跃。
今天,我们想与你分享一部分已经出版成书的节目。那些可能会被忽略的音频「文稿」,都是我们以出版的态度去珍视的内容出品,感谢继续收听和阅读。
✍️

人类需要编辑
2019年,《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音频节目上线,全6季,主讲人用3000分钟全景式叙述了跨越300万年的全球历史图谱。
今年4月,音频文稿经过整理出版成书,丛书全三册,编校老师在内部分享会中说“我对任何信息都高度怀疑”。
图片来自:理想家会员@爱吃魔芋的萨摩
🎨

艺术就是生活
2019-2022,在最艰难的三年,艺术史家王瑞芸,用130集音频节目,带我们观看世界艺术的精彩,抚慰人心。2023年5月,《西方艺术三万年》出版。
而在《局部》中,陈丹青摆脱了传统的美术史框架,没有术语和理论,只讲故事和感受,而我们,借由他的眼,他的洞察与审美,站在当下,重新审视经典艺术创作,捡拾艺术家被人们忽视的角落。
📖

经典值得一读再读
用声音导读经典。从辉煌的古希腊文明,一路走过罗马帝国的兴衰、基督教的兴起,穿过并非完全黑暗的中世纪,到璀璨夺目的文艺复兴,最终抵达我们生活的现代。
主讲人徐贲说:“我们阅读经典,不是为了照搬古代作者的观点和想法,事实上也没有这个可能。典,是为了思考我们今天自己的问题。”
转身看20世纪的中国,离我们最“近”的百年时空。从1902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到2006年刘慈欣《三体》,中国小说在讲什么故事?
主讲人子东说:“眼前路都是从过去的路生出来的,你走两步回头看看,一定不会错。”
🌍
还有多少种看世界的方式
💡听故事
当时代被道理、意义充斥,消磨着人类的耐心和想象,人们总渴望那些隐秘、传奇的好故事。故事从没停止发生,它只需要被讲述。走进故事便利店,用故事消磨不眠夜
💡“听音乐”
每个时代都需要摇滚精神。摇滚乐代表叛逆的、先锋的、独立的精神内核,不甘平庸的觉醒、直面人生的力量、永远好奇的探索精神、主动改变生活的勇气……
💡“或者你偏爱读诗”
从北岛的《一切》、张枣的《镜中》,到余秀华的《我养的狗叫小巫》,诗人廖伟棠挑选五十四首杰出诗作,围绕现代对于新诗的十种误会,以二十种现代诗意为注脚,去寻找诗意。诗比幸福更幸福,比不幸更不幸,谁读,谁就会心念流转。
以上音频内容与图书,可在看理想App收听及阅读。加入会员全年订阅,享365天畅听与新书5折。
出版的意义,在于将有价值的内容公之于众——这是我们会一直做的事。
🎧👀收听音频/阅读书籍请点击下方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