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温和的强硬派
如果您是金融从业,尤其是做一级市场的朋友,看完有何感受?
真实还原了吗?
尺度够吗?
。。。。。。

今天突然有朋友给我安利:“你去看看《城中之城》这部剧吧,可火了!讲的就是你们金融行业这点事儿!”
当然,不需要他给我推介,这两天的小红书、朋友圈和各种微信群中到处都是这部剧的经典台词。
加入投行圈子私域交流圈
获得更多专业干货、圈内消息
“走表外绕监管”、“万能牌照”、“委外投资”,剧中这些接近金融真相的词汇让我这个老金融也看得颇为入神。

而“信托公司老总和银行行长强强联手没有攻不下的金山”,这种颇具冲击力的台词,也让金融小白们看得血脉喷张。(虽然行内人都知道,过去几年信托行业发生的种种大案可能要比编剧描绘得更为大胆)
但就在金融人都在津津乐道的吃瓜追剧时,有些非金融出身的观众在大饱眼福的同时,则直接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这剧我看不懂”。
更有一些在金融行业工作多年,但并不从事金融产品设计的朋友表态“我追了一下进度,其实剧里面讲到的表外啥的,我也不太懂!”

原著小说和编剧太过真实的描述,让它最终还是和大众有了一定的距离。
不过,对于大部分看剧的朋友来说,一个个精彩的桥段和鲜活的人物塑造才是最重要的,至于那些看不懂的名词,就让它一边去好了。
就像前几年大火的急诊类连续剧,紧张刺激的剧情外,穿插着美女帅哥的爱情故事,又有谁会记得那些难懂的疑难杂症和医学词汇呢?
————分割线————
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老金融有点疑惑,明明编剧已经很努力地通俗化处理了,为啥这么多人还是表示“看不懂”呢?
为此,认真的我还特别找了一位211学校毕业的非经济类专业的小朋友,让他帮我做了一次“定向调研”。
得来的结果自然是惊掉了我的下巴。
大部分班内同学不知道“信托”是什么;
绝大多数同学不知道“刚性兑付”是什么;
大部分同学如果需要进行低风险投资,只知道“银行存款”和“国债”,根本不知道“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基金”为何物。
在那一瞬间,我才意识到这个世界是割裂的,我也才明白金融的专业门槛真的很高。
我也更能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颗粒度发展到此刻,隔行如隔山已经让大多数人无法准确了解自己工作以外的行业了,甚至是对自己所在的行业,许多人知道的也仅仅是皮毛。
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中有一个词汇叫“知见障”,说的就是受限于自己的学习和认知能力,大多数练武的高手都无法精通其他门派的神奇武功。
这个概念虽然来源于金老爷子的想象,但却在我们的真实世界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投影。
————分割线————
金融的专业门槛高,但不代表大家对于金融的“敬畏”有很多。
某位业内资深人士给我分享过这样一个观点,“金融的专业门槛虽然高,但金融的认知门槛却很低!”
下面的四段话,大家细品,看看是否似曾相识?
金融不就是炒股么?我自己看K线图炒股,不比你们这些搞投资研究的基金经理强多了?
投资有什么复杂的?买买理财谁不会,老娘买的P2P理财有15%的收益,多厉害!
这家信托公司很棒,虽然是民营的,但是小张人特别靠谱,过去的产品总是准时兑付,8%这样滚下去,到我退休也能稳稳有个1000万啊!
你跟我讲什么奇异期权?雪球不就是个大概率保本的高收益理财!怕什么?之前我一直赚钱,这次肯定也没问题!
加入投行圈子私域交流圈
获得更多专业干货、圈内消息
相比于数理化这种普通人完全摸不到头脑的学科(当然现实世界一样有许多“民间科学家”),金融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太近了。
你可能会因为不懂相对论从而对物理产生畏惧,但不理解期权定价理论却还在期权市场中追涨杀跌的投资者可不是少数。
复杂的金融逻辑“捏出来”的金融产品,往往又被“期限”、“收益率”和“增信措施”等几个非常简单的指标所代表,让大多数人有一种“我来我也行”的感觉。
对比去年大热的“常温超导”概念,又有哪些“民间科学家”敢去自己用炉子来合成一下?
更何况,正确的金融逻辑带来的只是几个百分点胜率的提升,从50%到55%的胜率提升在理论上是巨大的成功,但却需要无数次的投资实践才能验证其带来的收益。(这似乎也说明了高频量化的成功是必然的?)
在有限次的博弈中,散户不输于机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五五开的撞大运”和“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在短时间内真的分不出什么高下。
多说一句,这恰恰也是社会层面轻视人文类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时间是让一切人文学科成果得以水落石出的关键,但在短期里,时间却又是那个最无足轻重的限定条件。
————分割线————
金融从业者的这一窘境,其实早有心理学家进行了准确的分析。
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美国科学家邓宁和他的学生克鲁格通过一系列试验发现,往往越无知的人越自信,认知越多的人往往表现出更为谦虚的姿态。这一现象被后人称为邓克效应,用一张图片画出来,大概如此。
金融的低认知门槛和高专业门槛,恰恰把许多投资者堵在了那个狭窄的区域,真的觉得自己在金融投资领域无所不能

回看过去几年那些被卷入庞氏骗局的人,大多数人金融专业知识是严重匮乏的。前一段时间赫赫有名的鼎益丰终于暴雷,在这场可笑的骗局中,有人发现其中大量投资者来自房地产行业,这是巧合么?缺乏金融专业知识、笃信超越市场的暴利,这一切最终让他只能选择鼎益丰。
这恰恰也是许多“财富公司”偏好于线下经营的最主要原因,常言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那些缺乏专业知识且缺乏学习意愿的投资者,恰恰不善于通过网络进行新知识特别是金融知识的学习,成为骗子们收割的对象,也就不难理解。
这里面的许多人不仅笃信自己的主观判断,对自己有限的“常识”异常自信,而且非常依赖于“情感认知”进行决策判断。
“小李天天给我送水果,他应该是个好人,这次的300万就在他家买了!”
“小王总喜欢陪我聊天,我真的很信任他,他家的P2P我总是投,一直赚钱呢!他不会骗我的!”
加入投行圈子私域交流会员
获得更多专业干货、圈内消息
————分割线————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城中之城》的热播,也被不同背景的观众们进行着各式各样的解读。
有影视爱好者为于和伟等一众演员的演技所折服;也有吃瓜群众因为看到了金融行业背后的种种故事而大呼过瘾。
也有人说,这部剧把中国过去几年的金融生态暴露给社会大众,进一步增加了百姓对于金融的了解和认知,变相起到了投资者教育的作用。
还有大V说,这部剧在央视的播出,说明了官方对于金融的态度,被“定性”的金融行业,苦日子还在后面呢。
更有人表态“不够刺激”,他们声称把过去十年发生在金融行业背后的真人真事写出来,估计主人公早已在网络上被枪毙十回了。
而我,作为一个行业的老兵,除了上述的五味杂陈外,却第一次真真实实感受到,金融行业回归社会、回归大众、回归普通的一种释然。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金融行业的高准入门槛和高收入,让他一直隐藏在大众视野之外极其遥远的云端,耀眼的光环为其盖上了一层若隐若现的面纱。
金融的距离感,对于许多既得利益者可能是好事,它向公众隐藏了行业的各种弊端和问题,让一些法外狂徒少了被关注的麻烦。
这次的《城中之城》第一次把金融行业背后的弯弯绕摆在了公众面前,这其中是否有官方或监管的授意,我不知道。
但这部剧的细致描写和大胆刻画,却真正让金融行业回归人间。金融知识虽然复杂,但金融行业却和其他行业一样,一点也不复杂,一样会有七情六欲和鸡毛蒜皮。
也正是因为此,我对于金融的未来没那么悲观。
这一方面来源于我更低的预期,没有更高的期待,自然也不会有太大的落差。
另一方面我会更加理性看待金融行业的“回归”,这不仅是从云端跌落人间,更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回归。我们看到“涨多了就要跌”,却忘记了统计学里的“回归”也代表了“跌多了也要涨”,挤出泡沫的金融行业,也许在更长周期下,也会迎来新的成长。
对于此事,您怎么看?  
期待您在留言区理性发布高见。
感谢耐心阅读,欢迎顺手点个“在看”
投行君最近拉了一个资管圈交流群,仅面向资管公司、银行、信托、券商资管业内同仁,实名免费入群,有兴趣的朋友可在文末扫码投行君的微信。
《投行圈子-私密交流圈》已正式上线,将打造投行圈最靠谱的实名人脉拓展平台。加入后还可以获取海量实用专业干货、进入业内人士云集的私域交流群。目前超过5000位同仁加入,各位老铁速来扫码集合。
 ↓点击关注投行精英,对话窗口回复“干货”,获得投行干货大礼包
商务合作以及金融同仁资源对接、入群请添加投行君。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们讨论有趣的话题,你⼀起来吧?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识星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