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多次被同学打骂,你会怎样?
心疼,愤怒,找老师,找对方家长,严厉交涉,追责……总之,能忍住不打回去已经是最大的克制了,对不对?

那么如果对方家长说,
这孩子有疾病,我也很无奈。
你又会怎样?

仍然生气,觉得你孩子的问题凭什么要我的孩子来承担后果,但心里又多多少少会觉得被一种无形的东西绑架了。
尽管不情愿,也会稍作退让,再给对方一次机会,总觉得对一个生病的孩子不依不饶,有点不近人情。

哪怕不是全部,至少有一部分家长会这样想吧。

所以,一个孩子要做出怎样过分的事,才能让全班同学家长都无法忍受?

辱骂、诅咒同学和家人,殴打、踢踹隐私部位,打人后威胁对方不许说出去。而且是打遍全班,屡教不改,多次与家长交涉也没用。
——
近日,武汉一名多动症儿童欺负同学,被全班46位同学家长联名请愿,要求其转学。
事件发酵后,大家讨论的焦点基本都在多动症上。
有人科普,有人担忧,有人现身说法,有人叫苦不迭。

但有过类似经历的家长,都会明白,事情能发展到这一步,究其根源,恐怕不是
“多动症”
三个字可以完全概括的。

上学期的一天早晨,我送小v进校后,正要离开,一个同学家长叫住了我,她问我:
你家小v有没有被小帅打过?
小帅,这名字太熟悉了。

小v几乎每天放学回家都会跟我聊,小帅在学校又闯了什么祸,又打了哪个同学,怎么把老师气疯的。

但当我询问小帅打同学的细节时,小v说
“不过是些花拳绣腿” “没有任何杀伤力”

小帅也曾把小v的手抓伤,但伤得不重,小帅家长也第一时间带着孩子来道歉,态度非常诚恳,我就没太在意,只当是孩子正常的顽皮了。

但是这位家长告诉我,小帅两次把她儿子推倒,骑在她儿子身上锤后心窝,还有一次抬脚踢她儿子的脸,她好几次在孩子衣服上看到脚印。

她说听孩子说,小帅也经常打小v,所以想跟我商量一下怎么办。

不得不说,她说小帅打她孩子时,我抱有极大的共情和愤慨,但听到小v也挨打时,我一下就慌了,连她后面的话都没心情听了。

克制了一天的不安,放学后我马上跟小v核实。

小v说,虽然他没有注意小帅打别的同学的样子,但踢脸,骑坐这样的行为,小帅确实也试图对小v做,只是因为小v个头更高,力气更大,才没有成功。

这也印证了那位家长说的情况属实。


虽然小v没吃亏,但我还是觉得这个事情很严重,必须重视。
再次交流中,那个被打孩子的妈妈表示,她之所以没有发作,是因为在核实情况的过程中,听认识小帅的家长说,小帅患有多动症,
他爸爸妈妈已经向她道歉,并决定轮流陪读了。
尽管自己的孩子受了这么大的委屈,这位妈妈,还是用最大的宽容对待“生病的”小帅和他的家长。

只是她也不想无限忍让,所以才想多方了解情况,有个准备。如果小帅仍继续欺负她儿子,她打算联合被打孩子的家长一起向学校反映。

这跟新闻里的情况有些类似。

不过最后的结果大相径庭。

经过家长一学期的陪读,小帅有了很大的改善。


上学期期末,老师要每个人都给自己的同桌写一段寄语。

小帅给小v写了工工整整的近百字的一段文字,赞扬了小v的优点,还提到了一些微小具体的事情,用稚嫩的文字和拼音,感谢小v对他的包容和帮助。

无论这是孩子自己想到的,还是家长指导的,都非常用心了。


而小帅家长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小帅的妈妈是一位舞蹈老师,除了陪读,下课后,她还会把小帅带到她的工作室,教他跳舞。

至于是否还有其他的医疗干预,我不得而知,但是从这期开始,小帅已经不需要陪读,也能很好地遵守纪律,完成学习任务了。

用小v的话说:
他越来越优秀了,就快要超过我了!
而那个被小帅打的孩子的妈妈,也由衷感叹:
这孩子好像变了一个人。

这才是
融合教育
的积极意义吧。

“这孩子就这样,我也没办法”
可能会有多动症儿童的家长觉得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拿个例当典型,每个孩子不一样,
“我的孩子就是怎么都教不好
”。

的确,我不具备医生的专业知识和家属的切身感受,我的认知和理解都很有限,就算我见过十个多动症儿童,第十一个依旧可能超出我的认知。

但那本来就不是我的课题啊。

我要做的,能做的,是保护、教育我的孩子。这才是我的课题和责任。

怎么诊断,怎么治疗,怎么干预,是家长的职责,就算我知道再多,也不可能替别人管教孩子,人家也不需要我指点江山。
无论如何,放任,都不是最优解。
新闻中的孩子家长,在明知自己孩子是多动症,且症状已经这么严重的情况下,都没给孩子做任何治疗,而是任由他在学校一次次欺负同学。
受欺负的孩子家长已经反应和交涉很多次了,都没有任何改善,说是管不了,没办法,其实还是一种“不吃亏”的心理作祟。

毕竟,挨打挨骂的是别人家孩子,而治疗自己的孩子需要花钱,陪读需要花时间,干预需要花精力,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付出。所以家长觉得没时间,没办法。
可如果这个孩子不是在学校打人骂人的那个,而是天天被打,被骂,被欺负的那个,他的父母还会说没办法,没时间,管不了吗?

我不敢说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努力妥善解决,但只要家长足够重视,足够有心,总能做点积极的尝试,而不是等到怨声载道才把孩子领回家上网课吧。

而如果无法作出改变,即使转学,也解决不了问题。哪个学校的孩子,喜欢挨打挨骂啊?
ADHD的病理不多赘述,如我所说,我们非专业的普通家长并没有责任去了解太多。


如果一个孩子是ADHD,那是他的家长需要了解病理,教孩子跟他人相处,而不是我教孩子学习忍受。

入学时,要求别人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普通孩子一视同仁,出问题了,又要求别人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特殊儿童包容原谅。
这不公平。
既然不读特校读普校,也就说明,家长不希望他们的孩子被当成“特殊”儿童区别对待,他们认同孩子经过一定的干预是可以融入普通学校的校园生活,进行正常社交的,不是吗?

对待“特殊”儿童,我们的底线是什么?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如果没有病症原因,对一个欺负同学的孩子,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

素质和教养问题,对吧?
那么多动症儿童就没有素质和教养问题了吗?

辱骂、诅咒同学,故意踢打同学隐私部位,打人后威胁对方不许说出去,这些行为是多动症导致的吗?

显然不是。

教育孩子,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聪明健康的孩子+努力用心的家长+和谐的家庭环境,照样可能问题频出,需要不断摸索,调整。
尤其是低龄儿童的教育,一般的家长都会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式,但是对于偷懒的家长,不管什么问题,一句这孩子有病,似乎就能合理化一切。
学习不好是因为多动症,打骂同学是因为多动症,脾气暴躁是因为多动症,叛逆任性是因为多动症,不好好吃饭是因为多动症,一切问题都是因为多动症。
如果用疾病掩盖教育问题,那么这病,可能永远都好不了。

多动症并没有一个一眼辨识的标准。
一个小朋友,有没有多动症,只要家长不说,谁又能知道?
如果有的家长讳疾忌医,自己都不知道,不承认,谁又能给人家孩子确诊?
还有一些疾病,诊断标准是非病理性的,不可直观,也不可量化,边缘状态可能也会被划归到谱系中。
37.2度,算发烧吗?
而“健康”孩子,也不一定都有“健康”表现。


前些天学校组织春游,我去当了一回义务摄影师。

我不仅亲眼看到了小帅的阳光友善,也看到了“好学生”身上的意想不到。
比如有一个小男孩,刚开始我只觉得他很安静,很乖,后来发现,有一位“老师”一直跟在他身边,这才知道他是个患有轻度抑郁症的孩子。
这位“老师”是孩子父母为他请的专业陪读。陪读老师不仅对他照顾细致周到,对其他小朋友也很友善,一直在鼓励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交流。
如果不是特别注意,我不会觉得这个孩子有什么异常,小v对这个小朋友印象也很好,一直以为跟在他身边的是辅导作业的家教老师。
再比如有一个小姑娘,小v总说她是六边形战士,学习,才艺,样样出类拔萃,就是有点霸道。

这次我算见识了。
大巴上,她要求邻座的女孩只能坐半个座位,因为她要占更大的位置。
到目的地,小朋友们开始野餐,她不经允许直接拿别人东西装进自己的包里,别的小朋友跟她分享零食她也不说谢谢。
小朋友们发现了一只受伤的蝴蝶,围着观察,她却直接把蝴蝶翅膀撕掉了,小v阻止她,她大喊你滚开,我想弄死就弄死,你管不着。
这个小女孩应该是很聪明的,但她是健康的吗?她就不会给其他同学造成困扰吗?
我不确定,但我什么都没说。
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来也是一生的课题。
不触及底线的问题,就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吧。
自闭症儿童,照样获得同学的好感,而学霸,也未必就能让人喜欢。
孩子眼里没有病与不病的概念,表现比诊断更重要。我们做家长的就更不必去提醒和强调。
融合教育是现在的主流教育模式,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特殊”儿童。
普校接纳“特殊”儿童,保证他们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不仅是多动症,很多发育迟缓、轻度自闭症、轻度脑瘫儿童,都是可以就读普通学校的。
义务教育阶段,平均享有权益的同时,给予特殊儿童一定程度的资源倾斜,比如允许陪读,比如有专职老师给予照料,和特别辅导(网课),这都是我们的社会为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提供的帮助。

而社会,不就是万千个人,是你,是我,是每一个人吗?
作为普通家长,我们也持接纳和包容的态度,出现问题,可以尽量理解,遇到困难,也可以尽量帮助。
但是这条绿色通道,应该与普通孩子的权益平行,而不是侵占。

将来,融合教育的方式一定会更科学更完善,形式也更加多样更加人性化,但无论如何,让普通孩子无限度忍让,绝不是其中的一种。

我不以你的“病”为理由歧视你,那么你也不能以你的“病”为理由欺负我。

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