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妙黛
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 | zqfxlgzs
小雅她曾是那个在所有人眼中的“江浙沪独生女”,成绩优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父母为她精心策划了每一步,从学校到工作,再到婚姻,仿佛她的人生就像一条事先规划好的轨迹,没有任何偏差的余地。
谈婚论嫁的时候,一套房,一辆奔驰车,18万存款是她的嫁妆,令多少人羡慕。
但是,小雅的痛苦确实无法言说的。
某个周末,小雅的母亲不请自来,对小雅的家务、孩子的教育甚至夫妻之间的相处都有诸多指摘。
别人羡慕她,有老人帮忙做家务、带娃。
她却羡慕别人,不用为这些“拥有”而买单。
她想让孩子吃冰棍,妈妈说对孩子肠胃不好;
她想跟老公出去玩两天,妈妈说有孩子的女人别想着放纵
她想让妈妈不必总是来她家做家务,妈妈说她邋遢拖延不像个女人。
快30岁的她,却还像活在妈妈的监控之下。
小雅的丈夫也并不满意这种情况,他尝试和小雅的母亲沟通,希望她能少些干预。
然而,这样的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母亲总是用“我这是为了你们好”来回应。
小雅的心里五味杂陈。
她爱她的母亲,感激她这么多年来的付出,但她也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个晚上,小雅长久地反思,她开始意识到,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她所追求的。
她一直在努力成为父母眼中的“完美女儿”,一直在成为那件温暖而紧紧束缚的“小棉袄”。
但在这过程中,她失去了自我,她的梦想、她的兴趣、甚至她的个性都被慢慢抹去。
小雅的故事,是许多女孩的缩影。
她们在父母的全方位控制下成长,被期望成为完美无瑕的存在,但在满足父母的期望的同时,她们的内心世界却日渐贫瘠。
多少女孩,一生都只是在做父母的“小棉袄”,而自我,则在这过程中被渐渐扼杀。
▎《喜福会》电影截图
“听话的时候,我才是她的女儿”
和小雅一样,小梅也是一个活在“小棉袄”阴影之下的女孩。
她最大的困扰来源于,妈妈好像无法接受,她是一个会有性欲的女孩。
晓梅的母亲,一个传统而典型的家庭主妇,对晓梅有着近乎苛刻的爱。
这种爱,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展现:对晓梅婚后生活的过度干预和控制。
晓梅的母亲经常在没有敲门的情况下进入晓梅的卧室,有好几次,她正在和老公亲热,被母亲尴尬地撞见。
而母亲却像没事人一样,径直走到她们卧室的阳台,就为了拿一桶洗衣液。
在一次突然的来访中,晓梅的母亲不经意间发现了卧室里的情趣用品。
她的反应是震惊和不满,“女孩子要知道廉耻!”
晓梅感到被羞辱,不知道为什么,每每想到自己被母亲窥探,她竟然会有一种背叛了母亲的感觉。
她甚至多次要求母亲留宿,自己和母亲一起睡,来“自证清白”。
晓梅老公也几近崩溃,自己明明娶的是媳妇,为什么像是娶了丈母娘?
这些看起来奇葩的行为,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心理?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晓梅的母亲的行为反映了她对自己女儿成长成熟、拥有独立性欲的难以接受。
在她的潜意识中,晓梅永远是那个需要保护和指导的小女孩,任何迹象显示晓梅已经成为一个有性需求的成年人都会触发母亲的焦虑和拒绝。
母亲对女儿的控制和共生不仅源于对女儿的爱和保护欲,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母亲自身的不安全感、对失去控制的恐惧以及对性的复杂情感。
在这种共生关系中,母亲可能将女儿视为情感支柱,过度依赖女儿的情感反馈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感。
这种过度的依赖不仅限制了女儿的个人成长,也可能导致母亲忽视女儿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需求和界限。
只有一个乖巧听话,像一个柔弱女孩的女儿,才能让母亲觉得满足而安稳。
▎《喜福会》电影截图
“服从的女儿,到底有多可怜”
每当我们看到这样类似“畸形关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发出疑问:
为什么她们看起来在相爱相杀,却又谁也离不开谁?
我们分析了母亲的恐惧与不安,那么当一个女孩子顺从父母的期望,她究竟在寻求什么?
是那份被爱抚摸的温暖,还是自我安慰时那句“我是被需要的” ?
每当女孩低下头,顺从父母的期待,她其实是在寻找一种肯定,一种深深的认同感。
在顺从的背后,是女孩对于爱与接纳的无尽渴望。
正如《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她明明有很多机会拉黑家人,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但是她为什么一次次的,给原生家庭输血,像个傀儡一样任由妈妈摆布?
因为她们希望通过顺从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来赢得那份被需要的感觉。
她们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家庭更加和谐,让爱在家中流淌。
她们害怕任何的冲突和分歧,因为在她们的心中,和谐等同于爱,冲突则意味着爱的流失。
然而,这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深深的恐惧——恐惧被遗弃,恐惧失去爱。
女孩们害怕如果她们表现出任何不顺从的迹象,就会被家庭排斥,就会失去那份她们深依赖的爱。
这份恐惧驱使她们不断地抑制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只为了保持那份脆弱的和谐。
但内心深处,女孩们也在问自己:“不顺从的我,还值得被爱吗?”
这份服从,是女孩们对温暖怀抱的向往,对家的渴望,对被理解和接纳的渴求。
但这份服从,也是她们对自我价值的迷茫,对爱的不确定,对独立与依赖之间挣扎的体现。
在这个过程中,女孩们逐渐学会了隐藏自己的声音,把真实的自己小心翼翼地藏起来,生怕不小心打破了那份脆弱的平衡。
▎《喜福会》电影截图
女孩要吃多少苦,

才能放弃做小棉袄
我曾经就是那个乖巧顺从的女孩。
妈妈说别的女儿给妈妈买手机,我就买手机;别人的姑爷给丈母娘买金项链,我就让老公给她买金项链。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换来认可。
她依然对我不满意,依然对我百般挑剔。
在无数个不眠的深夜,我终于慢慢接受了“不被爱”的事实。
我开始停止顺从,我开始试着找到界限感。
因为我知道,在那些被期望笼罩的日子里,我的内心面临着多少矛盾与痛苦。
女孩们一直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好,就能赢得父母无条件的爱与认可。
她们拼命地追逐,试图成为那个理想中的乖巧女儿,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
然而,当她们累倒在那些满是刺的期望上时,才痛苦地发现,她们追逐的那份爱,从一开始就带着条件。
她们在无声的夜晚里默默地问自己,究竟要经历多少心酸,才能勇敢地面对一个残酷的真相——
在父母的爱的天平上,她们始终是那个不够完美的自己。
▎《喜福会》电影截图
这种认知的觉醒是痛苦的。
但就在这些痛苦中,才能慢慢开始觉醒。
她们开始意识到,父母的爱虽然充满了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不值得被爱。
她们开始学会区分,哪些是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哪些是自己真正的渴望。
女孩们开始放弃那些无止境的讨好,开始放弃追求那些带有条件的爱,放弃那些让自己迷失的期望。
她们学会了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开始珍惜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父母的认可。
在这个觉醒的过程中,女孩们与父母的关系也终将找到新的平衡。
她们开始以一个成熟的态度面对父母,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界限。
这一切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
它需要勇气,需要坚持,更需要无尽的爱——
不仅是对自己的爱,也是对那些我们生命中重要人物的爱。
对自己最大的爱,就是不做别人的棉袄。
对父母最大的爱,就是舍得让他们吃苦。
作者:妙黛,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多平台签约爆文作者,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90后辣妈。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累计服务上万用户
在温暖、保密的环境中
探索家庭、个人议题
在专业引导下表达和疗愈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