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我们在杭州举办了谷雨专场演讲,以下是本次活动的幕后花絮和精彩片段。
演讲
01.   
戴明华茶是我的任意门
茶在中国的生活中永远是活泼泼的,永远是在变化的,唐朝是煎茶,宋代主流是点茶,明朝开始我们泡茶。有时间,可以像卢仝一样,喝出个七层境界;没时间,我也可以用大缸子泡一壶高末喝个痛快;想热闹,可以去类似于成都街头的大茶馆,和老街坊摆个龙门阵。
我们可以在茶中加盐、加奶、加茉莉花、加陈皮,随我们日常的生活而变,它可以是任意一个样子,因势而行,便宜而为,中国茶有这样的底气。
02.   
陈思呈 每个潮州人自带一座茶馆
有一次,我在顺德的某个工地上,一片狼籍,水泥沙石预制板之中,只有一个工人。他在埋头干活,在他旁边,一些砖头搭建了一张极简易的矮桌,上面摆了一套工夫茶具。一个盖碗,两个杯子。
我看到这套茶具就知道这是一个潮州人。工地上只有他一个人,一般的工夫茶具有三个杯子,但他只用两个,仿佛自己与自己对饮,那个场景,有些寂寞,有些伤感。但反过来想,即便一个人,起码也要用两个杯子,这就是一个喝工夫茶的人最后的倔强。
03. 
黄华青 一片茶叶的全球史
这是一个有趣的历史的轮回,茶叶从中国来到印度、斯里兰卡,来到欧洲和非洲,最后又回到了原点。200年前,英国从中国窃取了茶叶技术;100年前中国到英属印度学习工业化的生产技术;到今天中国式的生态的尊重风土的种植又成了新的潮流。
今天, 200年前将茶和茶文化带向世界各地的英式茶饮逐步走向式微,以复兴中国传统茶道为己任的新式茶饮会不会重新引领茶叶全球化的潮流呢?
04.  
徐千懿中国茶的审美脉动
这个茶做下来确实是有热感。所以卢仝说,喝了好茶,“两腋习习清风生”。很多人可能觉得是不是唐代人想象力太丰富了,有很多夸张的成分。其实如果您真的能够喝到一杯那样的好茶的话,就会知道绝对不是想象力的问题。真的有些茶喝了浑身发热,腋下有热感,再跟周围的空气一接触,就有这种习习清风生的感觉。
我那两个学生喝了都说,老师,我这里在冒汗,我在冒气。但是可能因为我常年偏头痛,身上这些地方都很堵,我个人没有这个感觉,但是他们几个人都清风生了。
05. 
安然给年轻人的喝茶第一课
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是喝茶最好的时代。爷爷奶奶一辈子也喝茶,但是他们喝的永远都是本地生产的那一两种;今天我们可以喝到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各种茶。
而“1、2、6”就像是一把钥匙。掌握了这三个数字,就掌握了中国茶形成的风味地图。至少当你再遇见那么多茶的时候,会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它是六大茶类里的哪一款?它是小叶种还是大叶种做的?知道这些之后,我们就会对它的风味有更准确的想象,就可以开始自己的探索。
如果你喜欢清淡的,那可以从绿茶出发;如果你喜欢滋味丰富的,可以选择乌龙茶;如果你更喜欢沉稳的木质调,黑茶是最好的选择。在这个要求统一的时代,用自己的饮茶方式去喝自己喜欢的茶,便是一次小小的胜利。

06.
王笛茶馆:日常的史诗
为什么茶馆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因为茶馆仍然是一个社交的空间,特别是对于退休的老年人来说。
有一次我去成都附近的黄龙溪古镇考察,司机走错了路就上了一个乡村土路,我注意到沿途差不多一里到两里总是有一家茶馆,都很简陋。我下去问路的时候,他们都非常热情。他们并不讲究茶的好坏,主要是在这里能够一起聊天,甚至可以把活儿拿到茶馆里干,有一个人就在编草帽。
我研究茶馆文化和公共生活,我认为这个简直就是日常的史诗。如果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大事件少的时代老百姓往往安居乐业。我们看到的所谓的大事业,实际上经常都是无数生命的代价。
所以我认为我们作为老百姓,不能幻想波澜壮阔,要从宏大回归日常,要让日常生活的涓涓细流永远流淌。
谷雨特别策划
现场 & 幕后
▲ 王笛老师:我要用成都话演讲
▲ 差点对完一整首《春江花月夜》的终极pk选手
▲ 终极大奖:农夫山泉生肖水+签名本《显微镜下的成都》
▲ 飞花令游戏在线抄作业选手
▲ 干了这瓶龙井新茶
感谢世纪文景为游戏环节提供奖品《显微镜下的成都
▼ 看看好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