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最被低估的一个人,他是谁?
请看二十年前的神剧《走向共和》,豆瓣评分9.6,历史细节非常考究,配得上“正剧”两个字。
其中引发争议最大的槽点是为袁项城翻案。
当年央视热播,离休老干部大都健在,非常不满,向中央写信告状反映问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不容戏说:剧中李鸿章、袁世凯怎么都被塑造成正面人物啦?他们不都是汉奸卖国贼吗?

时任领导比较开明,没贸然下结论,干预文艺创作,让咨询咨询专家再处理。于是就组织了座谈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是中国清史研究最权威的基地,编修《清史》的官方指定机构,不少学者参与讨论。那时候专家学者也敢说,不像现在这么顺杆爬,清史专家集体得出共识:《走向共和》非但不是戏说,而且是截至目前最贴近正史的一部文艺作品。
所以这部神剧一直没下架,我们今天有幸还能看到。幸哉!
袁世凯,字慰亭,河南项城人,近代首屈一指的大政治家,大改革家,民国之父,北洋之祖,时人往往不冒犯名讳而尊称“袁项城”。
他在近代史上是个悲情人物。作为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和首任大总统,袁项城对中国的现代化居功甚伟,但由于党派之争,后来国民党书写历史,极尽抹黑之能事,袁大头当然难逃污名化的命运。
老袁虽然在清廷做官,但一直以开明派改革派自居,他是当之无愧的体制内立宪党魁,康有为、梁启超是体制外的立宪派,流亡海外纯属是打酱油的,体制内的实权派才是清末新政的推动力。
袁项城的历史贡献,不可不谓辉煌,计有十大功勋:
1)军事改革与创建新军。
甲午惨败,北洋水师覆灭后,清廷意识到陆军才是国本。袁世凯小站练兵,致力于军事现代化,缔造了中国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新式陆军。他引入西方的军事编制、训练方法和管理理念,大幅提升清军的战斗力,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开山鼻祖。
2)创设警察制度。
八国联军侵华后,大沽炮台及天津划为非军事区,清廷不得驻军。面临西方列强的压力,袁世凯创造性地提出了设立现代警察,取代衙役捕快的传统治安模式,推动了中国城市治理的转型。
3)教育改革与废除科举。
1905年,袁世凯与张之洞联名上奏废除科举,至此延续上千年的皇权科举制彻底终结。袁世凯支持废科举,开新学,兴办各类新式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及军事学堂。在山东巡抚任上,他还亲自创办了山东大学,是中国教育体制现代化的功臣。
4)法制与官制改革。
清末民初,袁引进西方法律体系,进行官制改革,制定刑法、民法、商法等现代法律,为中国法制现代化奠定了基石。此外,他改革两千年的郡县制和君主授官,试水地方自治和普选制度,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
5)反对邪教,保境安民。
山东是义和拳的发源地,怪力乱神,盲目排外。袁世凯到任山东后,认定义和拳为“左道邪教”,一改前任巡抚毓贤的纵容态度,全力定乱,令其在山东无法立足,流窜至京津一带。1900年爆发庚子之乱,山东在袁的治下保持安宁,并且加入东南互保,维系半壁河山免遭战祸,生灵涂炭。
6)光荣革命,缔造民国。
在政治领域,袁世凯大力推动清末新政,立宪变法。在辛亥革命期间,他促成清帝溥仪逊位,兵不血刃,南北统一,和平结束了华夏两千多年的帝制。尽管其后续的行为饱受争议,但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走向共和的历史进程。秦始皇为始,袁世凯为终,千古一人。
7)外交胜利,维护领土主权。
袁世凯在外交和领土问题上表现出强硬的民族立场,以及高超的外交手腕。袁之一生发迹于抗日,在半岛内乱时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折冲樽俎,不辱使命。民初在处理外蒙、西藏等问题上,努力维护大中华的领土完整,寸土未失。“二十一条”危机,弱国外交,纵横捭阖,借助舆论巧妙化解,其权谋之老辣,被狼子野心的日本人视为吞并中国的心腹大患。1916年,袁世凯逝世时留下遗言:“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8)发展实业,建设市场经济。
袁世凯执政期间,保障私人产权,鼓励实业发展,大力倡导工业化和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包括铁路、矿业、纺织等行业快速增长,孕育出后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春天”。同时还善于用人,理财有术,开源节流,平衡财政,使得民国初年国库竟有所盈余。
9)币制改革,建立中央银行。
袁世凯成功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银行,为中国金融体系奠定了基础。在币制改革方面,主导发行“袁大头”银元,成色十足,取信于民,统一中国的金融秩序。
10)交通建设,造争气路。
袁世凯在交通建设亦有莫大贡献,重用梁士诒,创立交通银行,为中国交通基础建设融资。作为大清的直隶总督、关内外铁路督办,最大亮点莫过于果断启用海归工程师詹天佑,督修了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为国争光。
强国之道,首在修路。在这方面,嘴炮党与实干家的区别,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区别,一目了然。南北议和后,巨头会晤,孙大炮第一次见袁大头,张嘴就说十年时间,君练十万精兵,我建十万公里铁路,中国强盛可期。袁当场懵逼,估计头大了三圈(2013年中国铁路总里程才达到十万公里的目标)。结果是老孙从国库领了几十万公帑,一公里铁路也没修出来……
最后谈谈袁一生最大的败笔,晚年的那场“洪宪闹剧”。
这一点不必讳言,也无法洗白,无可否认的昏招,导致晚节不保。但与后世的指摘不同,他其实是想学习英国搞君主立宪。

袁世凯本身就是晚清政坛的立宪派领袖,甫与宪政结缘,就意识到宪政确实是挽救国家危机的出路,他表示中国非立宪不可,曾言“官可不做,宪法不能不立”!
后来载泽五大臣出洋考察,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说,“立宪之行,利于国,利于民,而最不利于官”,袁无疑是背后最有力的推手。当宗室贵族得知袁世凯提出不让他们干预政事,气愤填膺。据说一次会议上,醇亲王载沣竟从腰中拔出手枪抵住袁世凯胸膛,厉声道:“尔如此跋扈,我为主子除尔奸臣!”太监听说袁要立宪裁去太监,也对他恨之入骨,一天刚下朝,百余名太监围攻袁世凯,出言谩骂,甚至欲饱以老拳。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做民国首任大总统可以说是海内外众望所归,与袁的辉煌业绩相比,孙文当时主要在海外活动,而且多以颠覆暗杀为主,并不为当时社会的主流士绅阶层所接受。

中国结束二千年帝制,刚进入共和时代,国家机器运转失灵。事实上,整个北洋时期一直受困于府院之争,这是制度设计的缺陷。民初政党林立,天天在议会打口水仗,什么决议都做不出来,政治功能陷于瘫痪。地方也纷纷截留税收,跟中央叫板……
脑子里还有旧思维的袁世凯,最终做出结论,认为共和制不符合国情。其实他想搞的这个帝制不是旧有的君主专制,而是袁一直向往的君主立宪,年号改元“洪宪”,“弘扬宪法”之意。
这一点从洪宪颁发的《新皇室规范》可以看出,他规定:“亲王、郡王可以为海陆军官,但不得组织政党,并担任重要政治官员;永废太监制度;永废宫女采选制度;永废各方进呈贡品制度;凡皇室亲属不得经营商业,与庶民争利……”显而易见,这些与秦始皇的秦制帝王完全不同,而是典型的西式君主立宪的制度框架。
时倡导君宪救国的,许多都是知识精英,如筹安会六君子,杨度、严复、刘师培、孙毓筠、李燮和、胡瑛等,其中严复是著名的启蒙学者、《天演论》的译者。
美国1913年2月以“卡内基基金会”的名义,向袁世凯委派了宪法顾问古德诺。古德诺曾任霍普金斯大学校长,是美国数一数二的宪法权威,他从历史、政治、法律、国际关系以及国民素质等方面,比较了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利弊,明确表示“中国如果采用君主制,比共和制更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共和回到君主,只要真正落实君主立宪的具体计划就行了。”
袁世凯登基当天,美国政府就予以承认,发了一份热情洋溢的贺电,希望巩固中美之间的“诚挚友谊”。众所周知,美国一向对专制压迫深恶痛绝,以全球自由主义的卫道士自居,对洪宪称帝一事却非常理解和支持,就是因为袁一直是力推宪政的,在清末就冒着丢官的风险搞,民初搞共和搞不通,就搞君主立宪制来实现他的宪政梦想。
当然,袁项城最后迈出这一步,也是被身边人所误,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已经是天下第一人,换什么Title无所谓,称帝是对儿子袁克定有利,能继承大统,于是小袁天天给印假报纸忽悠他爹。称帝一事对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军头不利,因为总统制,袁死了段祺瑞等实力派可以接班当总统,而君宪后,元首之位就归袁克定了。并且段祺瑞等元老派和袁克定的太子派关系还很差,谁能保证新皇不对老臣下手削藩呢?段、冯等人都是清朝统治下长大的,对宪法什么的根本没信心,他们见惯了皇帝杀戮权臣,为了自己考虑,当然反水了,军权掌握在北洋诸将手里,内外交困,老袁只能圆梦83天,就一命呜呼。
其实,反袁成功根本不是蔡锷、孙文之功,而是北洋系内讧所致。
老袁死后,中国就没人能收拾局面了,日渐沉沦入黑暗泥潭。民国表面上是“共和”,实际上是“不和”,军阀割据,战乱频仍,战争与革命交相辉映,导致财政崩溃,国力衰弱,又引来外鬼叩门,日寇侵华,直到新中国重整河山,艰辛探索,改革开放……
中国现代化的开端是袁项城,他的死亡又开启了百年乱局。功盖天下,谤满人间,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感谢阅读“毛有话说”,释老毛的私人书斋,期待财富与心灵的共同成长。知识改变命运,投资实现自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