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琦
时隔十年,又见“国九条”,中央对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视为人瞩目。
在金融强国建设的征程中,资本市场的发展将谱写重要的篇章。由于历次“国九条”之后资本市场的发展都会进入一段时间的快车道,股市的点位也会迎来一定幅度的上涨,因此不少人憧憬是不是又能大涨,以及能涨多久。这种思维其实要不得。已过而立之年的中国资本市场不需要所谓“政策市”,也不需要再次经历过山车般的大涨大跌。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需要的是行稳致远,点位高低不是关键,更重要的是真正实现资本市场的初心,充分践行其应有的使命,发挥应有的功能。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从无到有,融资规模从小到大,市场层次和融资工具从少到多,对外开放程度从低到高,可以说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有资本市场自身的问题,也有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的问题,比如相当长一段时间相当多的企业从事“三来一补”订单加工型业务,对于上市融资并无迫切需求,比如融资结构长期以间接融资为主,而这也是赶超型经济体的常见特征。
一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会经历一些风风雨雨,中国资本市场在成长过程的摸爬滚打中也难免这样那样的磕磕绊绊,这些也都是无可避免要付出的学费和代价。其中一个长期困扰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问题就是行情思维和功利化取向。
一个红红火火的、能紧密配合国家不同时期发展重点的资本市场当然为各方所乐见,但它应该建立在夯实制度根基、完善监管框架、丰富监管工具、提高监管能力、理顺投融资机制、加快监管和市场人才队伍建设等等基础之上,而不应为了一时的“局面”而延宕应有的长效机制的构建。我们在这方面曾经有过这样那样的教训:有时候为了冲融资规模,对IPO(首次公开募股)过于宽松,让兴风作浪者有可乘之机;有时候为了维持行情,又遏制供给人为放慢IPO节奏,不利于各种风险投资基金的正常退出。而监管松紧和政策的起伏不定,又反过来助长的投机之风,一有利好便呈干柴烈火之势,稍示惩戒便迅速“还以颜色”,从而影响资本市场正常投融资功能的实现。
人们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此次“国九条”有很多涉及基础性的制度建设,在落实和推进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和坚持摆脱行情思维,挥别功利化取向,让监管少受短期考量的掣肘。慢工方能出细活,体制机制理顺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一定会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类似的去功利化挑战也存在于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领域。有时候人们过于偏重冲存贷款规模,而不惜冒非法吸储的风险和牺牲贷款质量,有时候又过于机械化,把向一些领域的结构性贷款倾斜片面理解为一种政治任务,而置正常的风险甄别制度和流程于不顾。这些短期行为和功利化的做法,不仅为未来埋下了风险隐患,也直接导致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大而不强”的问题长期存在。
循此理路,对于已经取得重大进展的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也应在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精神的指引下秉承循序渐进的战略战术加以稳慎推进。要言之,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和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更应顺势而为,回应和满足中国经济的实际需要,而少一些为“刷存在感”和所谓“面子工程”而拔苗助长的倾向。同样的,在诸如数字货币和金融大模型等创新发展领域,也应在平衡创新红利和风险代价的基础上加以稳慎推进,避免为追赶而追赶的功利化思维和短期行为。
而在房地产市场和地方债的监管和风险化解方面也都应秉承类似的思路,在坚持安全底线和代价可承受的基础上打造去风险和化债的长效机制,力忌急于求成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甚至迅速出清的心理,避免造成新的损失。
责编|田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