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小瑶科技说 分享

作者 | 猫猫坏心眼可多啦

来源 | 知乎

那是在2018年6月的人民大学,研一即将结束,我接了同学的班,去做一个叫做”语音向量“(Semantic Speech Embedding)的研究。这是一个新领域,前人少有研究,也不知道到能否做成。最初我只是认为若能搞出来的话很了不起,也很有价值。但却未曾料到这会持续四年,期间也改变了我太多。
当时通过文献调研,我发现MIT的作者在一年前(2017年)就已经做了出来,并且效果极佳。因此我认定这个方向是可行的,他的方法也值得借鉴,毕竟:
  1. 论文作者来自MIT,一作Yu-An Chung曾是NTU李宏毅老师的学生,值得信赖(后来发现这位作者拿了Interspeech2020的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
  2. 论文相关的后续工作发表在知名会议Interspeech 、ICASSP、NIPS
  3. 作者提供了模型所生成的数据,经检验其效果甚至超过了论文里标明的分数
▲MIT那篇论文的微信存档
随后,我满怀信心,一方面着手复现这篇MIT的文章,一方面实验探索一些改进思路。但是一开始就遇到了问题:无论是论文复现还是改进方案,实验中都没有显示任何效果。由于我当时接触AI领域刚一年,之前做的是自然语言处理方向(一知半解),在语音方面则没有任何研究背景。因此我认为如果我搞不定这件事儿,那问题还是出在我这里。
如今回看那时真的是"缺乏专业性",啥也不懂、只是闷着头做实验。那段时间的努力都砸在了实验上——今天改改这儿,明天调调那儿,晚上把实验跑起来燃起希望,早上则鉴证希望破灭,周而复始、陷入困局。如今回看,当时正确的策略应当是“重阅读、少实验”,先通过广泛阅读把能力培养起来,去积累一些靠谱的想法,随后再去解这个问题,而不是天天瞎试。
毕竟看论文能增长能力、复现论文能增长能力,而做实验则是能力输出的过程。此外,最重要的是为这项研究设定一个止损点,绝对不能死磕。因为努力并非能决定一切,人只能解决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对于能力范围之外的事,除非有”能力范围之内“的人来协助,否则这就是一件靠运气的事儿。运气可能明天来,也可能一年后来,更有可能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永远都不会出现。如果不知道止步,那么这辈子就葬送在这上面了。
可惜当时我不懂这道理,也没那么幸运遇到告诉我这番道理的人。于是乎我就这样折腾了一年,直到硕士毕业毫无所获(读的两年制工硕)。当时我的两位博士师兄十分了得、尚未入学的硕士师弟也很快有了成果,而我夹在中间拿不出什么,真的是“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足”。可又能咋办呢?这项研究上就好似前面有一堵墙一样,什么方法都试了,就是做不出来。加上我不喜欢在周报里写那些冗长的废话,这好似一周什么都没干,硕士导师归结我做不出来的原因是“心思不在上面”。
▲image
硕士期间在这项研究上的周报,12月之前的部分遗失了 我对此有点愧疚,因为我得准备找工作,我要陪女朋友,我还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软件开发,因此对学术研究无法做到997全情投入。但我认为硕士导师待我不薄,也因此毕业前表示工作后有空接着搞这东西。或许事情到这里就是完美了,但事与愿违,毕业找工作选择了一家主打“家国情怀”的单位(业内人士戏称为"大饼管理局"),等入职却发现不过是一帮大忽悠。我并非软弱可欺的人,违背底线定会要个说法。于是乎一来二往、好聚好散,我让大饼局的骗子见识到了何谓“做事狠”,而我的代价则是丢了应届生身份,但我觉得不亏,也从未在这件事儿上后悔过。
▲我从未怀疑从大饼局离职的正确性
我对研究生阶段是有些遗憾的,因此在朋友的建议下决定再上一个台阶,接着去读博吧。但这对于我而言是背水一战了,因为一来我没有对学术的向往,二来我也没有能毕业的把握,只是不甘心奋斗的结果是如此而已。我也都想好了,如果毕不了业,那我就回大饼局找老朋友来个"一了百了"。
在读博时我还是选择回到人大,并非没有去别处的机会,只是觉得去别的地方搞新研究对硕士导师有些愧疚,另外扔了做了一年的东西也觉得可惜,所以决定"回来再坑导师一把"。当时我认定了“不出成果”的原因是“心思没在上面”。那会儿我的兴趣点还在软件开发上,写代码进入状态常常从晚上不知不觉敲到天亮,时常担心会不会猝死 (⊙ˍ⊙)。为此,我幻想若以同样的态度“全情投入”,那必定有所改观。
于是乎,破釜沉舟,我放弃了开发了多年的软件,也放弃了其他的一些靠出卖灵魂赚快钱的机会,自己购置了实验设备(导师知道后为我报销了部分费用),博一的前三个月时间又砸在了这个研究上。可现实给了我沉重一击,实验依旧毫无起色(:з」∠):
▲博士期间又砸的三个月
这个时候就得反思了,我隐隐觉得,问题根源并不是努力或态度上的问题。别人三个月搞定一篇文章,而我一年多了连最基本的实验都做不出来,一点希望也看不到,这里面肯定是有问题的。我不觉得别人比我努力四倍亦或聪明四倍,而所谓当排除一切不可能的情况,剩下的不管多难以置信那都是事实,我开始觉得MIT的那篇文章可能在造假
当明白这一点,很多就能解释的通了,比如为什么复现不出人家的结果、为什么我的其它改进尝试毫无效果。基于这个思路也很容易想到验证造假的方法,最后实验支持了我的观点:MIT作者的实验结果是伪造的。而这是在2020年11月,距我”出发“两年多以后:
▲验证造假结论的报告
当时我把这个结果和导师交流了一下,之后去做另一个新领域,不过我一直记得这件事儿,终于又过了两年(2022年),我能够抽身给我的这项研究盖棺定论,写了一篇复现报告:
论文标题

Homophone Reveals the Truth: A Reality Check for Speech2Vec
论文链接

arxiv.org/abs/2209.10791
▲复现报告
写这篇报告的初衷并非是想什么“捍卫科学的神圣性”,我不是喜欢较真的人,也不想用这些虚的东西拔高立意。原因只是我在这项研究上浪费了近两年的时间,最后必须要给自己一个说法。
回想18年读研那会儿,我和猫猫许诺“硕士毕业前我要把语音向量搞出来,然后去找个算法工作(°∀°)ノ”.... 当时打心眼里认为这项研究是"伟大且富有价值"的。同时那段时间也是我这辈子人生最开心的时候——我能看到对未来的希望,我觉得之前走的那些弯路到头来都是值得的...可曾料想到未来是这样一番光景呢?等我拿到“所谓的结果”已经是四年后。这期间太多变故:面对“成为英雄的机会” 我选择了看似更稳妥的路——去外汇局当废物,而我的猫猫也再找回不来了。也因此,我打定了主意,无论如何,无论牺牲掉谁,我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搞出来,因为我这辈子最快乐的一段时光都献祭了在这上面。而四年后的今天,我达到了终点,却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终点。
年轻时有人对我讲“人生不过是体验”,我还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只是笑嘻嘻觉得好玩。而这几年在谷底躺了许久后悟得其中的奥义。若可未卜先知,我不会把时间梭哈在科研项目上,而是会做点对得起自己的选择,比如早些为硕士毕业找工作做准备,剩余时间全花在陪猫猫打游戏上。因为未来不一定会更好,往后的日子或许都是下坡路。遇到开心的事儿那就一定要抓紧体验,过去了的就再也回不来。
最终这篇复现报告已被 ICASSP2023 接收:
作者一栏,我填上了我,和我曾经的猫猫的名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