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知道自己手机上,安装了多少个APP吗?

我猜,绝大多数人,不一定能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没办法,现在需求太多了,不知不觉就替换掉不少的APP。
不过,大概率也会有一些APP,比如淘宝、微信、支付宝,等等,多年来都是你手机里的“常驻嘉宾”。
在很多APP厂商看来,它们做的,可不单单是一个手机应用,更是一个平台。它们想方设法,让自己变得有用、有趣,让用户尽可能留在上面。
可是,不同平台之间,差异究竟在哪?为什么有的平台多年来屹立不倒,而有的平台却早已“一代新人换旧人”?
其实,就像火箭的发射,需要三级助推一样。一个成功的平台,也往往离不开“三级推力”的支持:
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品牌效应。
那些面临困境的平台,往往是“三级推力”的某一个部分,出现了问题。
什么意思?让我们一个个来说。
做大规模,压低成本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作者,开始推出了自己的付费内容平台。比如,知识星球。
但我也注意到,那些知识星球做的不错的内容创作者,普遍有一个共性:
在前期,他们往往会先通过一些免费的优质内容输出,积累一定规模的粉丝。之后,再推出自己的知识星球,提供更加高质量的信息和知识。
为什么要这么干?
估计有人会说,那还用想吗,当然是先要通过免费内容,把自己的名号打出去。要不,谁知道你啊?
说的没错。不过,这只是一个方面。对于创作者来说,其实还有一个考虑:通过扩大用户规模,降低内容生产的固定成本。
什么意思?
如果想打造一个高质量的知识星球,那么,无论是有价值的独家消息,还是深度的分析解读,或者是其它有价值的内容,都需要投入不小的成本。
而无论是只有一个人订阅星球,还是有一千个人、一万个人订阅。上面的这笔投入,基本都是固定不变的。
这笔成本,也被称为固定成本。
假设,我今年要投入10万的固定成本来运营知识星球。那么,如果今年只有100个人订阅了知识星球,它平摊到每个人身上的成本,就是1000元。
可是,如果有1万个人订阅了知识星球,那么,平摊到每个人身上的成本就变成了之前的百分之一,只有10元。
如果订阅的人数更多呢?运营知识星球的固定成本,就能被平摊到更多的用户身上,从而不断降低内容生产的边际成本。
像这样,通过不断做大规模,来逐步降低固定成本的做法,就是规模效应。
所以,那些有商业头脑的内容创作者,往往都会选择先用免费的优质内容,吸引一大批用户。之后,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潜在的付费用户基数也随之增长。即使只有一小部分用户选择付费,由于基数的增大,总体收入也会显著提升。
看到这里,估计有人会说:懂了,说了半天,不就是把规模做大,摊薄成本嘛。我早就这么干了。
没错,这个道理太朴素了。很多人甚至早已经无师自通。
可是,只有规模,就够了吗?你有没有想过,同样是堆人头、做大规模,为什么有些平台,做着做着,就黄了?
比如,时代的眼泪——飞信。
用规模效应,触发网络效应
前两天,我问了2个公司里的00后,“你们用过飞信吗?”
他们摇了摇头。
我叹了口气。谁能想到,曾经拥有5亿用户的飞信,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事实上,作为一款诞生于2007年的即时通讯工具,飞信的出现,也有点“平地起惊雷”的意思。那个时候,人们的主要通讯手段,还是电话和短信。而飞信呢,背靠中国移动,主打免费短信功能,还能做到移动端与PC端互发信息。突出一个方便实惠。没用几年,飞信就拥有了上亿用户。
不过,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随着3G时代的到来,新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出现了。
相比于飞信只能用来发文字短信的单一功能,微信的功能,可就丰富多了:能发语音,能打视频电话,有着更好用的通讯界面,还有公众号这样的优质信息发布平台……。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丰富的功能,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从而让微信平台获得更多的反馈数据,不断优化平台体验。之后,良好的体验又吸引到更多的用户……
到这一步,还不算什么。无非还是一种规模效应。
更关键的是下一步:
微信,不单单只能两两进行一些文字沟通。相互之间,还能进行语音、电话沟通。至于2个人以上,还能拉群沟通。并且,对于感兴趣的各种内容,还很方便进行分享。
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服务于一个目标:微信不光是在单纯地拉人头,更是要让用户之间,尽可能发生更多的关联。
最终,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复杂,一张密密麻麻的“关系之网”就此展开。平台的价值,也迎来了指数级的增大。
(网络效应示意图,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规模效应,就这样一步步触发了网络效应,直到用户规模突破了“临界点”。然后,网络效应开始自动接管,反过来进一步点燃了规模效应。
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赢家通吃。
相比之下,虽然飞信在理论上也拥有形成“网络效应”的潜力。可是,由于它的功能过于单一,根本没办法把用户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只是单纯停留在了“规模效应”阶段,始终没有走到“网络效应”这一步。
结果,用户来得快,去得更快。
用品牌,让用户产生偏好

那么,当平台已经具备足够大的规模,形成了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后,是否就能说,平台可以高枕无忧了?
不见得。
假设,未来的某一天,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交形态,彻底颠覆了人类现有的社交方式。那么,你还会继续使用微信这个社交平台吗?
我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可能会选择转换平台。
因为,无论是规模效应,还是网络效应,终究是平台在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把客户“绑”在了自己的平台上。
比如,你可能已经受不了微信越来越臃肿的功能模块、越来越多的广告。但是,你的朋友、同事、亲人们,都在微信上面。这让你不得不继续使用微信。
用户这种心不甘、情不愿的被动接受,始终是平台发展的巨大隐患。此时的用户,很难有忠诚可言,只要机会允许,他们随时都会跑路。
那么,如何才能让用户“主动”留在平台上?
你需要让用户不断地了解你、信任你,并最终对你产生偏好。
当你去邮寄快递,并需要次日送达甚至当日送达时,你大概率会首选顺丰。当你想要在网上买到更便宜的产品,那拼多多大概率会在你的考虑范围之内。
这些你可能都不需要动脑思考的决策,其实是这些平台日复一日努力的结果。顺丰在物流方面的大力投入和宣传,以及拼多多“百亿补贴”的深入人心,在你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时候,你已经在众多同类型的平台中间,认识、了解了这个平台。
接下来,是建立信任。
在一堆更便宜的快递中,用户为什么选择顺丰?在淘宝、天猫、京东环伺的情况下,用户为什么选择拼多多?
因为,“速度”已经成为了顺丰的代名词。因为,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已经让许多消费者切实享受到了实惠。
而平台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巩固消费者对平台的认识。并且,还要通过不断的服务优化,让消费者相信:选择它们,不会错。
做到这一步的话,平台和用户之间,就建立起了信任。
可是,还不够。
通过烧钱、砸资源,其它快递平台,也能把速度提上来。同样的,“百亿补贴”,也不是拼多多的专属。
如果别的平台也这么干,还干得不错,说不定,用户也会和它们建立信任。
所以,归根到底,你需要让用户喜欢你,让用户和你建立情感连接,对你产生偏好。
品牌,就是这样一个承载了用户“了解,信任,偏好”的容器。而那些拥有品牌效应的平台,也能化被动为主动,获得被用户优先选择的权力。


这些年,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类型的平台:社交平台、办公平台、网购平台、医疗平台、二手车平台……
可是,不管哪一类平台,总有成功者,也总有失意者。它们的悲欢,并不相同。
所以,相比那些成功的平台,那些陷入困境的平台,究竟差在哪?
可能,是差在了规模效应上。
规模的扩大,能摊薄平台投入的固定成本。比如,同样是做以中央厨房为核心的餐饮平台,1万家的门店数量,和100家的门店数量,它们对中央厨房的利用效率,是完全不同的。
可能,是差在了网络效应上。
当用户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后,有些平台就突破了“临界点”,进入了一个正向反馈中:用户越多——越有价值——能吸引的新用户就越多——规模也越大——产生的价值越大——用户越多……
不同与户之间,还会彼此产生关联。最终,让平台的价值得到指数层级的放大。
可能,是差在了品牌效应上。
成功的平台,不仅能让用户被动留在平台上,更能让用户主动产生一种“非你莫属”的喜爱和偏好。很多时候,这种喜爱和偏好,甚至是无理由的。
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品牌价值。这就是平台赖以成功的“三级推力”。
希望你能找到自己平台的“三级推力”。
更希望你能打造出一个成功的平台。
祝福。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1、历时15年、拥有5亿用户的飞信,彻底死了
https://m.jiemian.com/article/7804187.html
观点 / 刘润  主笔 / 付帅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222篇原创文章

推荐阅读:

品牌推广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