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分红,这个曾经只出现在上市公司财报里的词汇,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级市场,甚至成为众多机构共识性的投资逻辑。
作者丨FOFWEEKLY
本期推荐阅读5分钟
沉寂已久的创投圈近日被一场关于风险投资分红的讨论重新点燃了热情。
两位在创投行业有着广泛关注度的人物各持己见,观点交锋引发了行业热议。
风险投资要分红,合理吗?
事情的起因源自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近期的一段采访内容。
朱啸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求分红已经成了绝大多数早期VC的共识。分红更稳健,更安全,更靠谱”。
朱啸虎坦言:“跟LP讲,5年靠分红能拿回本金,风险极其低”。
对于朱啸虎的观点,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持不同意见,并在社交平台发表评论。
张颖表示:“朱啸虎老兄这5年把这个基金的规模通过分红分回来,我是完全不认同的”。
大致来看,张颖有两点疑问:1、优秀的公司为什么要签分红条款,2、即便签了,小基金通过这种形式5年把规模分回来,也就失去了做机构投资的意义,说白了不符合VC的底层逻辑。
张颖还表示:“真正有段位的美金LP是不会接受或者相信一个基金什么5年之内通过分红可以回本这种观点。”“分红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对于美金LP们来说,是真的是 penny on the dollar,a totally meaningless endeavor。
张颖的评论一时间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传播,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市场上对此看法不一。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朱啸虎的策略更加务实,适应了当前市场的投资环境,尤其是在面对退出难题和业绩压力时。而另外一部分人则认同支持张颖的观点,认为风险投资的本质是追求高增长和高回报,过分依赖分红可能与VC的底层逻辑相悖。
事实上,不仅仅是朱啸虎,这两年,关于基金要“分红”话题的讨论日渐多了起了,而投资分红型项目也逐渐被摆到台面上来。
越来越多机构表示:“更倾向于寻找能够分红的项目来投资”。
某机构IR向我们坦言:“虽然‘要求分红’不合理,也有违投资逻辑,但面对如今的市场环境,采取如此策略的核心出发点是机构生存问题”。
“分红”的共识性
分红,这个曾经只出现在上市公司财报里的词汇,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级市场,甚至成为众多机构共识性的投资逻辑,这背后直指当下市场难点——“退出”。
“退出”问题已经成为系统性、确定性的事实,是GP今年面临的新挑战。
伴随着“827新政”、“315新政”的陆续颁布与落地,以及“国九条”的发布,IPO持续释放出从严监管的信号,对一级市场的GP而言,短期之内将持续增加求生的难度。
一季度,IPO市场活跃度再创新低。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今年第一季度,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IPO成绩创下近五年来的新低。
一边是IPO通道难度增加,另一边是机构面对基金到期退不出,LP追责的压力,退出成为机构“事关生死”的大事。
有不少机构近期反馈:“LP要求GP写保证书,内容涵盖详细的退出计划,包括今年退出多少、怎么做……”。
甚至还有机构表示:“LP要求强制退出,跟管理人签连带责任,退不出按天计息等”。
在IPO路径不确定的背景下,GP、LP乃至企业本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焦虑。为了应对挑战,GP开始积极寻求多元化的退出机制,以缓解投资周期末端的资金回收压力。
于是,大部分机构都开始了全员搞退出,并购、让企业回购、转让基金份额等。
投资端逻辑也发生变化,谨慎是常态,同时寻找能够分红的项目。朱啸虎在采访中的发言,也指向了当下市场环境。退出渠道变窄,IPO与并购退出项目数量有限,加之LP对风险的厌恶,使得GP更加倾向于稳定的现金流回报。
然而从股权投资行业来看,分红确实有悖市场逻辑
正如张颖所言:“分红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基金依然有可能通过资本市场的大退出实现高额回报,尽管这样的空间正在缩小”。
结语
去年,滴灌通的商业模式就曾遭到市场上的广泛讨论,彼时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宋向前还曾在社交平台上犀利评论滴灌通的商业模式。
如今,张颖与朱啸虎之间也展开了一场激烈讨论,这背后无不指向当前市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逻辑转变。
一级市场全面困难已经成为接下来的常态,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倒逼一部分机构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从而加大了“非行业理论”的行为出现。
不下牌桌才有翻盘的机会,“剩”者为王,但前提是先活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