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H ID:希希
前言

Uzbek,乌兹别克,古书里边音译为月即别或月祖伯,stan这个词根源于古波斯语,意为XX之地,相当于England里面的land,另一个常提到的概念是“河中地区”,指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中间的这一片区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大部分地区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基本上可以指代古代乌兹别克政权长期控制的区域。


由于地处两河之中,又占据重要商业地段,河中地区很早便有游牧民定居形成了城市,蒙古人到来之前,河中地区一直处于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原住民的反复争夺中,在我国史书中常见记载的有安国(布哈拉)、康国(撒马尔罕)、石国(塔什干)、花剌子模(希瓦周边区域)。

8世纪,阿拉伯帝国带来了伊斯兰文化,后来与波斯、突厥文化融合后,这套突厥—波斯—伊斯兰文化传承至今。

13世纪,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后,开始对外扩张,此时河中地区在花剌子模政权统治下,蒙古征服后彻底摧毁了本土政权,河中地区被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金帐汗国(钦察汗国)和次子察合台的察合台汗国瓜分,由于原来的城市被蒙古人暴力强拆,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大多数名胜古迹,是在蒙古后裔的统治下建成的。

14-15世纪,金帐汗国第九代大汗称月即别汗,乌兹别克这个名字正式出现,术赤第五子昔班的后裔阿布海尔汗建立乌兹别克汗国,后来演变成布哈拉汗国,昔班的另一支后裔伊勒巴尔斯汗建立起希瓦汗国,布哈拉、希瓦再加上号称巴布尔后裔的浩罕汗国,这三个汗国并称乌兹别克三汗国,这些蒙古后裔皈依伊斯兰教,说突厥语,过定居生活,但仍然维系着自己的蒙古族源认同,还坚持遵守黄金家族后裔才能称汗的信条。


月即别汗

19世纪,沙俄灭浩罕,希瓦和布哈拉成了沙俄的附庸国。
苏联取代沙俄后,1924年12月,乌兹别克革命委员会发布告乌兹别克全体劳动人民书,宣布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
1925年2月,召开了共和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共和国成立宣言》。
《宣言》宣布乌兹别克共和国作为一个加盟共和国自愿加入苏联,同年3月,第三次全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一致同意接受乌兹别克共和国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91年苏联解体,乌兹别克斯坦独立,至今发展成为独联体中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在独联体内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


塔什干Tashkent

大年初三早上,乘坐长龙航空班机前往塔什干,一路欣赏横断山脉、祁连山脉的美景,不过飞机也就国内航班的标准,没有娱乐系统,不能充电,还是比较难熬。



塔什干是乌兹别克斯坦首都,第一大城市,Tashkent意为“石头城”,我国古书上称之为“石国“,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枢纽之一。塔什干是苏联时期中亚唯一拥有地铁的城市,重要的站台都有特色主题装饰,设施比较有年代感。

Kosmonavtlar站
tashkent站
Paxtakor站
老旧的车厢
由于行程紧,7天跑四城,所以只在塔什干待一下午,坐地铁在市区快速逛了几个地标。

帖木儿广场
Minor清真寺
圣母升天主教座堂
塔什干街头巷尾的俄系老车、老式住宅楼、西里尔字母,满满的苏联味[size]









第二天一早,乘中亚唯一的高铁Afrosiyob,前往撒马尔罕。





撒马尔罕Samarkand

撒马尔罕Samarkand,意为“肥沃的土地”,频繁出现在中国史书中的网红城市,《魏书》称为悉万斤;《隋书·西域记》称为康国;《新唐书》称为康国、萨秣建,元耶律楚材《西游录》作寻思干;《长春真人西游记》作邪米思干;《元史》作薛迷思加。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攻占该城时不禁赞叹:“我所听说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是撒马尔罕要比我想象中更为壮观”,不过大家别当回事,他看到的撒马尔罕,蒙古人来的时候直接给强拆了,现在城里的古迹,大多是帖木儿帝国时期建成的,当然也少不了苏联和乌兹别克斯坦修缮的功劳,2000年,撒马尔罕古城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帖木儿
14世纪,察合台分家,西察合台演变出了雄踞中亚的帖木儿帝国,瘸子帖木儿靠迎娶察合台公主获得法统,以“古列干”(驸马)的名义统治西察合台,虽然有人说他是突厥人,但他家族的蒙古认同非常坚定,硬说自己祖上跟成吉思汗同一个部落出来的,后来他的后裔巴布尔被赶到印度去建国,还念念不忘蒙古老祖宗,给自己的政权取名:
莫卧儿(蒙兀儿)。
帖木儿帝国东征西讨,金帐汗、波斯、马穆鲁克、奥斯曼挨个揍,掳掠了大量工匠和财宝,把帝国的中心撒马尔罕打造成一座美轮美奂的城市。
从酒店的露台眺望撒马尔罕
古尔埃米尔陵墓,陵墓始建于1403年,最初作为猝死的帖木尔之孙穆罕默德·苏丹之墓,后成为帖木尔家族墓。古尔埃米尔陵墓的穹顶极其华丽,“如果天穹消失,此穹顶便可取而代之“,一位诗人在看到时如是说。陵墓中有9个象征性的石墓冢,真正放遗体的棺椁埋在地下。陵墓中分别安葬着帖木尔、帖木尔的两个儿子、两个孙子(其中一个是兀鲁伯)、兀鲁伯的两个儿子、兀鲁伯的宗教老师以及一个未查明姓氏者。1941年考古学家曾开棺验证,帖木儿和兀鲁伯的遗骸特征与历史记述吻合一致。












雷吉斯坦广场,建于公元15-17世纪。建筑群由三座神学院组成:左侧为兀鲁伯经学院(兀鲁伯,帖木儿的孙子,埃米尔,在科学、哲学方面贡献比较大),正面为吉利亚科里(意为镶金的)神学院,右侧为舍尔多尔(意为藏虎的)神学院。广场自古就是撒马尔罕的核心区域,至今都是乌政府举行重要庆典、接待的场所,请的讲解员得意地向我们展示了他参与接待各国政要的合影






舍尔多尔经学院旧画,可见大门上的两只老虎装饰
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和陵墓,比比哈努姆意思是“大老婆”,也就是帖木儿娶的那位察合台公主,清真寺宏伟至极,即使见惯高楼大厦的现代人站在大门下都会产生巨物恐惧感。陵墓里埋葬了公主、公主的母亲和其他一些姐妹,有趣的是,一位老太太工作人员跟我们说公主是中国人,我想她的意思应该是蒙元吧,让我想起普契尼的图兰朵里边中亚人卡拉夫王子要娶中国公主的灵感是不是就这么来的,据说莫卧儿的沙贾汗建泰姬陵的灵感也来自祖先的这座陵墓。










比比哈努姆清真寺旧画,可见修复前损毁已经相当严重了
夏伊辛达陵墓群,这里是撒马尔罕在蒙古入侵之前的老城区,Shah-i-Zinda波斯语意为“活着的国王”,这个名字与 7 世纪来到撒马尔罕的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兄 Kusa ibn Abbas 有关,传说他在做礼拜时被异教徒袭击,双手捧着自己被砍下的头,跳入黑井中,这口井通往一座地下花园,他就在那一直生活至今。早期这里是居住区,十一世纪末,这里开始出现墓地,Kusam ibn Abbas的墓便是最早的建筑之一,后来,帖木儿的亲戚、权臣在周围修建陵墓,形成了现在这些华丽的建筑。













游览完撒马尔罕,乘绿皮夜火车越过布哈拉,前往克孜勒库姆沙漠中的花剌子模绿洲



夜晚的撒马尔罕火车站
同包厢意大利人,从土耳其一路玩过来,真是巧合,丝绸之路两头的人在丝路重镇相遇。
希瓦Khiva

乌兹别克有一句古谚语“我愿出一袋黄金,但求看一眼希瓦”,希瓦这个名字听起来相对陌生一些,对我们来说,花剌子模Khorazm这个名字更熟悉,花剌子模被蒙古灭国后,这片土地又经历了帖木儿、波斯的统治,16世纪初,当地人赶走了波斯总督,拥立金帐汗术赤第五子昔班的后裔伊勒巴尔斯称汗,建立希瓦汗国,首都最初在玉龙赤杰(乌尔根奇),后因阿姆河改道,16世纪末迁至希瓦,希瓦汗国后期遭权臣篡位,又沦为沙俄的附庸国,近代改革也坎坷,主办新式学校、医院的大臣被保守势力暗杀,1920年靠苏联铁拳直接跑步进入社会主义。

赛义德阿卜杜拉汗——末代希瓦汗
鸟瞰希瓦,古城名叫伊钦卡拉内城(Ichan-Kala)


希瓦汗宫殿Tash-Khauli,意为石头庭院,19世纪三十年代阿拉库里汗下令建造,以君主寝宫的标准来说,希瓦汗这间屋子只能用简陋来形容,有趣的是,汗始终不忘游牧民族的初心,在庭院里还留了一个搭帐篷的台子,当时忘了拍,借用网上图片


在古城一家餐厅露台伴着夕阳吃晚饭,点了比较经典的两道乌兹别克菜,包子叫manti,白色是羊肉馅,黄色是南瓜馅,抓饭叫plov,我没吃过新疆的,反正这边任何一家的抓饭和羊肉包子都比我以前吃过的好吃。
尔塔米诺宣礼塔,kalta-minor是矮短的意思,这座宣礼塔是希瓦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但它只建到腰部就停下了,1851年,弘吉剌王朝(希瓦末代王朝)的穆罕穆德艾明汗想建一座中亚地区最高的宣礼塔,结果他自己1855年死于对土库曼的战争,甲方爸爸挂了应该就是工程烂尾的直接原因。
伊斯兰霍贾宣礼塔,是乌兹别克最高的宣礼塔,大约建于1910年,由当时的汗国首席大臣伊斯兰霍贾主持建造,这位大臣当时力推“洋务运动”,结果被保守势力暗杀

伊斯兰霍贾
在希瓦待了短短半天,又坐了一整天的绿皮车折返回布哈拉,这天乌兹别克斯坦寒潮来袭,早上出发时希瓦已经开始下雪,火车经过荒漠时也是漫天黄沙,晚上到达布哈拉,找了家餐厅来碗热汤+manti回血后,便回酒店休息了。
到达布哈拉火车站
布哈拉Bukhara

布哈拉,古称不花剌、蒲华城。《元史· 太祖纪》:十五年 (1220),“帝克蒲华城”。元耶律楚材 《西游录》:“寻思干之西六七百里有蒲华城,土产更饶,城邑稍多。”

金帐汗术赤第五子昔班的后裔阿布海尔汗称乌兹别克汗,其孙穆罕穆德·沙·巴克特称布哈拉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昔班尼”,1500年,昔班尼率兵进入河中地区,占领撒马尔罕,灭掉一众帖木儿后裔,建立昔班尼王朝,1561年迁都布哈拉,遂称布哈拉汗国。有趣的是,昔班尼才是乌兹别克正统,也是正儿八经黄金家族血统,但是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却把察合台驸马帖木儿当成民族英雄,或许是昔班尼的文治武功比帖木儿差一截,也可能是帖木儿的突厥血统更符合本地人身份(但他自己可不承认,硬说自己祖上跟成吉思汗同一个部落)。
昔班尼

乌兹别克的三汗国时期,布哈拉实力最强,对抗希瓦、浩罕、波斯。后期由于亲波斯的权臣篡权,玩帖木儿当驸马那套把戏获得法统,改名为布哈拉埃米尔国,二十世纪20年代与希瓦汗国一起被苏联灭掉


到达布哈拉当晚下了一夜的冻雨,一早起来,整个城市都被一层光滑的冰盖覆盖,走路都困难,还是硬着头皮出门



卡隆清真寺和宣礼塔,宣礼塔建于12世纪,据说成吉思汗攻占布哈拉摧毁了很多建筑,这座宣礼塔的宏伟让他折服,便留存了下来,清真寺建于16世纪,从里面的设施来看,虽然是个景点,但最核心的部分还在作为清真寺使用





雅克城堡,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但几经毁坏和重建,多次迭加,使整个古堡形成一座高达18米的丘岗,外边由层层的城墙所围。最上面一层是布哈拉最后一代统治者所建,当时,该城堡为一个综合建筑,建筑包括当时统治者的宫殿、国库、官员住所、兵器库、清真寺、监狱等,但保留下来的建筑不多。1920年,布哈拉与苏联红军的交战中,城堡毁坏严重。乌独立后,城堡南部的城墙及一些残存的建筑得到了修复,北侧仍然保留了考古发掘现场的样子。这里没拍多少照片,因为冻雨来的太猛了,城堡里到处是结冰的坡道,寸步难行,借用网上的图片给大家参考


四塔清真寺,是《Lonely Planet: Central Asia》第六版的封面所在地。建于1807年,与布哈拉市中心的宏伟建筑相比,这座清真寺又小又简单,独特之处在于四角的宣礼塔比建筑主体的比例有些离经叛道。



兀鲁伯经学院,前面提到过,兀鲁伯是帖木儿的孙子,既是帖木儿帝国的埃米尔,又是跨多学科的学者,在乌兹别克斯坦有多所他建立的伊斯兰经学院,除开设宗教学科和语言课外,还开设天文、数学、文学和历史等课程,培养了大批穆斯林学者。


晚上冻雨变成了鹅毛大雪,第二天一早起来,外面已是白茫茫一片,赶紧拿起相机出去走一圈

布哈拉的雪景










Mir-i-Arab经学院,建于昔班尼王朝时期,至今仍未改变用途,哪怕是无神论者掌权的苏联时期,这里在短暂的关停后,二战后又重新开始为中亚各地培养伊玛目



Mir-i-Arab经学院旧画
阿布阿哈德埃米尔在kagan火车站旁建的宫殿,远看是座俄式建筑,近看上面的装饰花纹都是伊斯兰风格的,他是末代埃米尔穆罕穆德阿利姆的父亲,当时布哈拉老城被视为圣地不许外人进入,为便于同宗主国沙俄交流,埃米尔在距离老城16km的kagan镇建新城区,火车站等新式设施都设在这里,建这座宫殿本来是准备接待沙皇尼古拉二世来访,结果尼古拉二世没来,红军来了,苏联接手后这里成了铁路工人俱乐部。



阿布阿哈德埃米尔与沙俄皇后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这代埃米尔是个俄粉,经常到圣彼得堡活动,参加过最后两任沙皇的加冕仪式,儿子也送到俄国读军校,空闲了一家人还到克里米亚汗国度假

末代埃米尔穆罕穆德阿利姆,红军攻占布哈拉后,阿利姆学老前辈巴布尔逃往阿富汗,不过巴布尔当年可以再南下去捏德里苏丹国的软柿子,阿利姆的时代,再南下可就是大英了,只能老实待在阿富汗
最后一程,从布哈拉乘火车回塔什干

乌兹别克斯坦特色列车员制服

晚上吃了顿现代乌兹别克菜,不知与传统乌菜有啥区别,服务比较西式,菜还是烤肉Shashlik、拉面Lagman,西餐厅吃新疆菜的感觉







第二天早上打卡了琼苏巴扎,便到机场乘机回国了。











结语

阿姆河、锡尔河形成的中亚版两河流域,如同那些更著名的两河流域一样,很早便诞生了文明,由于地处欧亚大陆中心的十字路口,周围的大国无不深深地影响着这片土地,在乌兹别克斯坦,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波斯人带来的伊斯兰信仰、伊斯兰建筑,蒙古人带来的封建体系、贵族世系,俄国人带来的近现代文明。同时,这片土地的文明也对周边产生着奇妙的影响,跛子帖木儿生擒奥斯曼苏丹“闪电”巴耶塞特一世,莫名其妙地给拜占庭续了一命;“流浪王子”巴布尔想打回河中地区但屡战屡败,转变思路南下建立了印度最后一代王朝莫卧儿;乌兹别克汗阿布海尔的部众克烈汗(克拉依汗)、札尼别(贾尼别克)出走建立哈萨克汗国,是哈萨克斯坦的起源;浩罕汗国图谋XJ,阿古柏碰上左宗棠,晚清也扬眉吐气了一次;苏联从这片土地进军阿富汗,结果给自己敲响了丧钟。了解完这些有趣的故事,来这里看看吧,一定会感叹不虚此行。


拍摄设备:D700  /  IPhone1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