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创建于1865年的江南机器制造局,至今已有近160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最久的大型工业企业。
1905年,江南机器制造局局坞分立,江南船坞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造船企业。
从诞生至今,江南造船厂见证了清末民国时期旧中国的衰弱,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的崛起。
江南造船厂160年的发展史,就是中国百年工业化的历史!
我们回顾解放前江南造船厂的发展过程,来看看早期中国工业化的艰辛。
清末的江南船坞
1865年江南制造局创办,主要任务是生产枪械和火炮等兵器。
1867年制造局迁移至高昌庙,生产场地扩大,且政府拨款中专门分出一部用于造船,这才具备了造船能力。
18689月,江南制造局建成第一艘木质明轮兵船惠吉号,载重量达到600吨。
惠吉号的动力达到392匹马力,锅炉自造,主机用外国的旧机器改装。
此后,江南制造局又陆续建造了操江测海威靖海安驭远5艘兵船,其推进器从明轮改为螺旋桨。
1876年和1885年江南制造局建造了金瓯保民号铁甲船,在造船的技术、载重吨位和船舶结构各方面都在逐步提高。
但随后江南机器制造局的造船活动基本停止,船坞闲置将近20年。
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时期的40年间,江南机器制造局一共造船15艘,修船11艘。
19054月,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局坞分立,江南船坞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造船企业。
江南船坞占地60亩,有100米长的泥坞1座,凡是与造船相关的生产设施、机器设备和江岸码头等都划归江南船坞。
局坞分立后成立的江南船坞,其厂地及设备规模远不如福建船政。
局坞分立后江南船坞的生产经营体制发生重大改变,江南船坞不再是封建王朝衙门式的官办军事工厂,而是逐渐转变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1、清政府不再是江南船坞的主要客户,江南船坞可以自行承揽修造中外兵军舰和商船;
2、江南船坞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可以聘请外国经营管理行家,采用当时西方先进造船厂所采用的经营管理模式。
3、企业自负盈亏,盈利归企业支配:可以提留花红,大部分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生产经营体制的改变使江南船坞重新焕发了生机,其修船业务日益发展,生产技术水平有所提高,经营效益十分可观,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自局坞分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的6年间,江南船坞共造船136艘,修船524艘。
而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时期的40年间,江南机器制造局造船分部仅造船15艘、修船11艘,差别悬殊。
局坞分立后江南船坞发展良好,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综合优势。
天时:中国航运业发展迅速,对造船、修船的需求
地利:当时上海的全国最大航运中心的地位,大批中外船舶云集上海,有稳定的修造船需求。
人和:清政府将江南船坞从官办改为商办,放权允许企业自主经营。
局坞分立后江南船坞每年的营业收入近10万银元,且均实现了盈利。
辛亥革命前的6年中累计盈余70余万银元,并将大部分盈利用于扩大再生产,逐步扩充了生产规模。
在中国其它造船厂都不太景气的情况下,江南船坞却逆势发展,并逐步取代福建船政成为中国船舶工业的主要生产基地。
民国时期的江南造船所
辛亥革命后,民国北洋政府将江南船坞收归海军部管辖,改名江南造船所。
1927 年南京政府成立后,该所更名海军江南造船所(简称江南造船所),仍然保留了自主经营的权利,造船所的生产规模继续扩大,技术也得到了一定发展。
民国时期,江南造船所建造的最著名的轮船是出口美国的4艘万吨运输轮船。
1918年一战期间,美国政府向中国订造4 艘运输舰,用于向欧洲战场运送战略物资。
这批运输舰的排水量达14750吨,造价按每载重吨105 美元计,4艘共480万美元。
这批万吨轮船的钢板等主要原材料由美国进口,2733千瓦(3668马力)的巨型蒸汽主机则由江南造船所自制。
为建造这4艘万吨级运输舰,江南造船所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技术改造。
这批万吨级远洋运输舰为全遮蔽甲板型蒸汽机货船,船长130.7米,载重量10200吨,满载排水量14750吨,指示功率2500--2700千瓦,航速13节。
第一艘远输舰“官府”号(Mandarin)192063日下水,建造时间仅花了一年零三个月,海军总长刘冠雄与各国驻华使节都参加了下水典礼,盛况空前。
万吨级运输舰的建造成功,是中国近代造船史和工业史上令人瞩目的大事。
川江客轮是民国时期江南造船所建造的具有代表意义的著名轮船。
以往川江上游行船难,特别是向上游航行尤为困难,一般只能借助拉纤或绞滩。
1920年,叶在馥领衔设计出中国第一艘在洪水期间可直达重庆的川江浅水客货轮“隆茂”号,排水量800吨,航速14.5节。该轮在洪水期间能自行冲上急流险滩,逆水而上,不用绞滩,打破历来川江行船惯例,性能超过以往所有的川江船只。
此后各航运公司纷纷向江南造船所订造同型川江轮,相继建造了共约30余艘,且每艘川江轮的性能和建造质量总是超过前一艘。
此后叶在馥率领一批船舶设计人员又精心设计建造了又一艘新型川江枯水轮船“江南”号,载重量372.6吨,具有船体轻、航速快、质量好等优点,航行可不受常年枯水季节(一般有四、五个月)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川江航运的效率。
北洋政府时期江南造船所的盈余十分可观,1915年—1926年累计盈余达1000万元,每年平均盈余80余万元。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一段时期内尤其是1929年陈绍宽任海军部政务次长以后,尽力谋求海军的建设和舰艇建造。
在此期间,江南造船所建造各类船舶39艘,总排水量38560吨,其中为中国海军、地方政府、警察、海关等部门建造的军舰、巡逻艇、缉私艇等共29艘,总排水量11433吨。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在国内建造的战斗舰艇全部由江南造船所建造。
1937年建成的平海舰,排水量2400吨,主机功率5533千瓦(7427马力),航速25节。装有140毫米双联装旋转炮塔3座、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76 毫米舰高射炮6门、机关炮10门,可载水上侦察机1-2 架。
其主要尺度与武备均与向日本订造的宁海舰完全相同,它的建成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近代舰艇工业的最新水平。
据统计,1905年至1937 年,江南造船所共建造各种舰船共716艘,总排水量219047吨。
其中外国舰船376艘,计142880吨,占总排水量的65.2%;中国舰船340艘,计76761吨,占总排水量的34.8%
1922年至1937年,共修理各种舰船3862艘次,其中外国舰船2139艘次,占55.3%;中国舰船1723艘次,占44.7%
在这22年中,江南造船所建设规模逐渐扩大,修、造的舰艇不仅数量大,技术水平也较高。当时江南造船所建造的机动船舶的数量和吨位约占国产船舶的80%,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商船和舰艇建造基地,有年产3万吨的造船能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进犯上海后江南造船所被迫停业。
19371111日,在上海全面沦陷的前夕,日本陆军占领了江南造船所,后移交给日本海军。
日本海军委托日商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接管经办,改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实际上仍受日本海军控制。
日本侵略者因军事需要,对江南造船所进行了一定的扩张:将相邻的原上海兵工厂的场地全部划入江南造船所,又强行圈占附近民地,使全所面积扩大到559亩;此外又把其它民营船厂的机器设备拆迁到江南造船所,使得江南造船所的修造船能力进一步提升。
日本侵占江南造船所初期,雇中国工人最多时达万人以上,但由于中国工人的抵制,船厂实际的造船数量有限。
这个时期,江南造船所的生产技术有所发展,开始采用电焊、气割等新技术,建造船体用“半焊接造船法”,提高了造船效率和质量。
抗战胜利后的江南造船所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政府授权招商局共接收日、伪船舶2,358艘,计24.4万吨。由国民政府海军接收的日、伪舰艇56艘,计23,689吨。
抗战胜利后,美国向中国倾销的剩余物资,除了机器设备等外,还有大量的舰船。
19467月,美国总统签署海军援华法案,批准将271艘剩余舰艇授华,以免税特惠涌入中国。
这就严重地抑制了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江南造船所首当其冲,造船出现萧条。
19459月至19495月,仅造船34艘、9557总吨,其中500吨以上的7艘、6945总吨,其余都是驳船、拖船之类的小船。
由于造船不景气,江南造船所经常裁人,到1947年年底职工只有3000人左右。
这个时期,江南造船所造船技术有较大的提高,最主要的是电焊技术。江南造船所从美国剩余物资中,转让到一批电焊设备和材料,又大量培训电焊工人。
与造船的不景气相反,江南造船所的修船业务却十分旺盛。据资料记载:
1946年修船370艘次,56.1万总吨;
1947年修船497艘次,83.8万总吨;
19481月至7月修船224艘次、67.3万总吨。
合计1091艘次、207.2万总吨。
修理的船舶中军舰修理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194510月至19494月,修理本国舰艇616艘次、75万总吨;
194510月至19487月,修理美国舰船67艘。
这期间,14700吨的峨眉舰和7500吨的巡洋舰重庆号都在所内修理过。
修船的兴旺在营业额中也反映出来,如1948年,造船收入为金圆券32万元,而修船收入则高达金圆券2300万元,两者相差70多倍。
海军江南造船所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全国最大的造船厂,当时拥有1-3万吨级的船坞3座,万吨级船台1座,小型船台6座,制造厂10余所,职工5,000余人,年修船能力达50多万吨。
上海解放前夕,19495月国民党海军溃退时将所内的机器设备、工具材料共5,000多吨、计8万多件劫走。对一时不能搬迁的船坞及生产设备则下令炸毁。
1949522日,造船所第二发电厂、内燃机厂及3座船坞闸门、抽水间被炸毁;1号一8号仓库被烧;机器厂、外钳厂、车床厂、打铜厂及油漆厂大部分被炸毁。
全厂机器设备损失严重。
该所职工在中共上海市委秘密组织的领导下,进行了反撤迁、反破坏和反疏散的护厂斗争,以各种巧妙的办法把一些重要的机器、设备藏匿保护下来。
成功的护厂活动为建国后江南造船所迅速恢复生产提供了条件。
从江南造船厂看中国早期的工业化
从解放前江南造船厂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早期的工业化之路十分坎坷。
中国的工业化不仅缺少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由于旧中国的腐败,政府始终无法对造船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国早期的工业化一切都要白手起家,从海外购买机器设备建立第一批工厂,培养本国第一批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
中国早期的工业化不仅先天条件差,而且在本国市场上也未能得到政府的保护,外资企业可以肆无忌惮的冲击中国的市场。
从江南造船厂的发展历史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极大。
工业化是一个技术学习的过程,旧中国不能为中国企业的技术学习提供稳定的外部条件、持续的资金支持,因此旧中国的工业化成果十分有限。
虽然结局并不完美,但中国的爱国主义者们救亡图存的努力还是为新中国的工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努力仍然让我们钦佩!
参考资料:
1、《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史》,辛元欧。
2、《江南造船厂志》。
3、《江南造船厂史》。
4、《轮船史》,杨槱。
5、《世纪江南——江南造船厂珍贵历史图集》。
····· End ·····

星海情报局 系统研究
中国制造与国产替代
▲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入驻媒体平台
36Kr/ 虎嗅/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网易新闻/ 
喜马拉雅/雪球/ 腾讯新闻/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