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插播一条消息!小视的珍珠直播专场要来了!将在4月24日为大家带来超高品质、“国礼”级的珠宝品牌——阮仕珍珠,每一场都有福利惊喜!家人们赶紧预约以免错过哦!
最近,全网都被一个重生梗逗乐。
起因是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公布了硕士复试名单,而其中一位考生竟然与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同名!
一时间,网友乐此不疲开始玩梗。
甚至还有人构思了一本小说《重生之我在北大又考研》。
连大纲都编出来了:意外重生发奋读书、新学难念过关斩将、再度问鼎校长宝座……
这也不禁让人思考,武大建校百年,校长不可计数,为何独独蔡元培让国人念念不忘?
而除了北大校长这一头衔外,在那个动荡年代,蔡元培又有着怎样的精彩人生?

相信很多人对蔡元培的了解都都来自课本,或者电视剧《觉醒年代》,因此,可能会觉得他是一位谦逊低调的老好人。
但你知道吗,他还曾是一名热衷研究毒药和炸药的暗杀高手。
1868年1月11日,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

父亲是当地一家钱庄的经理,因此家庭条件不错,十分重视教育。
4岁时,蔡元培就入了家塾,而他从小就展露出极强的学习天赋。
1884年,光绪甲申十年,17岁的蔡元培考取秀才,并于次年设馆教书。
1892年,光绪十八年,25岁的蔡元培前往北京经殿试成为进士,并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据说,当时的考官是两代帝师翁同龢翁大人,在看到蔡元培的卷子后,还在日记里写道“此人年少通经,文集古藻,隽才也”。
有能力,被看重,这也意味着只要蔡元积继续混迹官场,平步青云指日可待。
然而,在翰林院的日子里,蔡元培目睹了甲午战争失败,清廷签署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失败等政坛巨变。
踌躇满志,一心报国的他也清晰意识到,日暮穷途的清王朝从根上就已腐烂不堪,即便做一名公正廉明、忧国忧民的好官也无法改变这个时局。
于是,他也从改良主义走向了革命的道路,“中国人现在有家无国,应该造就一个强大的新中国”。
而要强国,只能另寻他路。
于是,蔡元培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教育。
1989年9月,他返回绍兴,开始江南等地开展爱国学社、爱国女学的教育,提倡新学,试图在大众之间传播新的思想。
而因为坚定了反清的志向,在南方传播西学时,蔡元培表面上是个教育家,暗地里还是个狂热的激进革命家。
时局动荡,政府腐败,在看到谭嗣同、邹容等无数敬佩的革命志士流血牺牲后,蔡元培深刻意识到,推翻清政府必须组织武装力量,采取暴力行动。
对中国近代史有些了解的人一定听说过“光复会”的名字。
这个宗旨是“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民间自发租住,主要活动就是找机会暗杀清政府的官员。
据说这个组织的管理非常严密,成员之间的身份相互保密,入会的时候还要刺血和喝血酒,然后跪在黄帝的牌位面前发誓。
但这组织的会长竟然就是蔡元培。
而为了策划暗杀,蔡元培也费劲心思。
首先是招揽人才,除了开办杀手速成班,因为觉得女性看起来攻击性比较低,因此他经常向女学生灌输革命思想,想将其中有前途的学生培养成杀手。
此外,他还研究毒药,在两名化学老师的帮助下,真的做成了一种氰酸毒药。
而后,他又觉得毒药不是很方便,于是对着一本《化学大成》研制炸药。
甚至还研究过催眠术。
1905 年,清朝政府派遣 5 名大臣出国考察,在正阳门车站被革命党人吴樾用炸弹刺杀。
据说这枚炸弹就是蔡元培做的。
从这,已经能看出蔡元培的革命意志。
所受旧式教育却能反清南下,明明一介书生却敢生杀决断。
和当时大部分爱国志士一样,青年时期的蔡元培也会选择游学西方,试图在外国的强国经验中寻求救国之道。
1916年,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收到了一道来自北京的急电。
“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师表群伦,海内人士,咸深景仰,用特专电敦请我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席,务祈鉴允,早日归国,以慰瞻望”
此时的北京又更迭了一场政坛风波,北洋军阀袁世凯不顾他人阻拦,建立中华帝国,意欲复辟帝制。
不想皇位才坐了83天就被迫取消,并在一片唾骂中忧惧而死,而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之位。
新朝新面貌,于是,新任民国教育部长范源濂盛情邀请蔡元培归国,出任北大校长。
然而,此时的北大并非我们所熟知的中国最高学府。
他的原身是因百日维新出现的京师大学堂,在维新派的理想中,京师大学堂不仅是中国第一所国力综合性最高学府的建立,还将替代国子监成为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但维新最终失败,虽然大学堂没有随之消失,但学校却和当时的清王朝一样乌烟瘴气、腐败不堪。
老师都是官员兼职或者是政府关系户,比如段祺瑞亲信徐树铮的外甥,比如黎元洪大总统的侄子……
冬烘保守,只言八股,不识新学,无论是学术还是精神都陈旧得一塌糊涂。
而学生大多都是王公贵族富家子弟,上学也只为混一个文凭,或者攀上官员老师以便日后升官发财。
因此,这样一座已经沦为势力集团温床、官僚机构养成所的学校,校风校纪自然是不堪入目。
当时民间都戏称青楼集中地的八大胡同是被“两院一堂”包养了的。
两院是参议院和众议院,而一堂自然就是京师大学堂。
所以,新朝建立,整个文化界都在希望曾经的教育局长蔡元培能改变北大。
而蔡元培接到邀请后,本想拒绝,但觉得这次机会或许能验证自己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成效,最终同意。
果然,新校长进入北大的第一天就震惊全校。
1917 年1月4日,北京大学的校役们都恭恭敬敬站在门口,等待着本校的第14任校长。
没想到这位新校长一来就脱下自己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鞠躬回礼。
这一动作让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
因为他们记忆中,之前的历任校长都是目中无人的性格,对这些底层校役也根本不予理睬。
可这位校长让众人惊呆的是还不止于此。
任职之前,蔡元培就调研过北大的问题,八字总结就是:向财向权,思想落后。
因此,他对阵下药,提倡学术研究,重树校风,主张“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也是被后人称道的著名的北大精神。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就职演说词
而蔡元培改变北大第一步,就是对教资力量的整改。
在人才选拔上,他不问出身,力排众议,任人唯贤,甚至不惜礼贤下士。
其中,最为我们熟悉的情节自然是他主动邀请既没有正规学位,也没有教授经验的陈独秀到北大当了文科学长。
陈独秀一开始是拒绝的,但他三顾茅庐,甚至在大雪天坐在陈独秀下榻的旅馆门口等候,最终将其打动。
与陈独秀同行的汪孟邹的日记中记载了这富有历史意义的一幕。
“12月26日,早9时,蔡孑民先生来访仲甫,道貌温言,令人起敬,吾国唯一之人物也。首次见面。蔡元培就相与商定整顿北大的办法,次第执行。初晤之后,蔡先生差不多天天要来看仲甫,有时来得很早,我们还没有起来。他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要拿凳子给他坐在门口等候。”
此外,还有年仅24岁,中学学历,但最后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的梁漱溟、鲁迅、胡适、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等一批思想进步的青年学者。
     蔡元培与蒋梦麟(左一)、胡适(左三)、李大钊(左四)
而除了邀请新老师,蔡元培还辞退了一些不学无术,靠关系进入北大的外籍教师和水货教授。
当时有位在北大讲授世界历史的英国教员叫克德莱,不但讲课效果不好,而且私德还差,整日花天酒地,出入声色场所。
见此情形,蔡元培当即决定辞退克德莱,但接到通知的克德莱竟试图通过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向北洋政府和北京大学施加压力。
为了不得罪英国,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伍廷芳逼迫蔡元培立即撤回解聘书,并赔偿道歉。
但蔡元培丝毫不惧,并借此向外宣布,“凡无学识、无人子弟之中外教员,一律开缺,永不言聘”。
在多轮谈判后,克德莱最终还是没有得逞,而自此开始,北大先后开除了20多位不合格的外籍教员。
正因教资力量的改变,也让北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学术春风,保守派、维新派、激进派等各种学说在北大并存,大家咸集、群星璀璨,煌煌光芒照耀至今。
北大的教授中不仅有传播新思想的《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也有高举保皇旗帜,依旧留鞭的辜鸿铭,而秉持“兼容并包”理念的蔡元培都给予了他们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并且鼓励他们互相辩论。
于是,一番和千年前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同样精彩的奇景在北大出现了。
留学归来的钱玄同倡导白话文,而狂放不羁的国学大师黄侃则不屑白话文,于是在钱玄同上课时,隔壁教室的黄侃骂声不绝,但听到的钱玄同照样讲他的新派主张。
教师们因政见和学术意见不同,互相对立,互相谩骂,反而能让学生们接收到不同的学识,从而自我判断。
因此才有人说,百年来未名湖畔人来人往,为何只有蔡元培时代的北大往事被人们反复以佳话、谜团、情节等种种形式传颂。

我想,这就是最大的原因。
而也正因这样的学术土壤,才成就了蔡元培更大的贡献。
即,在得知巴黎和会拟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后,召集北大学生一手促发并推动了五四运动。
因此,虽然蔡元培只在北大待了五年左右时间,但他的眼光、雄心、胸怀使北大在他离开时已经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以及学术的中心,余荫庇护至今。
美国哲学家杜威曾经说:“哪怕拿全世界的大学校长做比较,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这也说明蔡元培开创的教育方针所影响的不仅是北大,而是整个中国。
事实上,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一套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因此他也堪称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而他在北大期间所号召聚拢的教师,也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很多学者都无法生活下去,更别说做出学术研究。
而且直到今日,他的两个教育主张还在影响着中国。

一个是女权与民权。
留学的经历让蔡元培看到了中国女性的熬煎,于是回国后,他和第一任妻子提出过一个《夫妇公约》。
在那个封建遗存颇深的年代,他让妻子可以不管他叫老爷,不用缠小脚,有事情也可以平等商量。
而妻子不幸去世后,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他提出了五个条件也都十分为女性着想。
第一不缠足;第二要识字;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蔡元培和第三任夫人周峻
此外,他还设立了中国近代首个女子学校,并且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逆外界舆论,开时代之先河,招收女大学生。
1919 年3月 15 日,蔡元培还在北京青年会发表演说《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中讲到:“外国的小学与大学,没有不是男女同校的,美国的中学也是大多数男女同校,我们现在国民小学外,还没有这种组织……我们还能严守从前男女的界限,逆这世界大潮流么?”
女权外,他还关注民权。
他关注普通人受教育的机会,自他开始,北大才有校外人进北大读书的先例。
而受益者包括毛泽东、瞿秋白、茅盾、沈从文、丁玲等一批有为青年。
而他另一个教育主张则是美育,强调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追求全面发展。
今天,中文里“美育”这个词是蔡元培从德语翻译过来的。
美誉就是美感教育,蔡元培认为这是不可替代的一个教育方面。
如今我们所说的“德智体美劳”,正是蔡元培把美誉同德育、智育、体育、劳动并举,并在北大的改革中开始实践。
在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北大成立了画法研究会,蔡元培亲授《美学》这门课,并开始编著《美学通论》一书,开启了中国大学规范的美学教学与理论研究之先河。
而他亲手创办了国立音乐学院和国立美术学院,则是中国美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

直到临终前,蔡元培还反复念叨着“科学救国、美育救国“这八个字。
   北大校园内的蔡元培雕像
蔡元培始终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
只有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国家才有生机。
或许蔡元培的革命事业不算成功,但他为之思索和奋斗了40年的教育路程却影响了整个20世纪直至今日的中国。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钟鼓开道,礼炮鸣响,万民送行。
毛泽东在唁文中写道,“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动荡年代,无数爱国志士都穷尽心血救亡图存,蔡元培选择的是教育。
于是,在他的振臂摇旗下,一个全新的时代从北京大学出发,朝着门外的中国,轰轰烈烈地前进了。
12 / Apr / 2024
监制:视觉志

编辑:刘雄远
微博: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