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比我们家的乖巧?”陪着孩子长大的过程,你是否也曾有相同的感受?或是对孩子的表现感到失望之后,又感到愧疚?面对这些复杂的心情,父母又该如何自处?

文章目录
  • 面向1.同理
  • 面向2.觉察
  • 面向3.观察
  • 面向4.区分
  • 面向5.看见
在小朋友的成长中,你是否也曾质疑过自己,宝宝出生的时候,这么无条件地爱着他,但现在孩子大了,却又在他身上加诸了许多的要求?这些心里的矛盾,相信是许多爸爸妈妈会有的体悟。
今天想要来和大家一起谈谈,当我们对孩子的表现感到失望,甚至是生气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方向做进一步的思考及行动。
面向1.同理
当对小孩的表现感到失望时,要先从同理自己开始。每个人都有迷惘的时候,当面对这些失落的情绪时,可以先告诉自己,即使学习了很多育儿知识,也还是有负面的心情,接纳自己,才能让情绪不卡关,容纳更多的可能。若是持续在自己的自责中卡关,反而没办法对孩子设定好该有的界线,进而透过较多的宠溺,来弥补愧疚的心理。
例如:当对孩子暴怒之后,担心自己是不是做得太过火,而延长小朋友使用3C的时间。因此,同理并且接纳自身的情绪,才能够稳定照顾孩子的方式。
面向2.觉察
第二个部分是觉察。失望的背后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我们可花一些时间来觉察与思考,我们对于小朋友的期待为何?是学业成就、情绪品格或是家庭关系,就整体而言,最期待的又有哪些部分?
倘若我们对于孩子的成绩,有比较高的期许,这时,就需要进入到第三部分的观察,观察孩子的特质,了解其强项与弱项。
面向3.观察
每个孩子擅长的项目都不一样,过去的教育追求的是加强孩子的弱项,例如:数学较弱就反覆练习题目。但回顾我们长大的过程,是不是也常常对于念书失去了热情,或是对于这件事感到疑惑?其实这中间重要的就是乐趣与动机。
让孩子觉得学习的过程是引人入胜的,并且是能获得成就感,是让小朋友持续学习的重要关键。大人有意增加孩子练习的时间,所需要的方式就是适量与肯定,不应让过多的练习,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须肯定他们在练习过程中的努力、得到的成果。
此外,让孩子发展强项,也是带动学习信心的重要过程,透过让小朋友感受自己的优点,能诱发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进而促成学习过程中的内部动机。而动机大致可分为外部与内部。外部动机,指的是当完成一件事后,渴望得到外部的奖赏,例如:考得好就有奖品;内部动机则是:基于个人内心的需求去完成,举例来说,喜欢享受成功后的满足、成就。内部动机才是能真正从内心出发,促使自身持续往前进的动力。
面向4.区分
家长应能够区分究竟是孩子,还是我们的需求。举例来说:倘若父母亲在童年时光,因为家境缘故而无法学习乐器,但是当有了下一代,便想将渴望加诸在小朋友身上。学习乐器绝对有优点,但该如何点燃孩子的兴趣更是重要的关键,若将自身过多的遗憾加诸在孩子身上,就无法正确地看见孩子的优势,以及所适合的学习方式。
当我们觉察到自身把过去的未尽事务,强加于小朋友身上时,我们可以做的是:由自己去满足过去的缺憾,而不是交由孩子完成。以学习乐器为例,我可以长大后再开始学习,或者跟着孩子一同上课,不但有机会让大人重圆小时候的梦想,也能够增加亲子的互动。
面向5.看见
最后一个部分,想跟大家谈发现自己的孩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找到亮点并且适性发展,才能够让人生之路走得顺心。
身为大人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也曾渴望被理解、肯定,因此,就让我们成为孩子的伯乐,时而提点他持续向前进,适时给予鼓励,成为他最信赖的安全感,营造自我成就,而非一味地鞭策、要求。虽然这样的过程并不容易,但我们可一起加油,与自己和解,并让孩子的人生能恣意挥洒出一片精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