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业是现代工业体系发展的基础。
现代工业体系的顺利运转,需要的最重要能源就是电力。
解放前,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仅有185万千瓦,年发电量只有43亿千瓦时。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它国家,大部分地区都没有通电。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奋斗,中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中国的发电量在2011年才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发电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电力工业仅仅用了60年左右的时间就从极低的起点发展成为全球第一,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以河南省火电工业的发展为例,来管窥新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过程。
50~60年代河南省电力工业的发展
解放前河南省电力工业的基础极差,仅仅是聊胜于无。
1949年河南省全省火力发电设备容量仅有9506千瓦,而且都是低温低压机组。
河南全省电力工业单台发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只有2000千瓦,所生产的电能大都就近使用,输送电压很低,最高仅3.3千伏。
一五时期和二五时期,河南省电力工业的主要建设项目是是为郑州和洛阳工业发展配套建设的郑州火力发电厂、郑州热电厂和洛阳热电厂。
国家在郑州和洛阳安排了多个重要的工业项目如郑州轻纺工业、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等,这些工业项目都需要配套的电力供应。
郑州发电厂和洛阳热电厂同时也是苏联援建中国“156项工程”中的项目。
郑州发电厂工程代号为363,所以当时也称363电厂,建设规模为20.6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设备均由苏联提供。
郑州发电厂的建设周期较短,仅用了一年左右就完成了两台机组的建设:1952127日破土动工,195310241号机组正式投产发电;同年12月底,2号机组正式投入运行。
郑州火力发电厂的建成,为郑州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大量的电力,为郑州工业发展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19569月,又从长春、哈尔滨拆建10.6万千瓦发电机组。加上老发电厂的0.40万千瓦,郑州市的发电装机容量到1956年已达到2.20万千瓦,相当于郑州市刚解放时总装机容量的157倍。
郑州火力发电厂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建设,主要是得益于苏联的大力支持!
苏联不仅提供全部设备,而且派出专家到工地现场帮助指导安装工作。
电厂的厂址选择、勘测设计都是在苏联专家帮助下进行的,驻工地的土建、安装方面的苏联专家达20人,另有运行专家10人在机组试运行期间到厂工作。
在现场工作的专家,从设备到货、开箱验收、安装调试,都亲自在现场指导。通过建厂实践,为河南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才。
电厂的建设投产,是中苏友好合作的结晶。
郑州热电厂一期工程安装2台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制造的1.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50万千瓦,其他辅机附属设备由中国自行制造配套供应。
1号发电机组于19571011日正式投产,2号机组于同年1117日建成投产。
洛阳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第一机械工业部确定在洛阳建设以大型拖拉机厂为主体的机械工业基地,安排了拖拉机厂、铜加工厂、轴承厂、矿山机械厂等大型机械企业。
为了满足供电供热的需要,有必要配套建设洛阳热电厂。
洛阳热电厂初步设计第一期工程安装机组容量为7.50万千瓦,一期工程的32.5万千瓦供热机组都是苏联提供。
洛阳热电厂一期工程于1956620日主厂房破土动工, 1216日移交生产,是河南省投产的第一台高温高压机组。
洛阳热电厂第一台机组的建设周期仅用时18个月。
第二台机组于19581月竣工投产,第三台机组于195810月竣工投产,至此一期工程全部完成。
在洛阳热电厂的整个建设过程中均有苏联专家小组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确保了机组安装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后,洛阳热电厂又进行了二期和三期工程的扩建。
二期扩建工程安装苏联生产的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2台,196112月投产。
三期工程安装机组容量达到6万千瓦,其中5万千瓦汽轮机是中国自制的新产品。
三期工程于19604月开始,至196512月全部投入生产。
第三期扩建工程结束后,洛阳热电厂全厂装机容量达到18.50万千瓦。
经过10年的建设,洛阳热电厂成为河南省最大的电厂,发电装机容量占当年河南省全省发电设备总装机容量51.81万千瓦的35.70%
洛阳热电厂是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代表,发电厂的设备既有苏联援助的设备,也使用了部分国产设备。
从发电设备的技术水平来看,此时中国火电设备的蒸汽参数才提升至高温高压,设备的装机容量大多在10万千瓦以下,整体水平较低。
除了这三个大型火电厂外,河南省在“二五”计划期间又安排了焦作电厂的扩建工程,开始进行焦作新厂的建设。此后,除郑州、洛阳、焦作进行扩建外,又先后建设了安阳电厂、平顶山电厂、开封火电厂、新乡火电厂。
50~60年代,中国电力工业的技术能力和机械工业的设备制造能力进步显著:
1、洛阳热电厂一期工程是由苏联莫斯科动力设计院设计的,二期工程则由水利电力部北京电力设计院设计。
郑州热电厂第一期工程中的汽轮发电机基础、锅炉基础是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设计的,北京电力设计院仅承担主厂房及其他附属设备的设计;二期扩建工程则全部由武汉电力设计院负责设计。
2、洛阳热电厂一期工程的设备全部由苏联提供,二期工程的主机和锅炉由苏联提供,辅机由中国自行配套供应。到1960年三期工程则全部采用国产设备,安装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
郑州热电厂一期工程安装的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生产的锅炉和汽轮发电机组,二期工程则全部采用中国制造的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和锅炉。
3、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大部分都得到纠正。
4、洛阳热电厂是河南省投产的第一台高温高压机组,为全省电力工业积累了高温高压机组生产运行经验,培养了相关的技术人才。
70~80年代河南省电力工业的发展
1970年河南省总装机容量达到81.5万千瓦,其中火电机组80万千瓦,占98.15%
60年代中期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河南省电力负荷上涨很快,不少地区缺电局面又重新出现。为了改变河南电力紧张局面,建设新的电源点已经刻不容缓。
70~80年代河南省建设的具有代表性的坑口电厂是姚孟电厂、焦作电厂、首阳山电厂等!
姚孟电厂是河南省第一座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的火电厂,我们将以姚孟电厂为代表阐述河南省火电工业在七八十年代的发展过程。
姚孟电厂一期工程于19722月开工,但由于设备问题一直到1977年才投入运行。
姚孟电厂1号机组是上海三大动力厂首批生产的第一台国产亚临界压力30万千瓦大型机组,三大主机和附属设备均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问题。
设备存在问题既有当时特殊时期的影响,也是中国在技术追赶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这是追赶者必须付出的学习成本。
经过发电厂和机械制造厂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多次的完善化大修、甚至返厂重修, 1号机组最终达到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197781日,1号机组正式移交姚孟电厂投入运行。
1号机组实际投资为1.53亿元,单位造价为510/千瓦。
姚孟电厂国产大型30万千瓦机组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机械制造水平已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上又迈出了一步,河南电网也从此开始向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的方向发展。
1973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姚孟电厂二期工程的建设,续建1台与一期工程同类型的30万千瓦机组——这是上海三大动力厂首批生产的第三台国产亚临界压力30万千瓦大型机组。
二期工程于19755月破土动工,19801121日机组整组启动,1123日首次并网发电,1981125日移交生产。
二期工程投资1.38亿元,每千瓦造价460元。
姚孟电厂三期工程的230万千瓦燃煤机组是从比利时引进的,比利时政府提供了3000万美元无息贷款。
为了节约外汇和投资,三期工程的主机设备是进口设备,但如输煤系统、除灰系统、循环水系统等配套设备都是国产的。
19829月,姚孟电厂三期工程破土动工,2台机组的建设同时开工。
19851222日,3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19861226日,4号机组并网发电。
三期工程总投资11.25亿元,每千瓦造价1875元。
姚孟电厂34号机组的引进是成功的,建成后很快就投入了运营。
姚孟电厂前期的建设历经波折,从1971年一期工程开工,到1980年二期工程建成,2台机组共用了10年的时间。
但是三期工程两台机组的建设周期显著缩短,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两台机组的并网发电。
三期工程进口了两套国外企业生产的成熟火电机组是建设周期缩短的主要原因,但是代价是投资成本大幅增加——国产机组的每千瓦造价在500元左右,进口机组每千瓦造价高达1875元!
经过三期工程的建设,姚孟电厂的总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是当时河南省装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七八十年代除了姚孟电厂,河南省还建设了一批大型坑口电厂。
1977年在焦作开工建设220万千瓦大型机组项目,经过二、三期扩建工程,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620万千瓦机组),是豫北火电基地的龙头厂。
1985年,首阳山电厂开工建设220万千瓦机组,后来经过二期扩建,到199512月,全厂装机容量达100万千瓦,成为豫西火电基地。
在姚孟、焦作、首阳山三大坑口电厂的基础上,河南省又建设开封火电厂、鹤壁电厂,扩建安阳电厂。
1989年底,河南省全省总装机容量达到574万千瓦,年发电量303亿千瓦时,分别比1969年增加7.58倍和7.73倍,年均增长率为10.66%10.77%。其中火力发电机组528.37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92.07%
90年代后河南省建设的大型火电厂
根据河南省电网北电南送,西电东送的特点,为保障处于电网末端的商丘、周口、信阳等地区的电力供应,90年代河南省先后安排建设了三门峡火电厂、鸭河口电厂、信阳华豫电厂、禹州电厂等大型火电厂。
此外,郑州热电厂、洛阳热电厂、安阳电厂的“以大代小”技术改造工程和开封火电厂的扩建工程取得显著成果。
三门峡火电厂一期工程安装230万千瓦国产燃煤机组。
1号机组19941231日并网发电一次成功,1995121日正式进入商业运营。
2号机组于1996726日第一次整组启动并网,后来发电机发生故障,设备返厂检修,于1997228日移交生产。
一期工程核定投资为26.32亿元。
禹州电厂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2x35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分别由上海汽轮机厂、上海东方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供应三大主机设备。
19981229日,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1年正式建成投入运行。
一期工程总投资为35.02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2亿美元,国际联合融资4000万美元。
信阳华豫电厂一期工程建设2台国产30万千瓦燃煤机组,后经过扩建总装机容量达到192万千瓦(2×30万千瓦,2×66万千瓦)。
一期工程1998年开工建设,2001年实现双投2009年二期竣工投产。
2000年后,随着中国火电设备制造技术的提高,河南火电厂的建设开始进入超临界阶段。
沁北电厂是中国首台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国产化的依托电厂,一期工程的1号机组就是首台国产化的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
沁北电厂一期工程建设2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于2004年投产发电;
二期工程建设260万千瓦国产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于2009年投产发电;
三期工程建设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于2012年投产发电。
经过三期建设,沁北电厂的总装机容量达到440万千瓦,是中国十大火力发电站之一。
从河南电力工业发展看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学习过程
五六十年代中国建设火电厂,使用的大多是苏联和东德设备,在苏联专家帮助和指导下进行建设的。
中国此时完全是学生,几乎是从零开始学习,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电厂设计机构,施工建设队伍,运营管理人才。
第一批电厂还承担了相当部分的培训任务,负责为后来建设的电厂培养人才。
中国的上海和哈尔滨两国电力设备制造基地此时也在苏联的帮助之下建了起来,使得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具备了物质基础。
向先进国家学习,在先进国家的帮助下发展本国供应,这是所有后发国家发展工业必须经历的过程。
从河南火电工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中国电力工业的学习周期很短,特别是掌握老师教给的技术需要的时间很短。
以洛阳热电厂为例,一期工程的建设周期只需要18个月左右,二期建设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但是二期工程受到的影响不大,三期工程使用了国产设备导致建设周期较长。
在工业化国产中中国的学习周期很短,很快就能跨过学习这个阶段,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则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
即使是发展中国家表现仅次于中国的印度其实还停留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工业领域的设备还严重依靠国外。
七八十年代,中国电力工业经历了一次技术升级的挑战过程:姚孟电厂采用了首台国产化的3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
火电设备的核心参数从高温高压提升至亚临界,机组容量从510万升级至2030万千瓦机组。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面临两重考验:火电设备参数的升级,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技术的升级以及当时特殊的时期使得中国首台30万千瓦机组的建设和投运困难重重,但是最终我们突破了重重考验,国产化大机组成功投运。
文化大革命时期不正常的政策环境和思维给姚孟电厂的建设增加了不少困难,这段经历也有收获,使得全国上下所有人都认识到在经济建设中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不讲科学。
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力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第一是电力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固。从美国西屋公司引进的亚临界火电机组在80年代末期开始成为国内的主力火电机组,相比70年代自主研发的机组技术成熟完善,可以快速投产。
第二,政府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减少政治运动的干扰。同时经过十年文革的教训,经济建设中不会再忽视客观规律,发展速度自然大幅加快!
2000年后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此时中国的机械工业能够制造技术水平世界领先的机组,物质基础更强!
工业化过程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技术学习过程。
从各国的发展过程来看,大多数国家连最初的技术学习过程都无法完成,因此无法掌握技术,在技术上只能一直依靠国外!
中国之所以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佼佼者,就是因为中国有能力掌握技术,而且学习过程周期很短。
在任何领域,中国不仅能够掌握现有的成熟技术,而且有能力研发并掌握新技术,并最终成为技术领先者。
中国的工业化也正是这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史-河南卷》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史-华中卷》
3、《中国电力工业史》
4、《新中国电力工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2019
5、《奠基:156项工程研究》
本文转载自:郭满天
····· End ·····
▲原创书籍《大国锁钥》现已出版!
星海情报局 系统研究
中国制造与国产替代
▲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入驻媒体平台
36Kr/ 虎嗅/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网易新闻/ 
喜马拉雅/雪球/ 腾讯新闻/凤凰新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