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期间央行公布了第一季度例会的内容,会议公布以后,市场上关于下半年即将降准降息的声音就不绝于耳。
原因在于央行这次透露出的一些新增信息上面。
比如说“精准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做好逆周期调节”,删去了原先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中的“跨周期调节”。也就是说重点单纯放在了逆周期调节上。
所谓逆周期调节,就是经济现实处在下行周期时,通过货币宽松来熨平周期波动,这就是所谓的逆周期调节。那么一季度表述删去了跨周期,只强调逆周期,透露出的宽松倾向变得更加明显了。
其次就是关于货币政策目标的概括表述:“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这句话作为关于货币供应的提纲挈领,其实从去年年底就悄然发生了变化。
原先的表述是:“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增加了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此前的表述其实是一个持续了很多年的表述,如今突然打破多年成例,新增表达方式,这背后其实是很有一番文章的。
因为原先的货币供应量,也就是M2增速,如果要保持一个合理的水平,既符合经济增长需要,又要不造成过大通胀,那么M2增速跟GDP的增速相近是一个被历史验证合理的水平。
在前几年GDP增速在7-8%,,那么M2增速保持在8%左右,其实就是一个比较适当的增速。
但是这两年不一样,货币政策这几年一直都是一个较为宽松的氛围,甚至经常维持在10%以上。比如2023年M2增长9.7%,仍高于名义GDP增速5.1个百分点。这里面就出现了比较大的差距,导致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无法自圆其说。
现实的救市政策需要货币维持在10%左右的宽松程度,但是GDP增速却只有5%,这就不符合原先
“货币供应量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表述。
因此央行的这番改动意义就很深远了。现在不止是要跟GDP增速相匹配,还要跟“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因为价格水平预期目标,也就是CPI的预期目标,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依据,而不是类似GDP增速的客观指标。
也就是说,央行期望达到一个怎样的CPI目标,那就可以据此控制货币供应量,直到他认为这个供应可以达到他的CPI目标为止。
那么当前的CPI现实增速是多少呢?2月CPI增长0.7%,去年一年甚至是负增长,有反向通胀的嫌疑。
央行的价格水平预期目标,肯定是要扭转反向通胀,最好是能把CPI维持在2%上下的合理区间。那么从现在0.7%到2%左右的目标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既然有差距,那货币政策适当宽松,M2增速甚至达到10%以上,也就变得有法可依,在情理之中了。
因此央行改变他几年以来的货币政策表述,新增了一部分内容,就是在给自己的货币宽松做好法理上的铺垫,让自己能够自圆其说。
从这个角度来说,央行对于下半年的适当宽松,或者降准降息是已经做好准备了的。而至今还没有采取行动的最大原因,就是在等待外部环境的变化。
也就是“美联储啥时候降息啊”?
等到美联储开始降息,央行也就能放心大胆地跟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汇率,降低负面影响。
但是根据美国那边的最新消息,由于美国那边旺盛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美国经济不但软着陆甚至开始有重新进入扩张周期的苗头。如果美国经济如此强劲,那么美联储降息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
因此市场预测,6月份的美联储降息概率,略降至50%左右,全年降息次数也从年初的3次以上,降至现在的2-3次。总体来说冷静了不少。
那么对于中国央行来讲,下半年的降准降息就多了一份不确定性。即便我们认为下半年国内降准降息也是大概率事件,但是降息的幅度估计也不会特别高,而是充满克制的。
因为一季度的表述中有这么一条:“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
也就是说,央行也不会让利率过于降低,这其中货币宽松的幅度是比较有限的,绝不会是大水漫灌。
正确认识央行下半年的心中所想,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正确对待市场上一些风言风语,进而正确处理自己的投资、发展规划。
我是财经圈少讲点真话的鹅少,能不能请朋友们给鹅少点个“在看”,分享转发就是对鹅少持续跟踪的最大支持啦!感谢您的小小举动,我们下期再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