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D前装市场还在继续狂奔。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中国市场乘用车(不含进出口)前装标配W/AR HUD交付38.98万辆,同比增长62.42%,前装搭载率升至12.03%。
而在2023年,HUD前装市场迈过增长拐点期。中国市场在售乘用车有238款车型配置W/AR HUD,同比上一年度增长近7成。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W/AR HUD交付225.43万辆,同比增长50.26%,渗透率首次突破10%大关。
其中,新能源车型贡献接近50%的搭载量,理想、比亚迪、蔚来、极氪、长安深蓝、问界等自主品牌排名靠前。
而更多的品牌也在加快导入。其中,主打智能化标签的小鹏汽车,也在加快相关AR HUD车端应用开发团队的招募。而小鹏汽车也是目前新势力头部阵营中,唯一没有配置HUD的品牌。
从公开岗位招聘信息来看,小鹏汽车重点放在了基于Android座舱系统设计开发高质量AR HUD应用程序,以及融合地图和感知数据,提升AR效果和真实感。
此外,随着搭载量的攀升,HUD的交互体验升级也体现在车企不断推动供应商在技术迭代和性能指标层面的优化。
去年底,蔚来ET9正式发布亮相,继理想L系列、长安深蓝S7之后,也首次取消仪表盘,取而代之的是业内首个全焦段AR HUD。
全新一代AR HUD的创新之处在于,可以实现近焦面5米31寸WHUD,远焦面15米处等效120寸AR-HUD,近远焦面可以相互配合实现空间内由远到近的AR体验。
相比于此前大众ID系列用的双焦面AR-HUD,实现了更大面积的投射效果,同时,无论是近距离还是远距离的显示区视距,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目前已经上车的AR HUD,仍是以高性价比的TFT方案为主,供应商仍侧重于解决阳光倒灌等基础性能问题。在体验部分,不少车企也是在HUD硬件之外,选择了其他供应商的AR引擎来进行组合。
同时,在技术路径方面,DLP由于核心器件受制于TI的垄断,车规级LCoS门槛较高,短期内,市场依然处于博弈阶段。
不过,一些车企希望从应用层面解决HUD的体验创新。比如,理想MEGA基于ADAS摄像头和W-HUD的结合,在业内首次推出数字后视镜影像功能。
这套系统,主要提供盲区显示功能,通过直接调用环视/侧视摄像头,在驾驶员拨动转向杆的同时,通过HUD显示转向盲区的图像。
相比于CMS的图像显示清晰度有很大的差距,但实现了低成本的功能落地,并且充分复用车上的其他硬件和能力。
而从上车数据来看,2023年W/AR HUD的配置车型价位已经进入10万元级别。其中,配置水晶光电AR HUD的深蓝S7,起售价14.99万元。
“一旦HUD成为标配,就意味着很大的市场空间。车厂内卷价格导致HUD价格下滑,但同时也看到了HUD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在水晶光电看来,未来HUD标配的趋势越来越明朗。
这其中,AR HUD占比还在攀升。
数据显示,2024年1-2月,AR HUD前装标配搭载量已经占到整体市场(W/AR HUD)的接近20%,同比上一年同期增长超5倍。
尤其是座舱下一代高算力芯片的导入,比如,今年开始量产交付的高通第四代座舱计算平台(SA8295),首次支持AR HUD。这对于更有利于发挥融合交互体验的AR HUD来说,是重大利好。
就在去年8月,在理想汽车实现W-HUD大规模交付的FUTURUS,宣布光场AR HUD获得国内某头部主机厂量产定点,预计今年底量产上车。
这套基于多焦面光场成像技术的光场AR HUD,具备近层大尺寸WHUD+远层连续变焦AR多焦面光场成像能力,通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预测算法,从感知到显示实现零延时响应。
其中,该公司自研的独家AR Kernel®引擎,融合了整车姿态捕捉及延时补偿算法,延时控制在30ms以内,AR显示相对真实世界更稳定贴合,实现车抖而HUD画面不抖,用户体验更好。
此外,华为AR HUD在开启小规模上车后,背后的核心技术提供方—华为光产品线业务部门也在尝试推动对外技术授权,以加快基于LCoS的AR HUD市场普及,从而加快降本进程。
目前,华为与华阳的LCoS AR HUD合作项目已经率先在国内市场量产落地。同时,多家HUD厂商也在寻求与华为的落地合作。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计,从今年一季度市场表现来看,HUD上车增速还在加快,预计2024年市场整体搭载量将有望冲刺400万辆,其中AR HUD也有望挑战100万辆目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