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立即了解
“功成名就者光宗耀祖,自然需要体现在墓碑的价格上;而失意者,也无非回归故乡的黄土,死后清清白白,化为宇宙中的一粒尘埃。”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前两天,一位同事提到了家乡一种奇怪的殡葬法:竹葬。
她来自“中国竹乡”浙江安吉,在那儿的生态葬场上,石碑刻着逝者的姓名,骨灰则用可降解骨灰坛深埋于一旁的竹林里。人们在竹子上系上黄丝带,地上插满风车,以示追思。从2015年开始,已有109位逝者长眠于竹林,与自然融为一体。
竹葬
图源:安吉县人民政府网站
类似“竹葬”等生态葬的渐渐流行,背后恰恰是城市人“死不起”的焦虑。每逢清明时节,“坟墓价格比豪宅还贵”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
坟价比房价贵
坟墓是一种特殊的地产。特殊之处在于,它只有新房市场,没有二手房市场。
它最大的价值评判标准,叫作“风水”,换个说法就是“地段”。加之中国深入骨髓的“殡葬文化”,墓地很容易成为一个绝佳的炒作题材。
2018年至2023年,上海新房成交平均价格从5.31万元/平方米涨至5.69万元/平方米,涨幅为7%。而在这五年时间里,国内最大的殡葬墓园服务商福寿园的墓穴平均售价,从10.25万元/个涨至11.95万元/个,涨幅为17%。
根据墓地面积不得超过0.8平方米的限制,如今一个上海的墓地每平方米的单价在15—24万元之间,显然已经超过了房价。
去年,上海松鹤园还因“均价高达76万元/平方米”上了热搜。这个价格,是上海最贵的房子汤臣一品的两三倍。
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坟墓和地产有一个极为相似的特点:土地资源紧张且都有70年使用权。所以近几年来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里,经营式墓地的“新盘”几乎没有,供给严重短缺。
上海松鹤公墓
但需求却在逐年爆发。以上海为例,2018年上海常住人口总数2475万,到了2023年为2487.5万,增长了12.5万;五年间,死亡人数从12.2万人增长到15.8万,增长了3.6万。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2018年为500万,到了2023年为550万,增长50万。
这意味着,未来和你竞争一块墓地的人会越来越多。
解决供给问题
既然墓地价格的激增,本质上是扩大的需求和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那该如何通过增加供给来降低价格,让每个人都买得起自己的坟墓
这几年来在产品端倒是有些解法,那就是在市场化下,不断提高容积率。
同一块土地上,楼层越多、越高,住户就越多,容积率也就越大。
原本老百姓住的是破破烂烂的平房或矮房。城市化后,人们住进不超过七层的居民楼,城市化率再进一步后,二十层、三十层的小高楼拔地而起。
而在城市和商业文明高度发达的香港,最后出现了大量的“鸽子笼”。
按照这种趋势,“骨灰房”在近几年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从2016年开始,一直有报道说上海人跑到南通的一些县市买商品房存放骨灰,只因上海公墓太贵。
2020年,一篇名为《“小区住十万个骨灰盒”背后的农村殡葬困局》提到,天津滨海区某村建了16栋楼,分成小隔间,总共入驻了3000多个家族,放置了十万个骨灰盒。由于房价便宜,供不应求。
天津滨海新区某村“骨灰盒小区”
图源:红星新闻
从道德层面来讲,把骨灰和灵位放到住宅里确实有些硌硬。不过台湾、东南亚等地区流行的“灵骨塔”式的殡葬,倒是值得借鉴。
“灵骨塔”一般建在寺庙旁,一座立体式建筑里四壁皆是抽屉,名为“塔位”,用于放置往生者的骨灰。如此一来,容积率上去了,土地效率提高了,钱省了。关键是有佛光的庇护和法师的超度——中国人很信这套。
本以为这可能是省钱的最终手段了,直到最近看到了一个新词——暮光互补。倒不是指吸血鬼式的底下墓穴,而是在墓地的上面建设光伏电站。
南京雨花台功德园已有先例,利用了壁葬顶面空余的面积,开发了400千瓦的光伏项目。通过太阳能发电,完全覆盖园区的自给自足。
南京雨花台功德园
图源:网络
西班牙巴塞罗那一小镇桑塔克罗马早在2008年便开展此项目,先把棺材叠了五层,然后在顶部铺设太阳能面板,满足了当地60户居民一整年的用电需求。
从土地角度来看,中国禁止在农田建设光伏电站,而墓地属于建设用地,搭配合理;从地理角度看,墓地一般地处市郊,如果有合适的地块接入,完全可建设自主发电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从风水角度来看,二者皆为坐北朝南,阳光充足,此法可谓一举三得。
如果这种形式能推广,电费用来补贴墓地费用和管理费,反倒有一种赛博朋克式的滑稽感。毕竟在游戏《Cyberpunk 2077》中,就展示了50年后壁葬和能源结合的场景。
当然,传统观念和科技结合,争议肯定少不了。台湾曾试图出台相关法案,被民众抵制了。倒是欧洲人看得比较开,认为这既是自己“为子孙后代做出的节能表率”,亦是对先人“一种最好、最环保的纪念形式”。
坟墓“货币化”
除了产品端,金融端也可以发力:钱一下子拿不出来,那可以贷款嘛。
2021年,昆明一陵园推出“墓地按揭贷款”业务,根据内部说法,昆明出售一块1平方米的墓地,总价为1万元,不需要抵押,首付70%,便可提前预定,剩下的3000元,在六年内还清,还得越早利息越低,六年后墓地就能无偿使用。如果债务人死亡入葬,亲属可继续还贷。
这算是坟墓“货币化”首次进入公众视野,自然引起争议,但是又很难和住房贷款直接类比。
住房贷款本质上一种抵押贷款,抵押物是住宅本身,照此逻辑,如果将墓地视为抵押物,里面葬了人,一旦家里出了不肖子孙,断供了,就要被拍卖或变卖,这显然违反公序良俗。即使墓地没有葬人,人们又很难接受二手墓地。

清明时节,祭奠亲人

因此类似昆明墓园的按揭贷款业务只能算是变相的“信用贷”。不过,你永远别低估金融精英的脑洞,如果真的将“坟地产”作为一门金融生意,并不是很难。
首先可操作的是“墓地贷款资产证券化”。简单来说,墓园出售墓地,若想以最快的速度回笼资金,可以先成立一个空壳公司,由它来发行一些股份或权益份额,让投资人来买,相当于投资了未来人们支付的墓地贷款。空壳公司再用融来的钱,向墓园购买未来的贷款权利。
如此一来,未来的贷款就像一个保障,确保投资购买的股份是有价值的。墓园甚至可以出一个信用评级,或者提供临时现金流支持,以确保投资安全性。
第二个办法是“永续贷墓地”。客户资金压力大,而按揭贷款又没法做抵押,其实可以签一个永续合同,没有限期,每年交一笔固定的钱,便可以一直使用墓地。等到未来通货膨胀,压力就会减轻,墓园也无法单方面解除合同。
虽然通过金融工具的手段,可以降低购买坟墓的现金流压力,但本质上都会成为居民的债务,远不如实实在在地把价格打下来。
如果真的到这个地步,国家队可能就要出马了。
坟市的宏观调控
和房地产一样,在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如果坟价在市场运作下过于离谱,也是需要用“看得见的手”来调控的。
2014年,苏州开启了墓地限购政策,打响了宏观调控的第一枪。政策主要针对三个方面:
第一,户籍。非苏州本地户籍不能买。第二,身份。非死人不能买。第三,面积。新墓地死劲往小里建。
苏州对墓地的“限购”,主要还是防上海人。由于苏州环境优美,地价低廉,距离又近,加之不少上海人的祖籍在苏州,为求落叶归根,便跑到苏州买坟置地,于是供需打破,引得墓地价格暴涨,怨声载道。
苏州政府精明的地方在于“打蛇打七寸”:限制户籍意味着迫使大量的外来人口只能回老家购置墓地,这大大缓解了城市土地稀缺的问题。
江苏省太仓市某墓园
但限制户籍并不意味着出现新的供给。楼市的宏观调控可以通过保障房和廉租房加大供给,墓地却很难沿用这一逻辑,因为“风水”始终是制约土地供给的最大因素。因此,未来的调控只可能在“限”字上做文章。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地矛盾日益紧张,苏州的政策会具有传导效应,如果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在“高容积率墓地”难以推广的情况下,限购、限价的“画风”可能会越来越离谱。比如:
符合积分的摇号抢购;单身只能买一个,家庭最多两个;取得户籍的可以轮候申请公租墓或人才墓;征收集体用地,村民拆迁按照1∶1.3补偿墓地……
墓地真的贵吗?
以上分析权当不靠谱的玩笑,最后或许值得探讨的是:墓地真的很贵吗?
事实上,坟墓都能算得上“豪宅”了,绿植成荫,豪华装修,容积率一般小于0.5,一块45万元/平方米的墓地,如果建成容积率2.5的小高层,大约是每平米9万元,放在上海倒也不算贵了。
而在现今货币超发、人口老龄化和市场规律下,中国大城市的墓地价格可能真的还有上涨的空间。如今各种“死不起”的新闻,很有可能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大城市好比是一个筛选器,功成名就者光宗耀祖,自然需要体现在墓碑的价格上;而失意者,也无非回归故乡的黄土,死后清清白白,化为宇宙中的一粒尘埃。
这一切都取决于你对死亡的态度,以及你希望用何种形式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本篇作者 徐涛 | 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 |何梦飞|图源|VCG
走进标杆工厂2024|全新升级。升级2天1夜,新增“系统专题课程”,3大模块10大主题课程全年轮动学习,从理论到实践做到有体系、可落地。
点击图片▼立即了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