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聊天时是否有这样的体验:
与朋友本来聊得正尽兴,但在某个毫无征兆的节点,对方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接下来的两三天人家朋友圈照发,但那段对话如一滩干涸的水井,被晾在一边。
如果你也遇到过这种经历,那么恭喜你,成为了“幽灵社交”的受害者。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这句出自美国作家埃利·威塞尔(Elie Wiesel)演讲中的金句,倒成了社交媒体上彼此折磨的生动印证。

生活中的幽灵社交是什么
有哪些类型?

幽灵社交这个词起源于日渐发展的社交网络,在2015年,这个词语被收录进《柯林斯英语词典》。
“幽灵社交”(英文原名:Ghosting,也被称为鬼影社交)的意思指的是,别人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就切断了所有的联系通俗说法叫“玩消失”。这在社交领域内尤为明显和突出。
心理学家温迪·沃尔什 (Wendy Walsh)在《纽约时报》中介绍了“幽灵社交”的三个程度等级。
轻度等级
"与朋友争吵,朋友不再回短信",
"或是朋友忘记回消息"。
有时候和朋友聊天,也深知对方的忙碌或者多线并行,但正是因为这种轻描淡写的回复与“敷衍”,关系即便还不错,也抑制不住心里的烦燥。
中度等级:
“当你和这个人见过几次面,
就陷入深深的回避。”
这样的情况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出于工作或者个人需要的原因,朋友在线下的场合给自己介绍了“新朋友”,自己忙着做别的事,还没来得及深入了解,终于有了空想要联络一下感情时,却发现对方已经把你删除了,还要重新加好友。
以这样略显尴尬的方式结束一段“关系”,没机会发现还好,且当相忘于江湖,本来就是一面之交,或许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一旦发现了,这样的经历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压抑,并且带来一系列“突然生气”和“过度自省”的负面情绪。
重度等级:
"当你与一个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接触,建立了深度关系,
对方却悄无声息地离开。"
这种程度的幽灵社交有时算得上是致命伤害,付出时间和精力建立起来的感情,一旦需要割舍,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会是相当大的打击。但是对于玩消失的惯犯”(routine ghoster)来说,这显然轻而易举。
而且这种社交伤害的弊端在于,玩消失的人用近乎逃避的方式,残忍地传达到了自己的意图,即便“被分手”的尽力挽回,大部分情况下很难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答复。
为何经历”幽灵社交“
如此痛苦?
在曾经那个分手需要面对面说清楚的年代,还能有个“面对去解决”的选项,看似残忍的“仪式”也更容易帮助亲历者事后走出来。
但现如今,社交媒体降低了我们在终结关系时需要付出的代价
当人们对打电话都越来越恐惧的情况下,只需要删除一个微信好友,对方就可以在你的世界里蒸发,没有任何出现过的痕迹。
无论是短暂玩消失还是永久退出对方的世界,突然中断的那一刻多少会带来不适的情绪。对于朋友不回信息,或者信息回得太慢这种程度较轻的幽灵社交,大多感受到的是"不知所以"、"无语",“自责”。
可即便面对关系亲密的好友,事后也仅仅是简单的吐槽,说一句"以后可别意念回复啦”
等到真的再次出现,其实也完全束手无策。

社交媒体的时代,让我们时刻向别人让渡控制权。
程度更深刻的幽灵社交,负面情绪则更重:觉得自己不受尊重、被人利用、或者被人抛弃,甚至被人背叛。
"是我做错了什么吗?"
"我觉得自己像个白痴,就像被愚弄了一样。"
"我是不是配不上别人的关心与爱,我不值得。"
"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感觉仿佛有人在我的肚子上打了一拳,这种漠视是一种侮辱。"
心理学家们早就提出: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的大脑进化出了一套社会监控系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扫描来寻找线索,并积累一定的经验,这样我们就知道如何在社交场合做出反应,相应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但幽灵社交剥夺了这些常见的线索,在这样的社交环境下,你所能利用的只有那部手机你的选择机械地变成了是否回复信息、什么时候回复信息、回复什么内容。
对生活的感觉,就是这样失控的。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这会影响我们的社会归属感,他们也将这种现象视为一种情感虐待,“被虐之后”人们往往会给对方找补理由。
大概是出了门手机没电?还是手机丢了?是不是一直在开会呀?还是开车不能看手机?
很多时候,人们热衷用这样的谎言和理由来欺骗自己。
所以不难理解,心理学界将幽灵式社交定义为“情感酷刑”(emotional cruelty)。被排斥的人压根没有机会讨论问题所在,也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帮助消化这一痛苦的过程。

不告而别的人
都是怎么想的?

心理学家詹妮斯·维尔豪尔(Jennice Vilhauer)认为:“玩失踪与一个人的自我舒适度,和他们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很多人想要避开那些让他们不舒服的东西。”
那些悄无声息就失联的人,更专注于避免自己的情绪不适,与此同时,他们并不考虑这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维尔豪尔博士补充说“在约会的社交世界里,人们会遇到很多自己生活社交圈以外的人,所以就会产生一种感觉,如果你甩了某人,也没有什么责任。”
当这种情况发生得越多,足够数量的轻松选择让我们的情感变得麻木,所以人们变得愈加不敏感。
不过这种行为,在维尔豪尔博士看来,并不是只有弊端:
"我认为这也是当代恋情如此吸引人的部分原因:因为你们没有共同的朋友,没有通过其他渠道认识,所以即便对方从地球上消失,也并不是世界末日。"
吉莉·弗里德曼博士(Gili Freedman)则在2018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到,“是否玩失联”与我们对未来的感觉有很大关系。她说:“对命运有更强信念的人更有可能选择人间蒸发。和一个人在一起一段时间后,意识到对方大概不是命中注定,丧失了意义感,所以就决定不再联系。”
在经历幽灵社交后,
我们该如何克服?
或许对于“被甩开”的人而言,需要情感恢复的时间更长。
认识到所有的社交都有保质期,直面自己的痛苦,大概是最难做到但也是最基础的步骤。
也许你需要找到一些排解失落与痛苦的方式,一些适当的瑜伽或者冥想练习,选择你亲近的人去谈论这件事,都可以有效减少紧张与痛苦。
最需要记住的是:经历幽灵社交并不能说明你是否值得被爱,这只能说明,对方没有勇气去处理自己的情绪,也不敢面对你的情绪。
他们要么不具备理解自己行为的智力,要么冷漠到根本不在乎。既然如此,不如保持自己的尊严,就让他或她平静地离开,坦诚接受。
 一生那么短,把时间留给真正在乎自己的人吧。
主要参考资料:
https://www.nytimes.com/2019/01/22/smarter-living/why-people-ghost-and-how-to-get-over-it.html?searchResultPosition=8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romance-redux/201211/five-ways-overcome-feelings-neediness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living-forward/201511/why-ghosting-hurts-so-much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74577/answer/804920255
https://m.weibo.cn/6525292458/4394985694598990
图片来自电影《小公女》
以孩子的视角问“为什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