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年多前,在各大电影节上,这部国产片就获取了不少关注。
有提前观影的观众和影评人,给出评价:
国产黑马,可能是华语年度最佳之一…
怀着挺高的期待,在它上映的当天,乌鸦走进影院一看究竟。
结果,心情却有点复杂,有点失望:
《银河写手》
北京,朝阳区,常营。
张了一和谈子,是俩编剧,北漂。
他们一个是科班出身,戏文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写剧本;
一个是地质勘探专业,工作一阵子后,从土地转战键盘。
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影:墙上床边,都是电影的海报周边手办;
不工作时,就去参加电影节放映,哪怕是看过N遍的电影,都要去现场,在大银幕前享受光影的慰藉…
和千万个小编剧一样,他们有着共同的特质:能写,且贫穷。
这些年,志同道合的两人,蜗居在小房子里,靠码字挣个仨瓜俩枣。
还合作写出了一个剧本:《七秒人》
点子不错,剧本写成后,两人很兴奋,都畅想起了未来:
不能找新导演,容易拍砸了;
这故事是浪漫的,导演要么诺兰、要么姜文;
演员得好好想想,要找个灵的…
两人沉浸在完稿的喜悦中,就差没开香槟庆祝。
但朋友一句话戳破了两人的美梦:
这可是卧虎藏龙、高手如林、资源人脉是王道的北京啊,在这一行,写出一大摞剧本的编剧不计其数,没人投资,不还是废纸一堆?
幸运的是,经过一番波折,终于有影视公司看中了剧本。
和所有的甲方一样,开场白很悦耳:剧本我们看了,挺好,但还有地方,需要改。
虽然都是编剧,但张了一和谈子,对待剧本的态度却不同。
谈子认为,只要项目尽快落实,对故事影响不大,剧本可以作一定修改;
但张了一觉得,剧本就是他的孩子,改一处,就是摘掉孩子的一个器官,这是赤裸裸的“谋杀”!
甲方和乙方的战争,永远都会以乙方的一句“好的好的,那我改改”作结束语。
就这样,张了一和谈子,窝在电脑前,日复一日地改、心怀怨恨地改、春去秋来地改…
直到这天,许久未出门的张了一,下楼扔垃圾时发现,外界的声音,就像原子弹一样,侵炸着脑袋…
他隐隐觉得:自己的精神,好像出问题了…
国产电影《银河写手》3月30日起,全国上映,豆瓣开分7.3,现已降至7.1。
按照影片质量看来,乌鸦认为,这个分数仍会往下浮动。
导演和编剧,是一对夫妻档:李阔和单丹丹,本片是两人首部合作的长片作品;
主演宋木子和合文俊,是这几年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喜剧演员,也曾参加过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年会不能停》《热烈》等电影的拍摄。
去年,影片就在First青年电影展获得评委会大奖、最佳编剧两项大奖,业内普遍好评;
影展放映后,豆瓣上甚至能看到“全场至少十次鼓掌”口碑爆棚的高度评价。
作为一个以刻画编剧角色,展示影视圈内部群体生态的故事,电影被业内人士交口称赞,自然是情理之中。
但当电影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影展走向院线,就必须接受更大众化和多方面的审视和评价…
与此同时,电影的短板和缺点,也就会更大程度浮现和暴露。
(以下有剧透)
先来说说优点吧。
电影较为真实展现了一个,常年被观众和营销号嘲笑和辱骂的内容创作者,编剧的真实生活。
比如,片中出现的,被称为“影视行业的宇宙中心”的北京像素小区,确有其地。
被打工人戏称“鸽子笼”,文化创意产业的集中地,因为相对低廉的房租、方便的交通、是不少十八线小演员、编剧和影视从业者的居住地。
周边的面馆、咖啡厅、酒吧,还有“常营天街商场”,都是这些年轻北漂的堡垒和根据地;
比如,在咖啡厅里,每天都有人在谈项目,仔细听一耳朵,除了自己,好像都能谈成;
比如,为一个故事情节和桥段,在房间里头脑风暴;
比如,担心剧本被剽窃,连夜蹲守在版权中心等做版权登记;
比如,为了体验人物性格,去做外卖员。
虽然网络上也零星出现过一些从业者的喊冤:资本、演员和导演等等的多方干涉,编剧自身对作品话语权的丧失,导致作品质量的不可控…
这次,电影把编剧的不满直抒胸臆:
比如,制片人堂而皇之,把自己署名成了总编剧。
张了一气得骂娘:把名字加在我前面,和强奸我有什么区别?!
比如,为了让剧本被看见,厚着脸皮到健身房堵投资人毛遂自荐,i人噩梦;
比如,大纲难过、定金难拿,甲方提出的修改意见一言难尽,外行指导内行…
北漂群体的众生相:不得志的编剧和演员、聚会上痛哭的朋友、突然消失的熟人、以为要结婚但突然分手的情侣…
这些属于内容创作者,在工作和生活的操蛋和无奈,都被较好地还原和体现。
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
首先是女性角色的单薄。
几个主要女性角色,刻板印象和工具人属性严重:
女友可可,看一次电影就不可自拔爱上了男主,又在男主遭遇事业重创时离开…
这样的设计,没法让人不联想,这是在暗示女友“嫌贫爱富”…
朋友小蕊,劈腿了多年男友,和共友搞在一起;
甲方两位女性,只会让男主一遍遍改稿,不可理喻难以沟通…
女性角色扁平,男性角色倒是“丰满”。
男主想要转出一张电影节的票,但又想转给骨灰级的粉丝,在群里问:谁能说出《黑暗骑士》的第一句台词?
导演也许是想表现男主对电影的执着和热血,但这观感更像是“让我来考考你”的普男样本吧?
如果这年头,还把恃才傲物当个性,对擅长的专业炫才耀能,这不是锋芒毕露,这是装x,是愚蠢,是油腻。
男性视角下对女性形象要么温柔可人、要么无理取闹的片面、失真、过时的审判,并没有因为如今是2024年而有丝毫改进;
对戏份不少的女性角色几乎不作解释,能看出导演对此的真空和不屑,在主创中还有一位女性的前提下,这样的设置和刻画,不免让人迷惑…
其次是电影的主题。
张了一代表了不少内容创作者的心态和立场:对于创作,应该有绝对主导权,任何干预创作的势力,都应该被鄙视。
而女友的立场,则和他相反:
编剧是服务性行业,只有当对方认可你了,事儿成了,你的作品有被看见的可能,才可以继续谈艺术。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横亘在创作者和市场需要之间的永恒命题:
到底是坚持自我,认定剧本就是创作者私密审美和价值观的艺术,不作改动;
还是为资本和市场折腰,不断妥协,最后很可能呈现出一个,背离初衷,甚至惨不忍睹的结果?
这样的思考,本身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但遗憾的是,电影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甚至没有对它展开讨论。
它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篇幅,描述资方和编剧在创作上的分歧和争端,表现编剧对自己作品,被魔改和歪曲的压力和痛苦;
但最重要的,应该让观众知道的,这部作品的真实内容和水平,却几乎没有表达,导致观众无法对双方的争持作出判断。
关于对剧本的不同意见,片中甲方给了两个很傻x的意见:把男二改成一只狗、把男主名字改成烂大街的「李伟」;
但除此以外,对于剧本的真实情况,没有再多的展现,甚至在双方争执中,我产生了一个困惑:
坚持不让步,是不是肯定等同于好的艺术创作?
对这个问题,我所期待的,资本的角色和编剧的角色对此能有更深入的探讨,比如双方对剧本的各自考虑、各自衡量,并非只是资本和艺术的单调对抗,也并没有发生…
如果导演是在以这样的情节,表达对打工人和乙方的共情,那我觉得实在太过隔靴搔痒,甚至无病呻吟…
所谓的打工人被压榨和曲解的痛苦,我认为本片无论从情绪还是喜剧包袱设计,都不及papi酱制作的“打工人被pua系列”的万分之一,来得有趣又深刻。
还有反高潮和反套路的表达。
故事中,不断传达一个信息:生活没有那么多逻辑和铺垫,你所认为的不合常理、不符合逻辑的部分,很多时候才是真实。
女友突然就分手了、朋友突然就自杀了、行业大佬突然就去开滴滴了、恩爱的情侣好友突然就劈腿了…
借着主角和朋友的遭遇,电影的每个本该“出人意料”的情节,都完成了所谓的,反高潮的“不落俗套”。
电影内外的互文,一次次告诉你:故事没有转机、人物没有成长、生活还是那么操蛋、这不是一个成功人物的自传…
老实说,在看惯了编剧设置的套路化、公式化的故事后,我们对于反套路的设计,是喜闻乐见的。
然而,想要做好这类型的片子,就必须在看似“不合理”的结局前,堆砌好足够的细节和笑点,经得起观众回味;
而不是用狭隘的视角、偏激的观点,一味控诉世界不理解自己,嚷嚷着“生活没有合理性”;
实际上是困在自己的逻辑里,拒绝和它发生实在的连结和关系,丧失了认识生活多面性的可能性…
因此,本片更像是一部沉迷于自我表达的业内自嗨片,除了看到导演和编剧对多年怀才不遇的自怨自艾,还有对行业和世界的愤怒和鄙视,几乎没有更多的东西呈现…
最可怕的是,这些情绪无迹可寻。
看完本片后,同样作为内容创作者,乌鸦认为,对内容和创作有坚持和信念,是好事;
但如果在这之前,连作品的质量都无法保证,拒绝自省,拒绝接受和融入新的观点和建议…
那坚持自我,就只能是固步自封。
这话适用于戏内和戏外。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
点亮
不够好就是不够好,别再尬吹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