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其他公众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姐妹们有没有听过那个养孩子的段子: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感觉能把他培养成天才;后来感觉能上个普通大学就行;再后来感觉能健康成长就好;现在感觉不气死我就行!
虽然说有调侃的成分,但还真有挺多这样的事儿。
前几天我看三联的一篇报道,活脱脱的养娃段子现实版。
这孩子叫闻一,现在是单板滑雪运动员,这几年比赛取得了不少好名次。2019年时还入选中国奥运选材项目,赴瑞士受训。
曾闻一(左二)
猛地一听,是不是觉得这是个“别人家的小孩”?啥啥都优秀,父母做梦都能笑醒那种?
其实呢,父母之前是愁坏了。爹妈都是比较有本事的中产,从小鸡娃剑指清华北大常青藤,高压力把娃逼得快活不下去了。
爹妈这才意识到,不降低期待,儿子的命都没了,赶紧的改变教育方法,降低教育期待。也不管什么清北了,孩子能活着就行。
也正是改变教育思路这一步走对了,这娃反而开始内驱力大爆发,现在
他已经在加拿大UBC大学读四年级,还打算毕业前拿下滑雪教练证。
整个转变的过程挺有参考价值的,今天就跟大家一块儿唠唠哈。 

当一个家长对孩子的期待
降到“活着就行”
先说这对父母踩的一个坑哈,就是不看小孩自身性格特点就猛鸡。
娃一出生就一心把他当清北的苗子来培养,为了能加分,还要求他必须学钢琴和奥数。
父亲是自己奋斗起家的,信奉努力出成果,平日里经常鞭策儿子的话就是:“只要你努力了,就能拿到好成绩。如果学得不好,那只能证明你还不够努力。”
在父母的影响下,闻一也确实很要强。
比如说练习考级的钢琴曲,弹得已经很好了,但突然错了一个音符,要是别的孩子就可以原谅自己,或趁家长不在就接着往下弹了。
但闻一不这样,他会责怪自己怎么这么笨,然后哭着从头开始弹。
他受不了一点挫折,也不允许自己输。
在高强的压力之下,闻一四年级时突发心脏病住院。
那段时间,他遇到困难就跟自己较劲,经常动不动就哭,也不跟任何人交流。
几家大医院都去过,也没能查出病因,父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求助了心理医生。
不知道医生跟孩子聊了什么,出来后就抛给父母一个重磅炸弹:
“你们想要孩子活着的话,就别再逼他。”
这时父母才开始害怕,赶紧退掉了孩子的钢琴课和奥数班,期待也从“清华北大随便挑”一降到底,低到能“活着就行”。
父亲也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劝说自己要接受这个不完美的孩子。
其实,鸡娃还是不鸡娃,一定得看孩子耐不耐鸡。
有些孩子脑子聪明、韧性好、压力越大动力越大,但是你要是不管他就偷懒。这种孩子就比较耐鸡,父母多用心没问题;
有些孩子天生要强,喜欢当第一名、不愿意接受失败。对这种孩子,父母提供资源就好,没事儿还要多帮孩子减减压、宽宽心。
还有些孩子是敏感心思重,这类孩子就不能硬鸡,得多引导多鼓励。否则心理承受的压力一大,就很容易把他压垮。
闻一可能就是第二种孩子,父母太过于用力,反而适得其反。
其实无论孩子是天才还是平凡人,多数父母最大的心愿都是孩子人格健全、健康快乐。
只是不知什么时候起,就慢慢偏离了初心,对孩子有了更多的要求。
望子成龙本身是人之常情,但接受孩子平凡同样也只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放低期待
才能激发出孩子的潜能
在医生跟父母谈完之后,闻一总算逃过一劫,过上了平静的日子,可周末没了辅导班,也很无聊。
他的父母都是滑雪深度爱好者,周末就带儿子接触滑雪,想着万一他能感兴趣呢。
没想到误打误撞,确实帮孩子找到了天赋点,他滑雪方面进步很快。
2015年,万龙滑雪场举办了“第一届美国EPIC青少年滑雪比赛”,闻一跃跃欲试。
父亲的想法是,参加什么比赛,这才学了几天啊。
而妈妈认为,不就是个玩吗,想去就去呗。
父亲说,“行,但要参加比赛你就得有万全的准备,最好拿个名次回来。”
妈妈又持不同的意见,名次啥的不重要,追求的纯粹就是乐趣。
没想到的是,无压力状态下,闻一竟得了冠军,照片可以在万龙雪场挂一年。
不仅如此,还可以免费去美国参加训练。孩子一下就对自己有了信心。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父母抱着一个功利的高期待去鸡娃,很可能让孩子错失很多机会。
反倒是心态放松下来,孩子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闻一的身边就有个反面例子。
有个女孩滑的也挺好,但她妈妈太厉害,跟孩子说不许滑野雪,不许瞎玩,只能滑雪道。
母女各执一部对讲机。
妈妈在雪道下面时刻关注她的动作,有哪里没滑好,拿起对讲机就开骂,“你刚才干什么?”
女孩摔倒了也得不到妈妈的安慰,而是被吼“你干什么吃的。”
女孩本来挺喜欢滑雪,也擅长,到后来就产生了逆反心理,干脆不碰了。
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父母认为花了钱,就要求每一分钟都有价值,不断纠正孩子的每一个动作,英语的每一个发音,弹琴的每一个手型。
用吼用骂的方式,把压力直接传导给孩子。
但实际上这是扼杀孩子兴趣最快的方式,孩子只会学一样东西就恨一样东西,到最后兴趣全无。
孩子的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
闻一的父亲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庆幸当时没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而是转到适合他的方向,顺应了他的性格和天分。
而孩子发现了对滑雪的兴趣,自己就去努力,他们父母从此也没有心力交瘁过。
有时候,父母在“鸡”与“不鸡”之间摇摆不定,最大焦虑来自于别人在“鸡娃”,搞得我不鸡都不行。
但如果换个角度看,把孩子的人生看成一片旷野,心态会不会有所不同:
培养他的多元性,让他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就是值得父母骄傲的。
记得李玫瑾在一次讲座中曾说:
“孩子成绩不好,也不是没路可走。

认知能力强,就让他在学习上努力往前冲;
特殊能力突出,就引导他在擅长的领域弯道超车;
技艺能力不错,就一遍遍重复实践,在某个领域练到极致;
性格能力有优势,那就多做一些和人互动的工作。”
总之,能力不同,出路不同。
老天不会关上所有的窗,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要走的路。
如果眼前这条路走不通,那就换条路试试,因为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就像闻一的父母,帮孩子规划了他喜欢和适合的滑雪赛道后,不强加KPI,不拔高要求,孩子反而为了热爱全力以赴,成为了滑雪天才。
“快乐”和“成就”之间,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平衡取舍、因材施教,是每个父母都要修炼的必备技能。
毕竟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不一样,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怎样的人,关键靠家长自身的格局和眼界。
因为成功路上,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当你允许他用自己的姿态在旷野上绽放时,他一定会不负重托,随风生长出自信的枝丫。
 树妈说:

养娃这些年,我自己也有过不少焦虑的时候。但还是那句话,亲子关系和孩子的身心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亲子关系调整好了,所有的教育和引导才会有效。愿所有父母跟孩子讲这样一句话:“孩子,我希望你成功,但更希望你幸福。
···

  如 果 不 想 和 树 妈 从 此 失 联  
  请 一 定 按 照 下 方 提 示 操 作  
设置【 星标 】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 点击查看更多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