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是法国摄影师、“新浪潮祖母”、导演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逝世五周年纪念日。瓦尔达是20世纪历史的参与者,更是充满爱与创造力的女性力量代表。
电影《阿涅斯的海滩》
在活字文化出品、B站首档探讨电影与性别意识的课程《戴锦华大师电影课:性别与凝视》中,戴锦华老师不仅分享了瓦尔达晚年的重要作品《拾穗者》,更表达了她对于瓦尔达的欣赏与爱。戴老师说:“她(瓦尔达)是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女导演,也是在我看来最具生命的感召力和形象的感召力的一位伟大女性。”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戴锦华老师谈阿涅斯·瓦尔达及其纪录片《拾穗者》,选自女性电影研究课程《戴锦华大师电影课:性别与凝视》。
戴锦华老师谈阿涅斯·瓦尔达,截选自《戴锦华大师电影课:性别与凝视
今天想跟大家经由一部纪录片分享一个20世纪的历史文化史上的人物,一个20世纪电影史上的人物,也是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也是欧洲女性运动当中的重要的参与者,就是阿涅斯·瓦尔达。
阿涅斯·瓦尔达(1928-2019)
大概她是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女导演,也是在我看起来最具有生命的感召力和形象的感召力的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 
瓦尔达的精彩人生
大家可能知道,瓦尔达最著名的称呼叫“新浪潮之母”,或者叫做“新浪潮之祖母”,而法国电影新浪潮是世界电影史上,也是战后欧洲电影当中的第一场新浪潮New Wave。这一后来被人们不断使用的名词,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法国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我们今天讨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三剑客,戈达尔、特吕弗、夏布洛尔,而经常忽略掉了真正开启了这个运动的、早于三剑客们的创作开启之前的是瓦尔达的《短角情事》。
《短角情事》奇迹般地、天才地向我们展示了后来那样一场巨大的世界电影史转折的美学革命、艺术革命、文化革命的几乎全部要素。
但是,她并没有因为自己在非常年轻时候的天才的电影实践,或者说经由电影艺术天才地展露而顺理成章地,把自己定义为一个职业电影人。她也没有因为后来获得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入围各种各样国际电影节的提名,就把自己定位在或者钉死成一个电影艺术大师。她的一生从来不是固守的,而是在持续不断地创作和流动之中。
她有时是以摄影师的身份介入电影创作,有时是以电影编剧的身份介入电影创作,而与此同时,她是20世纪法国非常重要的图片摄影师,到她已经晚年的时候,她开始成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她的装置艺术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这已经足够使人震惊。因为我自己很少看到成名导演仍然会去大量地制作纪录短片,而瓦尔达从来不忌惮形态、身份、角色、类型、分工,她从来不给自己设界。她是这样自信的、坦荡的、充满创造力的,让自己的生活创作在一个流动之中。
大家只要看一看那个蔚为壮观的瓦尔达的作品目录,就会看到《你好,古巴》,看到《远离越南》,看到《星期日的北京,看到《黑豹党》
我们很容易在百度百科当中搜到50年代瓦尔达和众多的记者站在天安门城楼前的照片。你会知道50年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冷战国际格局当中的意味,你会看到她和戈达尔、伊文思在内的众多国际一流的顶尖级的电影人一起。制作《远离越南》的集锦片,你会以为它仅仅是一个集锦片吗,它是一个声明,它是一个宣言,它是一个抗议,它是对全球反战运动的一个强有力的介入。
所以在她的众多的身份,装置艺术家,图片摄影师,电影摄影师,电影编剧,电影演员,电影导演,一个电影时代的开启者……所有这些title后面要加上她是20世纪的行动者,她是20世纪历史的参与者和书写者。(我)很认同于一个英文的哀悼文章当中的写法,它说一个优雅和智慧的灵魂,无惧衰老。
《拾穗者》:

生产过剩、城市浪费和弃民
在她后期很多的纪录片当中,最终我选择了《拾穗者》。因为我觉得《拾穗者》最集中地体现了她的风格,她的魅力以及她对于电影,并且使用电影所进行的全部实验。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它从古典时期的绘画当中的田野、收获后的田野,捡麦穗的女人们、捡麦穗的人们,各种各样的收藏在博物馆当中的古典绘画当中的场景。然后插入到——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笑得好开心——突然瓦尔达扛着一捆麦穗,做古典绘画造型。
更有趣的是下一瞬间她把麦秸捆扔到一起,露出了她的DV,她的小摄像机。她的这样一个把自己和田间劳作的女性,捡麦穗的女性联系到一起,而当小的DV机直接地取代了麦穗的时候。她已经在告诉我们她的纪录片,她的游荡公路美学,她所尝试的DV技术的探讨。同时是一种捡麦穗,是一种捡拾,是一种收集,是一种让价值重新显现的过程。
最早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出我所料,我大概知道从捡麦穗会发展成现代农业对于粮食的巨大的浪费,会看到整个现代,对现代农业的批判,和现代农业与现代商业所共同制造的浪费,是以在穷人食不果腹的前提之下进行的。
她会向我们展示各种各样为了生存去捡拾的人们,向我们展示比当年捡麦穗的穷苦的农民更加苦涩、卑微、艰辛的这样的一种现代社会的放逐者和边缘人,和弃民的生活的艰难。我可以想象由这个主题发展出环保的主题,然后由这样的主题发展出她所遭遇到的城市怪人——流浪汉Salomon从街上捡过好几台几乎全新的冰箱和烤箱,修好后或者卖掉,或者送给邻居用。
流浪汉Salomon
然而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我在太多的电影和纪录片当中看到,现代城市垃圾是怎样的一个“宝库”,包括我本人,我们会去那些确保是当日烤成的面包房买面包,当我们去欣赏那个新鲜面包的麦香的时候,完全没有去想,昨天烤的面包,如果没卖完到哪儿去了。其实它成箱地被丢弃了,城市垃圾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怪诞的现代生活的悖论,关于富足与贫困,关于丰饶与浪费。
不出我所料的是,从拾麦穗到对现代农业,到现代的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自身的贫富分化,到穷人的艰辛的,被限制的。我们宁肯让土豆、让麦穗、让果实,在果园、在田野上烂掉,也不给那些在饥饿当中渴求着食物的人们。然后到这些城市怪人为了生存的挣扎,和他们的理念,他们对于环境,他们对于生产方式,对于生活方式的思考。瓦尔达从这样的一个多重意义的捡麦穗的人的主题,在不同的层次上深入到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现代世界的很多共同的主题。这样的议题不是愤怒的控诉,不是质询,不是末日派式的幽暗寓言。相反她把它再次引向艺术,引向创造,引向美的可能性。她再次把自己放置在拾垃圾的人拾破烂的人,使用垃圾去进行再创造的人中间。
在她后期很多的纪录片当中,最终我选择了《拾穗者》。因为我觉得《拾穗者》最集中地体现了她的风格,她的个性魅力,以及她使用电影所进行的全部实验。最后她在北京的大师电影课当中告诉我们说,她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东西可以用三个字来表现,这三个字是灵感、创造、分享。选择这部电影正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截取我们的灵感,去创造,并且与他人分享的过程。
对于我来说,我还想强调重要的是分享,而不是独白。如果你仅仅是为了独白而独白,那么你不能期待他人去倾听。瓦尔达向我们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女性生命的力量,这种女性生命的燃烧,这种由女性生命经验当中所焕发出的爱,这种爱成为一种巨大的创造美的力量,它让我们去面对生命,它让我们去面对死亡,它让我们去以一个更具有创造力、更美丽、更乐观的方式,去面对我们的性别。骄傲地去做一个女人,去做一个女性的艺术家,去创造女性的文化,去创造女性的生命资源,和女性独有的贡献给社会的可能性。
相关推荐
戴锦华大师电影课
性别与凝视
女性电影是一个看似非常明确,其实很难定义的概念。因为人们会问,什么是女性电影?是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吗?是关于女性主题的电影吗?是必须具有女性自觉的性别意识的电影吗?是必须以女性主义为准绳、为指导的电影吗?同时还会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女性电影是一个特殊概念?为什么性别与电影是一个值得被讨论和经常被提出的议题?
我认为女性主义对于女性电影的创生是充分必要的,但是女性主义不应该成为女性电影的全部或者唯一的依据,尽管女性是人类的一半,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女性自身是千差万别的,女性自身携带着今日世界的种种问题。我们提供不一样的观察,我们提供对于世界上所有问题的回答,不仅是性别问题的回答,女性的介入意味着新的可能性探索,女性的介入意味着女性的生命经验对于电影艺术的贡献。
出品:活字文化 播放平台:bilibili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课程
所以,我认为女性电影也应该是由女性参与制作的,应该是由越来越多的、分布在各个不同行当当中的女性电影人智慧的、想象力的创造。它是另一种想象力开启的、更广阔的社会的可能性。因此我选择了9部男导演的作品,11部女性导演的作品。在这样一个有限的20部影片的数额当中,我希望跟大家展示我心目当中性别与电影相关不同的可能性,不同的议题。
戴锦华大师电影课
中国电影50部
回望中国百年影
重新认知我们的历史与现实
出品:活字文化 播放平台:bilibili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课程
戴锦华大师电影课
52倍人生(音频)
细读52部大师电影
穿梭52度风雨人生
出品:活字文化 播放平台:豆瓣时间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课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