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大学旧址
跨越百年岁月,坐落在富尔维耶尔山丘上的里昂中法大学(1921-1946)旧址静静矗立,石堡城门上用汉字和法文镌刻的“中法大学”见证着历史沧桑。
10年前,2014年3月,当地时间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参观了里昂中法大学旧址。习近平主席表示,里昂中法大学见证了两国一段特殊交往史,也记载了近代以来中国两段重要对外交往史。
中法大学旧址
“欧陆风情”遇到“中国特产”
缔造国际化的中法大学
在北京东皇城根北街,距离北大红楼不远有一座灰色建筑,写着“原中法大学”。
这所大学也被称为北京中法大学(1920-1950),这座西式结构、中式瓦顶的中西合璧建筑,白墙灰瓦,朱门飞檐,历经沧桑岁月,教学楼、礼堂、图书馆书库等建筑及设施保留完整、风貌依旧。
走进这所承载着历史深度与文化交融的学府,站在先辈们曾经学习和思考的地方,不由得感受到了一种时空交错的震撼。时光讲述着往昔的故事,教学楼里仿佛传来朗朗读书声……
中法大学的历史要从去法国勤工俭学说起。
百年前的法国,因其先进的工业文明和大革命传统,对中国影响颇大。热心教育事业的蔡元培、吴玉章等人积极倡导和组织青年知识分子留法学习。其中,大家熟知的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家,也是欧美同学会的创立者和早期会员,1918年曾任欧美同学会主任干事。
最早叩开留学法兰西之门的是晚清朝臣李鸿藻的幼子李石曾。李石曾同为欧美同学会会员,作为中国留法学生第一人,他在促成20世纪20年代中国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2年,李石曾与蔡元培、张静江等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留法俭学会,1917年在北京创办法文预科学校。蔡元培、李石曾相继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职,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他们尝试把法国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引入中国,酝酿筹备中法大学,力求在中国实行一种新教育。
1920年,北京中法大学在西山碧云寺留法预备学校的基础上成立,扩充为文、理两科,蔡元培任首任校长。
次年,在蔡元培、李石曾等中国教育家的推动下,法国利用“庚子赔款”在法国里昂成立中法大学海外部,称为里昂中法大学,是中国大学在海外建设的第一个海外机构,也直接促进了中法交流,与北京中法大学遥相呼应。这里也成了中国留学生和勤工俭学学生的聚集之地。
在法兰西的土地上,在里昂中法大学的校园中,中国青年一边勤工俭学,一边用心钻研,让思想火花碰撞,让中西文化交融,成长为具备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宝贵人才。
当“欧陆风情”遇到“中国特产”,书写了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缔造了国际化的中法大学。
在随后几年,北京中法大学陆续建起居礼学院(理科学院)、服尔德学院(文科学院)、孔德学院(社会科学院)、陆谟克学院(生物研究所),这种学院命名方式是欧洲大学的传统。
学生在国内修满课程后,可直接送去法国深造。这一来一去,可以说真正促进了中法交流,不少法语的文学、科学著作被翻译成了中文。翻译家李治华就是在里昂中法大学译成了《红楼梦》法语版。
融通中西教育
首开“产学研”之河
《北京中法大学组织大纲》第一条就明确“本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沟通中西文化并注重实习治理应用为宗旨”。
从历史上看,北京中法大学在中国教育界以其颇为标新立异的理念和形式占据一种特殊的位置。
受蔡元培、李石曾等创办人思想的影响,北京中法大学在成立之初就秉持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既借鉴法国教育制度,又结合中国教育传统,使中西方文化思想交融,在民国时期首开“产学研”之河,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实验室,还有配合教学的仪器设备、实验基地和实习工厂。让学生既有科学、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的技能,正是当时中国急需的人才。
北京中法大学
学生在做实验
北京中法大学
物理第二实验室
从1921年到1951年的30年间,到里昂中法大学注册的中国学生人数为473名,学习专业以理工科为主,主要分布在基础科学、工业技术、纺织、商业贸易、市政工程、建筑、航空等学科领域。大部分学生获得了高等教育文凭,其中131人获得博士学位,60人获得工程师文凭。多数学成之后回国工作,不少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界、教育界和文化艺术界的中坚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统计学家王思华在1930年留法回国后加入欧美同学会,任北京大学和中法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932年,王思华住在欧美同学会会所的宿舍中与侯外庐一起从事《资本论》第一卷的翻译工作。他在欧美同学会结识了同是会员的海归医生李润诗,两人经常在欧美同学会相聚,1933年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行婚礼。
王思华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重视实践和应用,写出了《大众资本论》、《怎样研究资本论》、《关于法币问题》、《政治经济学教程》和《资本论解说》等重要著作及文章。1963年,王思华领导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统计法规《统计工作试行条例》,对统计工作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中法大学的故事见证了中法两国从古至今的深厚情谊。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传承了昔日中法文化交流历史记忆的留学人员,正在为中法大学开拓的教育、文化、社会等事业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来源 :《留学生》杂志
今日文章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