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SaaS企业将视线放向海外,欧美SaaS市场本地客户付费意愿高,但竞争激烈,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增长潜力大,现阶段的客单价又不算理想。对于不同市场,SaaS企业应该如何选择?又该如何绕开巨大的市场差异带来的“弯路”?
有人用他的实战经验给了我们答案。石一是一位连续成功创业者,他创立的第一家公司 Avazu 是国内最早的出海数字营销服务商之一,成立6年就以20亿估值被上市公司并购;第二家公司oBike在新加坡和其他几个海外市场从事共享单车业务,后被收购;第三家公司DotC主要做海外市场应用矩阵,估值也达到独角兽级别;第四家公司FlashIntel 成立于2022年底,是一家AGI驱动的全球GTM情报公司,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已经在全球6个国家坐拥7个办公地点,有3000多个全球合作伙伴。
本次OMEGA公开课,我们邀请到了FlashIntel的创始人兼CEO石一,请他和大家分享他在欧美市场上的实战经验和Go To Market上的建议。
“SaaS是一件长期有复利的事”
今天是我第一次来OMEGA上课,因为我是从2022年6月份之后就从上海搬到了美国。我今天主要是给大家分享一下美国的Go To Market的经验,围绕ToB会多一些。
我先介绍一下现在这个公司,这是我创业的第四个公司,去年成立,公司名字叫FlashIntel,主要是在美国。团队的话,北美大概占35%左右,国内主要是研发同事,包括东南亚这边也有一些新同事。
成立公司之前,我从6月份到10月份在美国做了很多调研。调研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开材料,如SaaS上市公司财报等;二是人,我在三四个月的时间里聊了约四五百人,从底层的一线销售到业务负责人、CEO创始人、VP等等,都是SaaS行业领域的。
当时选择这个赛道主要的原因有三个,首先我还是想做一个长期有复利效应的事情,因为SaaS的留存率是很高的;第二个就是稳定;第三个是它的销售效率非常高。大家怎么去判断销售效率?我是把已上市的SaaS公司财报拉出来,然后用它每年新增的年度的ARR除以它的Sales Marketing Cost的杠杆比例,然后发现我们现在所做的GTM数据情报领域公司的销售效率非常高,不管是服务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它的标准化也比较容易做,因为本质是提供给客户有用的数据。
“为什么选择美国”
我之前也没有在美国创业过,在美国也没有network,那怎么样才能提升成功概率呢?当时一个朋友跟我说,SaaS本质上是intangible(难以确定)的东西,客户是很难看到价值的,卖SaaS其实是在卖认知,并且你的认知是比别人更领先的。
所以我当时就整理了一套之前管理公司的方法论出来,主要涉及到管大规模的销售团队,组织如何搭建文化、绩效、激励、跟踪迭代,包括团队应该注意哪些东西等一整套的系统,我们现在做的产品也是围绕这个方法论去做的。
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了在美国去做这件事。
首先是市场规模。大家可以从图中看到全球不同地区SaaS公司的收入总额,它的颜色越深的话,所在行业领域的公司收入总额就越高。如果从收入规模和市场规模来看的话,第一选择肯定是北美,美国总共加起来有3000亿美金以上的收入,第二选择可能是欧洲、澳洲,第三应该是东南亚、日本等地。中国现在是50亿美金,虽然市场很大,但是也比较卷。所以我分析下来认为还是要想办法在美国做。
第二个在于美国客户的付费习惯比较好。我一开始去美国的时候,比较震撼到我的有一条,他们所有的合约里面都加了一个“自动续约”的条款。自动续约的条款是说如果你不选择合作了,那一定要在90天以上去通知合作伙伴,如果是在90天以内通知,还是会自动续费的,很多美国公司都是这个做法。
第三个点是我发现其他国家没有SMB这个市场。我分析了整个企业级市场,包括不同国家的生态,发现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和相对中产的100-500人企业,在很多国家都是倒闭率最高的,可能每一年都要换一批。但是在美国,每一家企业都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法则,自己的差异化,自己专注的领域,所以他们有很多小企业,或相对中产的企业,都有一定的付费能力。
最后一点是因为美国市场有充分竞争的,并且也比较领先,如果在美国把产品做出来了,我认为是可以复制到全球很多地方的。
“在美国做ToB是个系统工程”
我之前在国内创过业,刚去美国的时候,我还是想要套用在国内创业的思路。我第一个公司也是ToB,差不多七八个销售,一年能赚几个亿美金的收入,而且利润率还很高,很多时候都是靠大客户关系驱动,如果有不认识的客户就微信拉个群,或者让朋友介绍一下,如果说哪些竞品跟我的客户有重叠,那我就从这些竞品拉销售过来,我的收入就做起来了,只要我产品足够有竞争力就可以。
但是同样的逻辑我认为在美国行不通,我们前期也走了很多弯路。在美国的话,我认为ToB是一个系统工程,你光靠这些东西,没有中国那么有效。因为一个销售他背靠的首先是品牌,其次是话术、技巧,但这些是一个系统化的东西,所以更多是要把整个体系做起来。
我这边有一张图,是一个美国的咨询机构做的,这张图就是告诉大家,你做一个新的公司、新的产品,在一个新的市场,应该分成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专注于干不同的事儿。大家可能之前接触PMF(Product Market Fit,产品-市场匹配)比较多,但这个图在PMF前面加了一个Idea Market Fit和Go To Market Fit,最后是Scale。
一开始是先有一个点子,去做市场调研,对齐之后来到PMF环节,去线上做免费版本验证市场。在验证市场的时候,核心的点就是你怎么证明产品的价值,能否量化价值,让客户认可和买单。然后再到Go To Market Fit,怎么去组建销售团队,组建市场团队,去验证你的单位经济模型,最后是Scale。比如说我有10个人的销售,干出来了以后,销售扩大到50个人,这个模型稳定吗?100人呢,500人呢,是否能保持盈利模型?这个就是单位经济效应。
ToB领域不同,公司的增长模式也不一样,有些公司侧重点在于Inbound,有些公司侧重点在于Outbound。Inbound是说你的产品通过营销、广告投放或者PLG(Product-Led Growth,产品驱动增长)吸引免费的流量进来,先使用产品,再去做付费客户的智能转化。一般来说Inbound的产品用户都可以自己来使用,使用门槛会很低,价格也低,所以客单价会比较低。第二个模式就是Outbound,去打电话、去发邮件、主动对外销售。SaaS领域过去几年都在说PLG,包括VC也投了很多PLG,我觉得开源也属于PLG的一个变种,我一开始也很相信这个套路,后来我到美国去,和一年负责10亿美金以上的SaaS公司业务线负责人或创始人、CEO聊了之后,相对一致的共识是Inbound的天花板差不多就在一个亿美金,再往上的话其实是很难的。所以大部分的美国的企业,他们如果是要把收入的体量做起来,一年要干一个亿美金以上的话,都是要靠Outbound。
“销售团队管理需要精细化”
我在国内管销售团队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做全链条,从找客户到关单甚至到后面客户服务,都有销售的一部分。但是到美国之后,我发现他们的销售团队功能特别多,而且每个岗位都能找到一个可量化的指标去考核。销售的收入计算和国内也有区别。国内基本上是底薪加绩效再加提成。底薪是固定的,绩效提成是浮动的,可能跟他每天拜访多少客户,卖了多少单相关。美国销售的收入计算方式中也有浮动的这一部分,但浮动比例永远是能找到一个可量化的指标去考核。而且所有东西都属于整个系统化过程中的,所以我是觉得美国的公司做得非常细,管理的专业度很强。我们内部总结的一个经验是,销售的收入浮动比例大概在20%左右,根据每个公司不同的人力成本结构来变化。
一般来说1万到2万美金的单子,国内的话大家都是一个销售负责,找人、关单都负责,美国就拆开了,找人的是一波销售,关单的是另外一帮销售,关单的销售要比找人的销售更有经验。这么干的好处是,当你把销售团队带出来了,单位经济模型还可以的话,这个销售团队要从50人扩大到500人、5000人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因为把销售的整个链条的复杂度降下来了,标准化就可以做得很高了。在国内的话,可能一个销售既负责新客户也负责老客户,新老客户之间的考核是一个指标,但是因为美国的客户都是自动续约的,所以新客户的获取难度要比老客户的高,一般来说他们会把新客户和老客户的销售也区分开来,分两个判断,然后老客户的销售扛的指标要比新客户高,一般来说要高2-3倍。
培养企业级市场思路
我们大家需要想清楚两个问题。是切现有竞品的市场份额,还是说开拓一个新的赛道。我们在国内的传统认知,就是看到哪个赛道、哪个领域、哪个公司做得比较好,一年能赚很多钱,利润率也很高,我们就确定是把他们的市场份额切过来就行了。但是我觉得企业级市场不是这样的。我们看到很多做得好的以色列公司,做美国市场会定义一个新的赛道,可能原来的产品跟现在的一个竞品在解决问题方面也差不多,产品可能差不多,但是多一些功能或者有差异化,就能切一个新的赛道出来,然后找到一些新的优势,再去定位一些新的人群。所以我觉得这个也很重要,就是一定要想清楚定位。
二是你的产品到底是卖功能还是卖价值。之前在中国我就觉得应该把东西做得更好,让客户可以更省钱,用起来更爽、更快,一般都是这个逻辑。然后你如果一直用这个逻辑,最后就变成工人的模式,但是我认为做企业级的市场,应该去卖价值。为什么很多公司它提供的产品差不多,解决的问题也差不多,但是客单价就能差10倍以上,本质上是销售在中间发挥它的价值,销售把价值主张解释得很清楚,客户很清晰地知道,这个东西能够帮我提升多少价值,所以客户是愿意买单的。大家可以换个思路来想,其实很多的咨询公司也是在帮客户解决问题,但为什么他能按照一个小时1000美金甚至2000美金来卖?或者大家可以想,在国内做律师服务也是这样的,本质上都是来卖价值,但为什么我们一做软件、一做ToB、一做互联网就变成卖功能?所以我觉得这个思路一定要转变一下,还是要拿怎么样去卖价值的思路导向去管理销售团队。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