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被一则消息刷屏了:《飞书发布全员信:适当精简规模》。
具体内容不敷述了,核心就是:大裁员!
比例是多少呢?网传是20%,约1000人,产研是重灾区。
我了解到的信息则是产研和客户成功等部门都是重灾区,这些部门的裁员比例最高达到了50%!
关注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向不看好飞书,而且很早我就断言“除非飞书在海外市场有所突破,否则大裁员是跑不掉的”。
这次大裁员,应该从侧面说明了,飞书在其他市场的开拓也不顺利。
其实,甚至很多飞书的员工也是不看好飞书的。
只不过,有些话是员工不能说,也不敢说的。
但是,当飞书项目启动的那一刻,齿轮就开始转动,而剧本已经写好了。
对于飞书来说,这次的大裁员不过是前奏,不解决背后的原罪,恐怕就不只是“裁员20%”那么简单了。
01 
第一宗罪:傲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诞生的那一天起,飞书的骨子里就刻着傲慢。
在一次采访中,谢欣曾经说过飞书商业化的考量:
字节跳动用过很多协作产品,后来觉得都不符合需求,于是就研发了飞书。
同时,考虑到极致体验的产品需要大量的投入,因此,一开始就想好了要商业化。
你看,飞书的底层逻辑是:一款适合字节跳动使用的工具,为了分摊成本,所以要进行商业化。
但是问题来了,为啥“适合字节使用的工具”就一定适合其他中国企业呢?
从飞书的slogan里面可以看到里面的逻辑:先进组织,先用飞书。
也就是说,飞书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如果你想成为字节跳动那样的公司,就应该用我们飞书。
这就是飞书商业化的底气!
而这种傲慢的底气,其实正是飞书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根源。
就像一个大企业高管说的一样:用得着你来评价我先进不先进吗?
傲慢蒙蔽了飞书的双眼,让它不顾一切的扩大团队和扩充产品线,最终为大裁员埋下伏笔。
02 
第二宗罪:刚愎
实话说,飞书其实是一款值得尊敬的产品。
可以说,它凭一己之力拉高了中国SaaS的用户体验标准,
但是,飞书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已经到了偏执的程度。
曾经有一个朋友给我说:飞书高层经常会为了一个设计细节,在会议中拉扯半个小时。
作为产品经理,完美主义当然值得肯定,但是对于B端产品来说,用户体验虽然很重要,但是远远弥补不了在定位、资源等方面的缺失。
以企业微信为例,它的用户体验和飞书相比,肯定有很大差距,但是企业微信凭借着“连接微信”这个杀手锏,成为办公协同巨头里面最先盈利的产品!
而飞书高层不在定位、差异化能力和资源等方面下功夫,堆了几千人来打磨用户体验,自以为可以“大力出奇迹”,走到裁员这一步也是不冤了。
不过,飞书人才济济,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懂B端产品吗?难道就没有人给高层提出过这些问题吗?
肯定不是。
只不过,面对刚愎自用的高层,下面的人懂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03 
第三宗罪:官僚
我曾分析过为什么飞书刚挖过来的CEO,呆了两个月就离职了。
核心原因就在于:飞书的基因根本就不是创业公司,而是一个从上到下“战略规划”的产物。
飞书的故事在很多大企业都能找到原型:
当团队规模膨胀,Leader想方设法给团队“规划”项目。
而这样规划出来的项目,应付内部KPI还好,如果对外商业化,则很难打得过率先“洞察市场”的创业者们。
在飞书,我也有不少粉丝。
一个粉丝告诉我:飞书的leader每天都在绞尽脑汁的想故事,想高层爱听的故事。
项目有没有前景不重要,是不是重复造轮子也不重要,保住自己的位置,保住自己的团队,才是第一位的。
飞书的问题由来已久,但是据传这次大裁员也是在集团的要求下才得以实行。
说白了,对于官僚来说,组织膨胀才是第一位的。
至于项目价值?管他呢,领导开心就好。
04 
飞书的裁员到位了吗?
据说,飞书目前5000人,裁员20%,剩下4000。那么,裁员后的团队就精简了吗?
我觉得未必。
参考钉钉,团队一共才1500人。
再考虑到飞书承担了部分内部系统的研发职责,2000人也应该够了。
也就是说,飞书的裁员空间,还大着呢。
(题图来源于网络,若侵删。)
源 | ToB老人家(ID:ToBlaorenjia)
作者 | 王戴明;编辑 | Spring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