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耶鲁中美峰会
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教授:
乘技术赋能之船,扬中美合作之帆
撰稿 | 张玲瑜
采访 | 钟雪丽
审核 | 王沛懿
2024年耶鲁中美峰会将于4月6日在耶鲁大学Science Building和耶鲁北京中心举行,文末查看活动注册方式。
在此之前,我们特地策划了系列峰会专访。本次,我们荣幸地采访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教授。内容也同步发布在小红书号:耶鲁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
“生活不止眼前的枸杞,还有生命科学与你为伴”。
当健康与长寿成为社会共识,我们看到,年轻的力量正悄然注入养生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显露出一股不可抗拒的年轻化浪潮。这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它更预示着生命科学领域即将迎来空前的发展契机。
今天,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教授做客本期采访。在这场一小时的交流里,我们共同探索了科技如何赋予人类以力量,特别是生命科学技术如何塑造出“健康未来”。我们也深入讨论了中美两国在医疗领域合作的重要性,探求两国合力可以如何为全人类的福祉贡献力量。
这场对话只是开始,真正的旅程就在前方。如何在全球合作大潮中捕捉生命科学的脉动,造福人类共同的未来?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走进本期采访。
科学技术赋能人类
在2019年这个转折点上,新冠疫情的爆发让生命科学领域成为了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它贯穿学界研讨、产业开发和民众生活的日常谈资。王宏伟教授反思了这一时期并指出,公众对生命科学关注的提升不仅展示了我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也暴露了人们对生命过程的理解还远远不足。这敦促着科学家对传染病原理加强认知,鞭策着科研界对感染机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在这场“全球抗疫保卫战”中,科学家们迅速响应、深入研究,促进了包括病毒复制、转录、扩增及其在细胞内感染机理等多个方面的重大进展,产出了诸多科学发现。谈及mRNA疫苗的诞生,王教授将其视为学术界与工业界合作的典范,一个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各界齐心协力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公共卫生解决方案的成功案例。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AI)也在为科学赋能。一项算法的问世如引力波般,迅速让学术圈为之沸腾,把我们推至数字生物学新时代。这就是AlphaFold。王教授解释道,它基于大量结构生物学数据实现了蛋白单一形态的高精度预测,实现了一场「AI+生物」的强强联合,让人类在“我是谁”的追寻上越发明朗,为蛋白质研究带来重大机遇。
有了AI加持,生命科学领域的成果会如 ChatGPT一样层出不穷吗?在王教授看来,医学领域新兴技术的发展确实有可能像人工智能技术那样迅速普及,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未来医疗创新和疾病治疗的重要驱动力。他指出,学界目前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技术进展源自生命科学、基础医学和药学领域认识的拓展;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新工程技术如微流控、自动化机器人及远程通信技术等集合了已往的智慧,利用了科技的赋能,实现了高效准确的技术融合。这些技术的问世都会提高医学研究的效率、质量和精确性。
智慧创新开启时代

揭示了生命科学的奥秘和学术前沿动态后,我们将视线转向了2024年的全国两会。在那里,“智慧、多元、创新、国际化”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高频热词,反映了国家对这一领域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广阔愿景。时代窗口已经打开,王教授为我们解读了这些关键词背后的深远意义,以及它们如何融入到生命科学的科研实践中。
首先,“智慧”在涉及多个层面的考量。技术层面的智慧,是在信息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通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借助数字技术和计算力,深入挖掘并解析复杂信息,从而加速生命科学研究的步伐。而在更深的层次,智慧(Wisdom)代表了一种认知与哲学层面的理解,它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动力,也是我们进行工作和研究时不可或缺的伦理道德。此外,智慧还意味着长远的思考(Vision),引导我们在可持续发展与当前客观实践间找到平衡,处理好多层次关系,有效推进问题解决。
谈及“多元”,王教授强调了包容不同视角、层次和群体的重要性。医疗领域的多元化则囊括了医院、社区及个体等不同的主体,医学研究的多元化也意味着由科学家、医生、工业界和政府等多方力量参与。
在对“创新”的理解上,王教授视其为推进生命科学发展的关键力量。不仅科学研究和探索机制的创新促进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而且经济学领域的创新,尤其是新兴业态和医疗技术的引进也推动着医疗服务模式的变革,并为社会健康福祉开辟新的途径。
至于“国际化”,王教授倡导积极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促进更广泛的开放性和创新思维的融合。他强调国际合作与交流不仅是医疗和健康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激发更多创新成果诞生的关键路径。
在这个时代窗口下,王教授引导我们探索了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科技——冷冻电镜技术。这种技术让我们能够在不破坏生物分子原有状态的前提下,直接观察和分析细胞内的结构,深入洞察其在细胞内的天然状态和功能。如同工程师能够在不拆解汽车的情况下理解其工作机制,冷冻电镜技术允许科学家在较为自然的状态下探索细胞内部的秘密。这一进步意味着,科学家们可以用少量的样本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将研究从一维线性信息扩展到包含空间和时间变化的三维结构分析。
这种技术不仅增强了我们对分子空间结构的理解,还揭示了它们在整个系统中的功能和相互作用,对于开发新的医疗方案和药物至关重要。可见,生命科学与其他领域的新兴技术一道,正如破晓之光般为时代赋能。
中美合作造福世界
全国两会期间的热词反映了汇聚智慧、相互理解和激发交流的碰撞,将会催生更广泛的合作契机。随后,王教授也向我们介绍了中美医疗健康领域合作的必要性
谈及中国医疗保健领域的挑战和机遇,他指出两者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并存。一方面,不均衡的发展和广泛的人口分布带来医疗条件的差异,人口老龄化也带来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在这庞大的人群基数中,他也指出了机遇和潜力。这一基数在医疗体系建设中的有效利用可以促进新技术应用,解决多样化问题,进而建立全面的医疗保健方案,可以助力全球医疗保健。这一基数也可为医疗创新和研究提供大量样本,为统计分析提供坚实的样本基础。这不仅能造福中国,也可为全球医疗健康体系的完善贡献“中国智慧”。
谈及美国,王教授以其在耶鲁的工作生活经历为背景,分享了对美国医疗健康领域挑战与优势的看法。他指出,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医疗健康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医疗设施和水平发达,科技创新能力强大。然而,他也注意到美国医疗体系效率相对较低的问题,与中国迅速的就诊处理相比,美国的医疗服务往往需要预约并等待很长的时间。这背后反映了美国医生数量的相对不足和培养成本的高昂。
中美两国各有所长,也均有可提升空间。合作成为弥合差距,促进共同发展的契机。王教授坚信合作在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中美医疗合作对促进该领域发展至关重要。他强调,医疗健康领域关系到全人类福祉,人类基因组的差异微小,因此医疗研究成果和实践对全球人口都有益。中国可借鉴美国的创新和科研经验,而美国亦可从中国的医疗实践中获得新的启发。这种合作超越了国界,关乎全人类的健康。
深情寄语共创未来

在访谈的尾声,王教授回望在耶鲁大学的时光,感慨万千,对青年学子们寄以“活到老,学到老”的寄语。耶鲁学术氛围的和谐与美好孕育了各学科间的跨界对话和多元视角,激发了学生们对知识的热爱和跨领域学习的热情。
他期望这些年轻的学子不仅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而且能探索学科前沿,掌握创新的知识与技能。王教授倡导保持一颗开放而包容的心,拥抱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洞察科学与人文的辽阔境界。在这无尽的学术征途上,他鼓励学生不断追寻新知,勇于探索未知,让对知识的热爱成为他们步入社会、迎接未来的坚实基础。
论及中美在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合作,王教授坚信,这不仅仅是跨越国界的学术交流,更是促进两国行稳致远的一大途径。中美两国的合作共赢将促进知识、技术和人才的互惠互利,为两国乃至全球的医疗健康领域带来创新与突破,共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他建议,两国的学者、科学家和专业人士共同努力,推进相关领域的合作,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
随着访谈的落幕,我们沉思于这次深刻的对话之旅。从2019年疫情的阴霾中走来,我们见证了科技如何“拨云见日”,扬起“中美合作之帆”。王宏伟教授以他的经历和见解,勾勒出生命科学的发展脉络,更凸显了中美合作在推进全球医疗健康事业中的至关重要性。期待在2024耶鲁中美峰会上,我们能够探索更多促进两国乃至全球共赢的发展机遇,共同绘制人类健康和科技进步的美好未来。
活动注册
纽黑文会场注册通道已经正式开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购买门票。北京分会场门票已售罄,考虑物料准备时间,纽黑文主会场早鸟票将在本周关闭。
普通早鸟:$65 $100
耶鲁学生早鸟:$25 $40
学生/耶鲁校友早鸟:$40 $70
*学生票需携带校园ID签到入场。购买错误票档将无法入场且不退票,请谨慎购票
欢迎个人捐款,资质审核通过(简历)将有机会和嘉宾共进午/晚餐,请单独联系黄天舒微信18653152292或ACSSY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
主办方Co-hosts
协办方Co-organizers
官方合作媒体
Next Billions
峰会赞助Sponsors
排版:冯心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