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LensforKids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大象巴巴》的作者劳伦特·德·布伦霍夫(Laurent de Brunhoff)3月22日在美国去世,享年98岁。
1931年,劳伦特的父亲让·德·布伦霍夫 (Jean de Brunhoff) 根据妻子为孩子讲的睡前故事创作出一个形象,它身穿绿色西装,戴一顶圆顶硬礼帽,眼睛是两个可爱的小黑点,它是大象巴巴。
仅在出版了6本《大象巴巴》的故事后,让不幸因病去世,随后,劳伦特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继续创作了超过50本《大象巴巴》主题童书,并将大象巴巴的故事传播到全世界。
当巴巴在床上啃着羊角面包,开着雪铁龙,驾着柠檬色热气球飞过蓝色的天空时,他已经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法国形象。法国戴高乐将军认为,“巴巴”给了他“一个关于法国的概念”。
巴巴王国的大象们都有自己的工作,有鞋匠、市政官员、裁缝、雕塑家、画家、音乐家、农民、环卫工人和小丑。节选自《巴巴国王》。
93年中,大象巴巴系列故事书与同名动画片,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全球150多个国家热播,书售出3000多万册。
在谈到为什么大象巴巴系列一直受人喜爱时,让·德·布伦霍夫(Jean de Brunhoff)的儿子——21岁时子承父业创作大象巴巴的劳伦特·德·布伦霍夫(Laurent de Brunhoff)说:“从这本书开始的时候,世界就在变化,但孩子和他们的喜欢的东西以及无限的想象力从没改变过。
2013年,劳伦特·德·布伦霍夫和一个扮成巴巴的演员参加了巴巴来到纽约的签名售书活动。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创作了超过50本关于大象巴巴的书。
虽然受到全世界孩子的喜爱,劳伦特依然说:“我创作大象巴巴不是和脑海中的某个孩子一起创作,我不是为孩子而画,我是为自己而画的。
我们用5个关键词来介绍大象巴巴和它的父子作者。
01
大象巴巴的诞生

“在大森林里,一只小象出生了,它的妈妈非常爱它,常常摇着它入睡,用鼻子轻轻地为它唱歌……”
劳伦特·德·布伦霍夫依然记得5岁时,母亲塞尔西给自己和4岁的弟弟马修讲起这个故事时候的温柔语调。
劳伦特(Laurent)与母亲塞尔西(Cécile)
1930年,塞尔西(Cecile)和让·德·布伦霍夫(Jean de Brunhoff)与他们的儿子劳伦特(Laurent)和马修(Mathieu)在巴黎郊外共度了一段时光。
晚上睡前,妈妈一般都会给兄弟俩读格林兄弟、安徒生、彼得兔或者小熊维尼的故事。但那一天晚上,弟弟胃痛,为了转移两人的注意力,妈妈没有读故事,而是编了一个新故事:
一只小象正在森林里快乐地玩耍,一个猎人用猎枪射杀了它的妈妈;
受惊的小象跑到城里,在街上发现了一个钱包,它去了一家大商店,乘坐了电梯,还买了一些衣服,在城里玩得很开心;
最后,它又回到了丛林……
两个孩子把这个故事讲给了爸爸——画家让·德·布伦霍夫,他出生于一个出版世家,喜欢画肖像,常去卢浮宫临摹大师作品,但他并不是一个有名的画家。
为了逗孩子开心,让·德·布伦霍夫扩展了妻子的故事,他为故事中痛失母亲后又躲过猎枪的“幸存者”取名“巴巴”。他简单地勾勒故事中的场景。几个月的时间,他陆续完成了61幅草图。这便是大象巴巴的故事雏形。
让·德·布伦霍夫在第一本作品《巴巴的历史》中创造了一条“象链”,大象鼻尾相连,有序地沿着页面向下延伸。这个设计几乎被使用在每一本书中,只在颜色和布局上有一些变化,也成了大象巴巴系列书籍的标志性设计。左侧为草图,右图为成稿。
让·德·布伦霍夫创作的大象巴巴手稿。
1931年,《巴巴的历史》出版,这是大象巴巴系列的第一个故事。书中保留了大部分塞尔西最初设定的故事结构。
大象巴巴身穿礼服参加酒会,与人们讲森林里的见闻。最终,大象巴巴乘车回到森林。上图为草稿,下图为成稿。
02
家庭
在法国,给孩子的童书很小,配图也都是小插图。
而大象巴巴却是大开本,有跨版的插画,用了中国水墨风格,用明亮的水彩给线稿上色。在红色、黄色和绿色的场景,灰色的大象被衬托得分外鲜明。
书一出版,迅速获得了孩子的喜爱。两年之后,英文版本在英国、美国相继出版,名为《巴巴的故事》,同名连环画也随之产生。之后,《巴巴的旅行》《巴巴王国》《巴巴的朋友》《巴巴和孩子们》《巴巴和圣诞老人》相继出版,大象巴巴成了欧洲儿童热爱的动画形象。直到今天,大象巴巴依然被许多人喜爱。
让·德·布伦霍夫(Jean de Brunhoff)去世前,完成的六部大象巴巴的作品。
让·德·布伦霍夫一家与大象巴巴的王国有微妙的相似之处,让有三个儿子——劳伦特(1925年)、马修(1926年)和蒂埃里(1934年),他笔下的巴巴也有三个孩子。
“大象巴巴一开始就是一个家庭的故事,父亲创作巴巴,只是在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 劳伦特·德·布伦霍夫说。
1937年,37岁的让·德·布伦霍夫因肺结核去世。他最后完成的故事,似乎反映了自己的病情:圣诞节前,巴巴国王掉进了雪洞,奄奄一息,被圣诞老人搭救。插画中又老又病又累的大象,像极了让·德·布伦霍夫自己。
奄奄一息的巴巴国王
象巴巴系列出版后,很快受到世界的欢迎。1980年,《巴巴的故事》舞台剧在欧洲各国上演。
03
继承
父亲去世时,劳伦特只有12岁。他的整个童年一直在看爸爸画大象。
在叔叔米歇尔(《Vogue》的巴黎编辑)的建议下,12岁的劳伦特为父亲最后两个故事的黑色线稿上色。由此,这只颜色鲜亮、温文尔雅、充满热情的大象巴巴,逐渐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为了继续创作大象巴巴的故事,劳伦特去父亲念过的大学学习绘画,甚至师从父亲的老师——法国野兽派画家奥松·弗里兹(Othon Friesz)
劳伦特·德·布伦霍夫正在创作大象巴巴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21岁的劳伦特像父亲一样,继续创作大象巴巴的故事。巴巴的周围多了大象顾问尼利厄斯、园丁普蒂福、好朋友猴子先生泽菲尔,他的王室逐渐扩大。曾经照顾巴巴的老妇人也搬进了他的宫殿,他甚至还遇到了一个对手——犀牛国王。
在接受《今日美国》的采访时,劳伦特说:“我想让巴巴在父亲去世后重新活过来,这让我感觉父亲还在。现在巴巴已经成了我们的家人。
虽然,这对父子对大象巴巴的描绘几乎完全相同,但有艺术评论家指出,劳伦特的插图更具“绘画特质”。
劳伦特一直保留着父亲创建的五口之家——巴巴(Babar)、塞莱斯特(Celeste)和他们的三个孩子波姆(Pom)、弗洛拉(Flora)和亚历山大(Alexander)——“30多年来,我不敢做任何改变”,直到1985年,他创造了第四个孩子伊莎贝尔(Isabelle),一只热爱旱冰鞋和随身听的小母象。
这是因为劳伦特的生活改变了,1985年,他从巴黎搬到美国,与第二任妻子作家菲利斯·罗斯(Phyllis Rose)开始了新生活。
在《巴巴的艺术博物馆》(Babar’s Museum of Art, 2003年出版)中,劳伦特将一些著名画作的主角换成了大象。上图为乔治-皮埃尔修拉的《星期日下午在拉格兰德加特岛(1884-1886)》,下图为劳伦特的创作。
于是,大象巴巴的故事也发生了变化:在《巴巴的艺术博物馆》中,各种名画的主题被换成了大象,巴巴还走出了巴黎,游览了美国,甚至去了外太空。
劳伦特共创了50多册大象巴巴系列故事,其中还包括几本关于新角色长颈鹿塞拉菲娜的故事。大象巴巴系列成为几代孩子的共同记忆,以大象巴巴为设计灵感的玩具、椅子、零食、衣架、浴巾等3000多种儿童用品,被生产制造出来,受到世界各国小朋友的喜爱。
欧洲儿童品牌RH由大象巴巴为灵感,创作的儿童家居用品。
92岁时,劳伦特依然每天都会画画。他时常在一些小纸片上画些小画,然后按顺序排列,一个接一个,或者拆解开,甚至扔掉其中几幅,如此反复,最后成了一个完成的故事。
他说,画画时并没有想过要传授什么人生经验或道德准则。“我写书的时候,不会想到有人读我的书,我只是想享受生活,我想和巴巴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04
自由
劳伦特与菲利斯相识于一次巴黎的聚会。当菲利斯走进宴会厅,劳伦特就注意到了她。
当菲利斯客气地说,喜欢劳伦特创造的大象巴巴的时候,劳伦特直白地告诉她:“虽然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是我很喜欢你的眼睛。”
92岁的劳伦特与菲利斯在美国的家中。
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之后劳伦特与菲利斯一起从巴黎搬到美国生活。在美国期间,劳伦特创作绘画,菲利斯负责文字。
在他们的家中,摆满了带有大象巴巴图案的杯子、海报、玩具。在劳伦特的白色方形绘图桌上,任何时候都摆着一只油漆刷和少许颜料。很多时候,颜料都已经干掉了,菲利斯会再换上新的。
家中的工作室内,靠墙处有一个的浅色抽屉柜,每个抽屉里都堆放着素描铅笔和颜料。随机从抽屉里抽出插图,大多是巴巴在空中飞行的——乘坐热气球、驾驶直升机或喷气式飞机、跳伞,或者乘坐火箭飞船前往外太空。“巴巴总是自由的。他像空气一样轻。”劳伦特说。
劳伦特创作的练习瑜伽的大象巴巴。
有朋友来访,两人就一边喝酒,一边吃椒盐卷饼,与朋友聊天。两人还爱上了瑜伽和奥运会,每天喝完咖啡,尽管“已经不能倒立了”,劳伦特还会单腿站立20分钟。于是,大象巴巴也开始练习瑜伽和标枪。
两人也会有争论,比如为要不要为巴巴的故事里加入神秘的“龙骑士”?
劳伦特说:“对我来说,延续父亲的风格已经不是什么难题,我只是希望巴巴可以活下去,过自己的生活。”
也有一些元素90年来不曾改变,“尽管我现在有点像一个美国人了,巴巴依然属于法国,他永远不会喜欢吃热狗,喝可乐,他还是只喜欢红酒。”劳伦特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笑着说。
在那次采访中,谈到大象巴巴系列是否还会有新书,劳伦特坦言,“我想我可能会写不下去,”他说着,垂下了眼睛。“我和巴巴生活在一起,他让我快乐。但我现在老了,没有精力再写一本书了。
2020年夏天,《巴巴的奥德赛》音乐会在希腊首演。
在法国艺术家、设计师雅克·格兰奇(Jacques Grange)的家中,一幅大象巴巴原版水彩画未加框地放在书架上,一幅大象巴巴原版插画,在苏富比拍卖会上,至少价值4万美元。
05
争议
大象巴巴系列故事,也引发过不少争议。
在《巴巴带你游巴黎》中,原本有大象巴巴的小女儿伊莎贝尔 (Isabelle) 在巴黎搭车差点找不到朋友的情节,因为很多妈妈抗议——不能提倡随便搭陌生人的车,而被出版社取消了。
巴巴的妈妈被猎人枪杀的画面,引发争议。节选自《巴巴的故事》。
巴巴系列的开端,巴巴的妈妈被猎人枪杀了,被指责过于血腥、残忍。
更大的指责在于,一些评论家认为原本属于自然的巴巴,受到惊吓逃窜到城市里,不仅没有任何不适应,反而被“老妇人”的文明所规训,上上下下地乘坐电梯,穿上定制的“绿西装”,戴上礼帽,享受美食与奢侈的生活,这是一种新殖民主义的象征。
智利作家阿里尔·多尔夫曼(Ariel Dorfman) 还领导了一场反对大象巴巴的思想运动,因为他认为巴巴的故事“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殖民主义教训”。
面对争议与质疑,劳伦特没有躲避,他说:“我也感到有一些尴尬。有一些作品,我也请出版商收回,不再出版。我也讨厌大象被杀死,这可能让别人感觉不适,但这并不困扰我。我更在意的是,帮助过小象的老妇人,和他成为了朋友。”
曾经批判大象巴巴的评论家亚当·戈普尼克(Adam Gopnik)在《纽约时报》上发文称:“儿童寓言不是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道德标准,而是让孩子知道道德也是复杂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大象巴巴至少是一个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解读的样本。”
人类不就是在一面接受文明的乐趣,一面又对约束不满的过程中,进化、发展的吗?离开原始的、危险丛生的森林,乘坐电梯、穿上绿色定制西装,去美好的塞勒斯特维尔(在中文译本里是“茜茜城”,大象巴巴建立的大象国)生活,这是一种诱惑;同时,逃离这些,回归丛林也是另一种诱惑。这是大象巴巴面临的选择,也是我们经常会面临的选择。
我们都喜欢自由、不受约束的大象,我们也渴望着一套象征规则与安全感的绿色套装。这并不是什么秘密。
大象巴巴一家参观巴黎圣母院(局部图)。节选自《巴巴的环球旅行》。
大象巴巴系列套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