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职场人转变成一个写作IP,这背后其实就经历了一种层层的积淀,然后不断地去爆发,不断去成长,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写的每一个字都不会被浪费。

分享人:徐小仙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
收听音频见留言区

在18岁的时候,我写了十个梦想,这十个梦想在我31岁的时候全部都实现了。
这些梦想里面,包括了我到全球16个国家,去法国读硕士。我也从一个普通的二本的毕业生,成为通过留学进入到世界500强做总统管培生,再到高级营销经理。
这个过程当中,文字见证了我一路的奔跑
从学生时代写日记到出国留学,我写了很多关于国外的游记;再到职场,我写了很多职场的干货。
在我31岁半的时候,我拒绝掉猎头100万的年薪的邀约;因为我本身是做派销的和营销这一块的,所以我决定开始走一条打造个人IP之路。
我打造个人IP的一整年,我完成了在180天内三本书的签约,其实没有东西是平白无故的,只不过时间爆发。
我的第一本书叫《职场前五年这么赢》,就已经是我当时在职场做职场咨询时,积累了差不多80%的初稿了。
那么80%我已经写完了,后面就只需要交给出版社的时候再做一些改造,然后我也由此写了我第二本书《向上管理》。
假设你未来有一个出书的梦,那我们就要去想我们现在该做哪些准备性的工作?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写的每一个字都不会被浪费。
人生是环环相扣的。
我之所以跟大家讲自己的追梦故事,讲怎么从一个职场人转变成一个写作IP
这背后其实就经历了一种层层的积淀,然后不断地去爆发,不断去成长,最终才会有现在的成就。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我们不仅要自己写,我们还要影响别人来写。
为什么我以前能在八个月之内影响200多个人写作,现在又影响了将近30个人跟着我一起写书。
因为每个人都要有梦想,有梦想你才不会成为一条咸鱼。
我想给每一个今天来听课的小伙伴就种下了一颗种子:就是如果你真的热爱写作,就不断地去坚持
其实写作最难的是坚持,当你坚持写了100万字、300万字、500万字,甚至1000万字以上,你终将会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我们为什么要写书评呢?
我们听到有一个小伙伴,他说就是因为喜欢读书,就有种冲动想要给别人分享,我觉得这一点特别好,这就是一个表达欲比较强烈的表现,所以要珍惜这种冲动!
刚刚也听到了,有同学说是希望能够给自己去做一些复盘,做一些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打造个人IP卡。
其实写书评,我觉得离个人IP稍微远了一点,它是一个叫做个人成长的领域。
但大家其实忘了说一点,就是写书评其实可以用来卖书的,直白讲就是也要带货,当然它也会起到给读者推荐好书的功效。
书评到底是什么?
(一)关于读书的写
读完书后 ,通常都写东西 ,会表达感受和看法。 
目前市面上有这几种常见的形式:
1、读后感
我们接着往下讲,其实现在跟书相关的文体还蛮多的,我们可以看到有读后感,读后感这是一个比较随性的。
现在很流行那个SS读书卡片,这个也是我们比较推荐的一种方式。
德国很有名的社会学家卢曼,他通过写SS读书卡片,能够去帮助自己更好地整理,梳理的概念,建立知识体系是一种。
2、听书稿
现在市面上有两种跟书相关的文体也是比较有市场的,第一种叫做听书稿。
什么叫听书稿?现在很多人没有空读书,就会有很多听书类的音频的栏目。这一类的文体我之前也写过,它通常是3000到5万字的。
它需要更加的口语化,同时它是需要比较凝练。
你想一本书有10万字,你要变成了一个听书稿。就相当于你要把书中的内容给提取出来,用更加吸引人的方式来讲一遍,这就叫听书稿。
3、荐书稿
另外一种比较有市场的,也是现在比较多的叫荐书稿。
荐书稿跟书评的模板是不一样的,是有区别的,荐书稿它通常是比较短平快的,荐书稿的模板是250到500字之间。
我这里稍微提一下,荐书稿的模板是有这么几块部分。
首先第一个是开头。
因为荐书稿很短,意味着你需要把你的文字写得特别特别凝练,特别概括性。
所以开头就是用一句话引一下题,你可以用一个问题来开头,或者用一句吸引人的话,或者是用一些数字的差距开头,你的第一句话一定要吸引读者往下看。
接下来第二个部分就是这本书在讲什么,要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比如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他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富三代蛤蟆先生去看了十次心理医生,然后由颓废走向绽放的一个生命过程。
这一句话概括了书的内容,然后把作者怎么样再介绍一下,那这样第二部分就结束了。
第三部分你就要去讲这个书的亮点和价值是什么?
你可以引用一下书中比较金句型的话结尾,然后我们可以再做一点销售的暗示,让大家去购买,推荐大家去读这本书。
以上就是一个荐书稿的模板,荐书稿是更偏文案的写法,就像写朋友圈文案类似的方式。
一般是先起一个头,主体部分快速地介绍一下这本书,然后说明这本书的梗概和亮点,然后最后让他去购买。
(二)书评
以上这些都不是书评,那什么叫书评?
书评,它是一种书加评,重点是对书的评论,字面可以这么来理解,它是一种应用的文体。
我们来看著名文学博士、评论家付如初博士给大家的一个定义,这句话它比较的比较书面化,我们来拆解一下。
他说,书评是以专业为支撑,以相对独立的价值为支点,把信息传达和评价感悟为一体的文章。
我会把几个核心的关键词给拎出来说一下:
个是以专业为支撑。
那这里的专业到底指的是什么?
要想写好书评,还是需要作者本身比较会读书的。需要作者有部分读书的经历和对某一个领域的了解。
比如我个人而言,我对职场的书就特别了解,像那种包括沟通类的非暴力沟通、不妥协的谈判,这些都是我特别熟悉的领域。
所以我们写书评的时候,尽量挑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来写。
第二个关键词叫价值。
那到底书评的价值是什么?
其实是起到一个领读的作用
他要去告诉读者这本书到底是讲什么?它是一个桥梁。
同时现在大部分付费的书评,通常需要你去带货的,所以价值还要起到一个种草的效果。
要种草,就需要它更多地把这本书的信息去做一些传达,做一些评价感悟。
那现在市场上,书评是倾向于对整个书的梗概,还是说要带观点的呢?
普遍来说,我们会讲这个大观点,书评的话要带给读者作者自己的一些观点。
书评怎么准备?
那接下来我们来看书评到底怎么准备?通常我们有四步。
第一步是选书。
选书其实是很关键的,那我们通常会怎么来选?
(1)经典之作
其实经典的书评还是比较好写的,因为你的可参考东西比较多。
什么叫经典?经典就是那种卖了很多年的,穿越历史周期100年500年,1000年,还有一些源头之作。
比如说你像塔勒布的《反脆弱》,它就在这一部经典;还有《道德经》《论语》等书;以及某一个领域的开山之作,比如说彼得德鲁克的《所有成交的管理者》,还奠定了现代管理学;还有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它也是个人成长的奠基之作。
那么这一类书就是我们可以选择去写的。
(2)新书
很多类新出来之后都希望读者或作者给他写书评,这样可以帮他更好地卖书!
(3)工具书跟文学书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用来选书的。
第二步是通读并精读。
有人问要不要把一本书给看完?其实这个步骤是比较关键的,如果这本书你没有读懂的话,你的书评可能不太能写得好。
所以很多时候还是把一本书给读懂。
那通常我们怎么去读呢?正常情况下,我们是先泛读通读,快速阅读一遍,把整个书撸一遍。
然后接着做精读,精读是对其中的一些部分精读就可以了。
第三步是收集素材。
一般来说,我们在读的时候就已经在想我们这本书要怎么去写。
就这本书的立意跟立足点就已经在边读这边想。甚至是你在看这本书的封面时,就大概有点灵感,思考大概要往哪个地方去写?
然后你读完之后,你心里会写个大纲,我大概要往哪方面去写。那么接下来收集的资料,其实是对立意的完善。
这个时候要去搜集一些普遍性的资料。我举个例子,我写《苏东坡传》,当时我读完之后,我就想把苏东坡的政治理想。主要写他圆政治理想梦,但有点壮志未酬。
我收集了一些他的背景资料,比如说苏东坡跟王安石之间的对抗,还有北宋时间段的历史等。
第四步就是我们下笔写作。
前面三个部分做好工作后,就是开始写了。
书评不像拆书稿偏向于对书的原本的还原,也不像荐书稿更偏文案性、带货性更强,它其实是对这本书需要有一点比较深的了解跟认知的。
好书评的底层心法
好书评的一些底层心法是什么?
第一个底层心法是把书给读透、读懂了。
我自己也很有感触,如果一本书相对来说我没有读得很透,那么我在写书评时就有点走偏了。
但是写一些我个人比较熟悉的领域,我就很驾轻就熟,就能写得比较好,写得比较出彩。
第二个底层心法是洞察力。
洞察力我们怎么去写?
主要是往两个方向去靠,第一个是深度,第二个是心意
如果你不是属于那种思考特别深入,比较喜欢去做本质性思考的人,那么你就要往心意去走。
你就要想一想这本书它的差异化是什么。尤其是经典的书,你一定会去在网上要什么相关的素材。
那些被别人写过的,你尽量不要写,你写个相对来独特的一个点。
比如说我前面举的例子,像我们讲苏东坡,大部分人是写他的诗,那我当时就写他的政治抱负。
我还看过有人写苏东坡的情感关系的,他从亲密关系这个角度去写的。
还有人从苏东坡妈妈的角度去写的,写苏母是如何去成就这三个男人的?这也是它比较有意思的点。
第三个底层心法是用户思维。
写书评最忌讳自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