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狗的使命》
每年的3月23日,都是可爱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是国际小狗日。
2006年,美国宠物行为专家Colleen Paige发起这一节日,旨在引起公众对幼犬滥育场泛滥问题的重视,并鼓励人们“以领养代替购买”。
小狗的可爱,可以抚平人类的负面情绪。在与小狗的关系中,人类投射着对亲密关系的美好想象。
更为重要的是,在传统婚育观受到冲击的今天,人类与小狗等宠物重新结合为一种“新型的代际关系”,实现了“无痛当妈”,隔绝了社会焦虑,同时也形成了爱与被爱的无条件交换。
小狗可爱、忠诚、热烈,它笃定地爱着每一个爱它的人。
这个世界不能没有小狗。

01.
可爱:人类的“精神布洛芬”

提到小狗,首先想到的形容词,就是可爱。
但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小狗可爱呢?
《我在雨中等你》
1943年,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Lorenz提出了「婴儿图式」(Baby schema)的概念 。他将婴幼儿身上一系列典型特征,如头部相对较大、脸型圆润、前额高且突出、大眼睛、小鼻子、小嘴巴等,统称为「婴儿图式」。
婴儿图示并不局限于人类幼崽,跨越物种,动物身上也存在相似的外貌特征。不仅是小狗,社交媒体上火爆的北野网红小熊猫“空里”、网红大熊猫“萌兰”“七仔”等,都拥有婴儿图示的特征。
当人类看见具有婴儿图示特征的生物时,大脑中负责制造奖赏、快感、成瘾的中心——伏隔核会被激活,释放出多巴胺,从而唤起人类的积极情绪,产生被萌化、想“rua”、保护欲等感受。
在愉悦情绪的支配之下,人类在狗狗面前自然会迷失自我。症状轻者会发出“姨母笑”或“夹子音”,症状严重者则会成为颠倒黑白的“清汤大老爷”——无论狗狗做了什么事,都会“抛开事实不谈”,做出“狗好人坏”的判决。
(图源微博,作者:@萨摩耶受益者联盟)
从生理角度,具有婴儿图示外貌特征的生物,能够让人产生愉悦感受。而从心理角度,这类生物因其形态特征,也会让人产生正向感受。
2011年,日本出版了首本系统研究“可爱”的书籍《论可爱》,作者是日本电影史学家、比较文学家四方田犬彦。他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可爱”进行了语言学和现实意义的分析。
在书中,四方田犬彦对“可爱”下了定义:一种给人以小巧的、令人依恋的、亲密无害的,从而使人解除防备与紧张感的感觉。从这一定义出发,小狗的“天然无害”,能够让人类卸下焦虑与紧张,在小狗面前做回最真实的自己。
在每一个emo的深夜,小狗会成为人类的“精神布洛芬”,抚平其内心的褶皱。当孤独和焦虑成为现代人的常态,当快节奏逐渐成为一种时代速度,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精神掩体”,来为自己提供情感慰藉和身心疗愈。
《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

02.
忠诚:因为稀缺,所以想象

小狗身上最高贵的品质,即是忠诚。
据《选狗养狗全攻略》一书,小狗的忠贞特质,一方面出自对狗狗母亲的依恋,另一方面来自对群体领袖的服从。因此狗对主人的忠诚,实际上是狗对母亲或群体领袖忠诚的一种转移。
在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中,小狗的这种忠诚品格,被刻画到了极致。
这部电影改编自发生在东京涩谷车站的真实事件。一只秋田犬八公被教授上野秀三郎带到东京,每天早上八公都会目送教授上班,傍晚时分在涩谷火车站迎接教授下班。
某天上野秀三郎在学校突发中风去世,但忠诚的八公依然在车站等了教授九年。直至今天,八公的铜像依旧守护在涩谷火车站外。
《忠犬八公的故事》
在现代社会,由于童年经历、心理疾病、情感创伤等原因,人类对于亲密关系的不信任度正在增加。“爱无能”状态下的一代人,无力进入或维系一段亲密关系,担心关系中可能出现厌倦、不忠等各类风险。
但在小狗身上,这种不信任危机几乎不存在。小狗的爱,热烈、勇敢、忠诚,能够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小狗世界的重心,就是爱着ta的那个人。这种爱的忠贞与唯一性,是人类痴迷爱小狗的重要原因。
人类与小狗之间存在着一种“宠物依恋”关系,宠物依恋是指人类与宠物之间进行交往互动所产生的一种较为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结。在这种关系中,人类能从宠物身上获得心理支持与满足。
因此,如果我们在其他人类身上经历背叛、欺骗后留下了创伤,还能在小狗身上实现心理代偿。
在现实世界里,关系可能脆弱、虚伪,充满占有欲,但在和小狗交往的世界里,关系真诚且坚定,占有欲则意味着坚定选择的爱。
(图源小红书 原创作者@肉肉的小狗狗)
去年,“小狗文学”走红网络。所谓“小狗文学”,就是站在小狗视角,模仿小狗的精神与口吻,做出简单但动人的表达。
这类文字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法,而是用非常柔软的词语,加之可爱的语气助词,组成一句简单的话,表达直接且强烈的爱。在生产或阅读“小狗文学”时,人类也会情不自禁地代入自己的某段亲密关系,想象着某位倾诉的对象。
藏在小狗文学背后的,是人类无法遮掩的、对爱的追求,是既羞于启齿又心之向往的复杂情绪。在与小狗的交往中,人类投射着自己对亲密关系的想象。

03.

无条件的爱:人类与小狗重构“家庭”

形容一只小狗是否“可爱”,是从人类视角对另一物种的审视与评价。歌颂小狗热烈忠诚的美好品质,并将其与人类品质融合,则是在更进一步地打破物种边界,与小狗产生更深层次的连接。
但人类对狗狗的“爱之深”,远不止于此。最近,人类已经开始“有计划、有组织、有攻略”地沉浸式“生”小狗了。
(图源小红书,作者:@咩咩r)
“谁说人类不可以生小狗?我家的小狗就是我亲生的,肚子挺争气的,儿女双全。一般人类到了20岁就可以生小狗了,男女都能生。另外每个人体质是不一样的,生出来的小狗大小、肤色、性格都有所不同。如果你还没生小狗,可以去医院挂号调理一下。” 
宠物博主们分享“怀”狗经验、“育”狗心得、晒出B超影像,竭力证明狗狗和自己确实存在“血缘关系”。而没有宠物的人,也会在评论区留下“25岁还没生小狗该怎么办”的真切疑问。二者间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我”知道句句是假,但“我”愿意相信句句是真。 
从前,人类与宠物之间,只是单纯的“养育”关系——人类把宠物看作血缘关系之外的“第三者”,将其抚养长大。
但如今,许多年轻人与宠物进化到“生育”关系,在沉浸式“生”狗的流行文化中,人类与狗重新构建了一种坚定且深厚的“新型代际关系”。虽然这种血缘关系是虚构的,但爱却是真实的。 
人类“生”小狗看似幼稚,但如果能在其中体验到“付出爱、接受爱”的美好,在荒谬中自我欺骗”,也并无大碍。
《我的事说来话长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经济压力、教育成本以及个人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婚育观正在面临挑战。对这一代年轻人而言,生育、养育一个儿童需要面临较高的成本,因而早婚早育不再成为必需品。
据统计,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较2022年相比,再减少54万人,我国出生人口已连续七年下降。与此同时,据《2024宠物经济行业研究报告》,中国宠物家庭户数渗透率已从2019年的13%,增长至2023年的22%。
育儿需求下降的同时,养宠需求明显增长,这种对比或许反映了大家对传统家庭模式的“绕道”。
年轻人们内心早已清楚,宠物的陪伴是有年限的,宠物也并不具备“养儿防老”的反哺功能。但从精力、时间、金钱三个维度出发,宠物都是年轻人最负担得起的家庭成员。因而他们还是会选择将小狗视为自己亲生的“毛孩子”,由此便可以无痛体验“为人父母”,满足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求。
另一方面,在这一代人的成长路径中,焦虑无处不在。1954 年,心理学家 Leon Festinger 提出「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评价驱动力,就是与他人进行比较。
然而从小时候的“别人家的小孩”,到长大后的内卷、鸡娃,正常的“比较”早已演变成畸形的“攀比”,进而导致焦虑情绪蔓延为社会底色。
我们对他人、对自己、对下一代都放不下“比较”,但唯独在养宠时,会暂时放下焦虑,不必担心宠物聪不聪明、好不好看,不会因小狗打翻了一只碗而痛骂它是“废物”,不因小狗学不会握手而气急败坏,只是纯粹地希望小狗能够健康快乐。养宠,让我们短暂地与真实的社会焦虑相隔绝。
《三悦有了新工作》
在养宠过程中,我们心甘情愿给予宠物无条件的爱,也感知着宠物所回馈的真诚的爱。在这种相对单纯的双向奔赴中,我们也疗愈了自己的种种创伤,获得良好的亲密关系体验,同时也在宠物身上重新养育了自己。
对于人类来说,小狗永远是最珍贵的礼物,因为它代表着纯粹的爱、坚定的陪伴和温暖的治愈。
今天是国际小狗日,请记得对每一只小狗,隆重地说一声“节日快乐”,也请在今后的每一天,多爱小狗一点。
既然小狗如此重要,那就“祝每一位八公,都要长命百岁”!
《忠犬八公的故事》
参考资料:
1.《婴儿的可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丁香妈妈
2.四方田犬彦,蒋雯译:《论可爱》
3.基于社交媒体的拟态宠物依恋行为的动机影响: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肖月华
4.宠物图书编委会:《选狗养狗全攻略》
撰文:婧文
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
封面图:《三悦有了新工作》
商业合作:bd@vistopia.com.cn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