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体罚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每天都在发生。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职场、部队、监狱还是精神病院,都可能存在体罚的情况。有权势存在的地方,就有暴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行为已经不再被视为“常态”,也不再被接受。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人道和相互尊重的社会中,以体罚来羞辱他人不再被允许。
然而,这种人文主义的巨大进步,仅涉及成年人,却没有惠及儿童。体罚孩子,对他们施以各种惩罚以及身心伤害似乎仍被允许。与禁止体罚成年人相比,只有33个国家通过了保护未成年人不受体罚的法律条款。
当我们谈到施加在儿童身上的暴力时,并不仅仅指那些已经严重到触及法律或造成孩子住院的极端事件,这些暴力行为当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那些更加“微小”的暴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被经常当作“良好的教育方式”加以利用。
这种暴力被称为“日常教育暴力”,之所以称为“教育”,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家庭和学校教育中;而“日常”则表明,它每天都在发生。
《非暴力养育》
[法]卡特琳娜·盖冈 
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
你可能在无意识地使用日常教育暴力
实际上,日常教育暴力和虐待孩子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因为某些打着“教育”旗号的暴力行为,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可能超乎我们的预料。许多成年人认为亲子关系应该建立在权力和支配的基础上,精神或肉体上的痛苦无法避免。成年人常常以制定规矩为借口来惩罚孩子,有时这些惩罚措施极其严苛,令人痛心。
肉体上的折磨:扇耳光、打屁股、揪耳朵或头发,是最常见的体罚方式,许多家长承认曾经使用过这些方法。使用皮带、棍子等物品来打孩子的情况也一直存在,只是家长们往往不愿承认。在法国,把孩子的头按在水龙头下用冷水冲是一种常见的体罚方式。一些父母平静地告诉我,他们这样做是出于让孩子冷静下来的目的,他们认为自己有权这样做。他们对我说:“您知道吗,我用冷水冲他的头,只是为了让他冷静下来。我别无选择,否则他会一直闹个没完!”
精神折磨 :精神上的折磨同样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虽然它们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在孩子的内心留下无法磨灭的伤痕。“算了,你什么都别管了,你什么都会搞砸。”“你又丑又蠢,将来谁会要你啊!”“我不想管你了,别再叫我妈/爸了。”
恐吓:这种手段旨在通过让孩子陷入没有安全感的状态,来限制他们的行为。当孩子感到害怕时,他们会听话,静静地做作业。成年人经常使用威胁来达到恐吓的效果,尽管用警察叔叔和妖怪来吓唬孩子已经有些过时了,但我在咨询中仍经常听到类似以下的话语:“你再这样,我就打电话叫警察把你抓走,关进监狱!”“让医生给你打针!”“等你爸回来,看他怎么收拾你!”等。
......
暴力养育不仅伤害亲子关系心理健康
更会伤害孩子的大脑发育
在人的一生中,幼年时期是大脑最脆弱、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候。了解和理解儿童大脑发育的过程非常重要。我们需要认识到,儿童最初几年的生活对他们情感、情绪、智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所有的生物都会尽力保持机体的平衡。然而,当面临压力时,这种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相较于成年人,成长中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沉重的压力会导致孩子的大脑受损,出现行为障碍甚至认知缺陷。
人体拥有两大系统来调节我们对压力的应激反应,分别是植物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这两个系统帮助我们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以应对压力带来的风险。
当压力到来时,植物神经系统会立即做出反,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激素会使人的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支气管扩张、瞳孔变大。此外,大量运动和应激状态也会引起这两种激素的分泌。神经内分泌系统则会较晚做出反应,促使皮质醇分泌。皮质醇有多种生理功能,它可以提高人体在压力状态下的血糖水平,并影响皮肤、免疫系统、心脏、肾脏、骨骼和血液系统,同时对炎症反应和昼夜节律也有影响。
  • 植物神经系统
也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其神经通路遍布全身。它分为两个部分: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见图)。这个系统受下丘脑控制,以自主且无意识的方式运作。
交感神经系统在婴儿出生时就已经形成,给予婴儿巨大的生命能副交感神经系统则要等到出生后第二年才开始发育,它能够对冲动起到抑制和调节的作用。由于副交感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婴幼儿无法控制体内旺盛的生命活力。
当孩子感到悲伤、焦虑、恐惧或处于压力状态时,他们正在经历他们自己无法控制的混乱状况。此时,对他们表现出一种理解、安慰和令他们感到踏实的态度十分重要。
如果周围的成年人没有及时以平和温柔的态度来安抚他们,他们的交感神经系统就会过度兴奋。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孩子将长期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身体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对他们的行为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他们可能更容易被病菌感染,出现呼吸、食欲、消化和睡眠障碍,或者头痛、惊厥、慢性疲劳等症状。
当我们用平和的动作和温柔的态度来安抚一个焦虑的孩子时,他们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就会被激活,进而调节因压力而被扰乱的身体机能,让呼吸、心率、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恢复正常。因此,婴儿周围的成年人可以帮助他们调节植物神经系统,而这是他们自己做不到的。孩子得到的安抚越多,他们的植物神经系统就越快恢复平衡,效果也越持久。
  • 神经内分泌系统
即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HPA 轴),包含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三个部分。它们会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激素反应。下丘脑分泌激素来调节垂体和植物神经系统,而垂体则分泌激素来激活肾上腺(或肾上腺皮质)。肾上腺是位于肾脏顶部的小腺体。这个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大脑和整个身体会产生多种影响,并在控制紧张和压力状态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一个人长时间处于压力状态时,他的 HPA 轴就会一直处于亢奋状态,从而导致皮质醇的持续分泌。虽然皮质醇作用缓慢,但可以在大脑中持续存在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当皮质醇的水平非常高且长时间持续分泌时,会对正在发育的大脑结构造成损害,降低神经细胞的分化,破坏重要的神经元和神经回路的发育,损伤前额叶皮质、海马旁回、胼胝体和小脑等。从而导致孩子产生情绪障碍,并在成年后出现高敏感、焦虑、抑郁等问题。
其中,海马旁回在记忆、学习、压力调节和情绪调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孩子在幼年时期遭遇巨大压力时,过量的皮质醇会严重影响海马旁回的生长和发育,减少神经突触的形成,甚至导致神经元死亡。孩子在遭遇压力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特征。严重的压力会导致记忆力减退、焦虑甚至惊恐发作,以及分离障碍,包括自我认知障碍和人格解体。这些症状通常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常见表现。
杏仁核在恐惧反应、逃跑或攻击冲动以及记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幼儿期受到的压力可能会使杏仁核中血清素和 γ- 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发生重大改变,进而导致孩子产生无法控制的暴力行为。
大脑皮质。前额叶皮质对思考力、责任心和道德感的形成至关重要。前额叶皮质对压力非常敏感,其丰富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可以与皮质醇结合。然而,幼儿期所受到的巨大压力会影响前额叶皮质的健康发育,导致神经元受损或体积减小。孩子在出生后的前几年所遭遇的压力会使其眶额区发生改变,从而直接影响其情感和社交生活
胼胝体。童年早期的压力可能会影响胼胝体的发育,并损害其神经元,从而阻碍大脑半球之间的有效沟通。
小脑也含有丰富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当一个人遭遇巨大压力时,过多的皮质醇可能会破坏小脑的神经元,导致其在情绪调节、社交行为、认知和语言等方面出现障碍。
综上,当孩子陷入悲伤、焦虑、恐惧、愤怒等情绪,并且没有及时得到安抚和理解,只能独自哭泣嚎叫时,他们的身体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情绪也会变得更加激动和紧张。他们的父母并没有去安慰他们,反而用严厉的话语和不当的行为对待他们,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感到更加孤独和痛苦。此时孩子的大脑会充满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压力激素。
当这两种物质处于正常水平时,我们充满能量和活力;长时间的皮质醇分泌还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免疫力,引发一些慢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对孩子未成熟的大脑造成严重损害。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过量分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使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发生重大变化。孩子会失去自信,将他人和世界视为持续存在的威胁。这种长期的不信任感会导致孩子选择逃避、攻击或处于抑制状态。如果孩子选择逃避或抑制,他们就会陷入抑郁或自我封闭;如果他们选择攻击,就会变得暴力、不合群、冲突不断。生活对他们来说变得难以忍受。
《非暴力养育》
[法]卡特琳娜·盖冈 
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
孩子天生擅长共情
父母要学会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共情养育
孩子从出生起就迫切地想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并且具备建立这种关系的能力。即使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也能通过表情、手势、眼神、微笑、哭泣等各种动作和声音来表达自我。当然,孩子也需要成年人理解他们,如果成年人能够花时间与他们在一起,就可以凭借直觉来解读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想要什么。
加拿大心理学家凯莉·哈姆林指出,孩子从6个月大开始,就会被热情友好的人吸引,并且回避那些不友好的人,表现出很强的社交性。到了1岁时,孩子就能明白什么是利他行为,14个月左右时,他们就会安慰处于忧伤中的人。马普所的心理学家马可·施密特指出,孩子在15个月大时就已经有了公平意识。新泽西大学教授、儿童发展心理学家迈克尔·刘易斯认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在他们15个月大时开始出现,并在2岁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孩子可以感受到一些与自我有关的情感,如窘迫、嫉妒和认知共情。
当孩子具备与他人进行换位思考的能力时,就会产生认知共情。这些情感的产生都需要自我反思,认知共情就是一种思考自我,思考如何与他人互动时表现出的一种能力。然而,这些刚刚萌发情感还不足以让孩子明白身边的成年人为他们设定的各种规则。关于认知共情能力的形成年龄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孩子在2岁半到4岁之间才会拥有这种能力。但是,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孩子在15个月甚至810个月大时就已经开始具备认知共情能力。当孩子3岁时,他们开始慢慢融入自己生活的社会规则中,有了一系列新的情感体验,如内疚、羞耻、自豪和骄傲。
社会和文化生活规则的同化是孩子社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孩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情绪,但如果成年人能提供温柔的支持,孩子就能逐渐感知和辨别自己的感受,并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成年人可以针对孩子的某种情绪给出一些反馈,并让孩子确认这些反馈是不是他们当下的感受,从而帮助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感受自己的内心并将其分享出来。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能更准确地用语言表达情绪,成年人可以听到孩子描述其丰富且汹涌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容易理解他们。无论孩子处在什么年龄阶段,表达让他们感动和让我们感动的东西都是一个重要的深层需求。如果孩子无法表达自己,没有交流和倾听,他们的情感世界就会变得暗淡甚至破碎,开始出现忧虑、怀疑等情绪,甚至表现出生活障碍。对自己情绪反应的认识不足和缺乏共情是许多精神疾病,如孤独症和精神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成年人缺乏对孩子的共情和情感交流所导致的问题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孩子可能会变得自我封闭,某些方面“停滞不前”,或者变得愤怒并具有攻击性,还可能在屈服和反抗之间摇摆不定。有时候,父母会向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或者儿科医生咨询,表达对孩子行为的担忧。他们可能会说,“我的孩子有‘问题’,喜欢攻击同伴,爱发脾气、挑衅,不懂得尊重他人,也不肯好好学习、睡觉和吃饭”等。显然,将这些问题仅仅归咎于孩子本身比将问题归咎于亲子关系要容易得多。实际上,许多孩子所面临的问题源于成年人对他们缺乏共情与情感交流。成年人无法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系会破坏亲子关系,进而导致孩子出现这些负面行为。
这并不是在单方面指责父母,而是要让他们认识到,孩子出现问题时,成年人在特定情况下所采取的态度和对亲子关系的处理可能不恰当,需要改进交流的方式。因此,成年人需要自己找到一种心平气和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这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事项,不能让孩子独自承担。当成年人调整了他们的态度、尊重和倾听孩子、与孩子建立共情关系时,孩子的问题常常会神奇地消失。
成年人与孩子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因为成年人拥有更多的能力和资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成年人可以随意支配、操纵、恐吓、压制或虐待孩子。虐待和暴力教育对孩子的大脑功能发育会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孩子从其所处的环境和氛围,包括家里、户外、各种接待场所和学校中获得的所有人际关系经验,都会持久并深刻地影响他们的大脑,对他们的大脑发育、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建立尊重、共情和关爱的“理想”关系似乎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然而,这却是最有利于孩子大脑发育成熟的关键条件。这一挑战使我们意识到成年人对儿童的巨大责任。
我们的行为方式能直接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进而影响他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幸运的是,由于孩子大脑的可塑性很强,任何错误的影响只要不持续太久,都可以得到纠正。回忆自己儿时与成年人相处的时光,回味当时自己真正期望的生活,这段小小的童年回忆之旅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孩子,并以更恰当的方式对待他们。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错是常态,成年人需要承认错误并向孩子道歉。这能让孩子学会人际交往中的智慧,从成年人的反思和改正中学到很多。他们也能明白固执己见会导致思维固化,不利于思考。我们可以找到恰当的方式向孩子清晰地解释:“我反复思考后决定不再以这种方式对待你了,我会……”孩子能很好地理解这样的话。我们首先要传达给孩子的是“我们是谁,我们如何为人处事”。
孩子一直在学习,通过学习来探索世界。当他们感到愉悦时,他们渴望了解和学习周围的世界,通过观察和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来学习。孩子就像一块海绵,吸收着他们所观察到的一切。孩子观察我们,我们是他们的榜样。如果孩子身边的成年人或父母能够尊重他人,擅于共情、有爱心、公正,对生活充满好奇,热情、善人意并且关爱他人,孩子会模仿他们,并成为同样的人。很多父母因为孩子的问题来咨询,却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在模仿他们。
事实上,当成年人严苛地对待孩子或者过度孩子,用大喊大叫替代倾听,发号施令,指责、威胁,打骂或矛盾地对待孩子时,孩子会养成同样的行为习惯。如果孩子一直没有得到认可,就会一直寻求认可,他们会思考:“我在父母眼里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对我?他们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他们爱我吗?”久而久之,这些思考会衍生出爱挑衅、好斗、暴躁的“小霸王”或“小皇帝”,或者懦弱胆小,甚至自虐的孩子。父母用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要有礼貌,这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孩子无法理解为什么父母的行为与他们自己的要求完全相反。而父母又对孩子的行为感到意外,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许多成年人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意识到他们的态度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成年人能以更开放、更包容和为孩子着想的态度看待问题,孩子会变得更好,从而间接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选摘自《非暴力养育》

[法]卡特琳娜·盖冈 
《非暴力养育》
[法]卡特琳娜·盖冈 
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
- 广告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