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很多中小学都改用了全新的教学方针:一方面大幅度减少考试次数,停止各种形式的竞赛,另一方面,不再给学生们排名,也不在任何公共场合公布学生们的考试成绩。
不仅如此,为了减少学生们之间的不良竞争,老师也故意减少点名表扬的次数;家长们也更注重对孩子进行自尊教育,常常都在鼓励孩子:“你能行!”
这些做法的核心,都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希望能教出乐观向上的孩子。但是,在《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里,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就提出:如果只重视孩子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行为是否正确做出及时反馈,反而培养不出乐观的孩子
推荐阅读:
《教出乐观的孩子》

作者:[美]马丁·塞利格曼 卡伦·莱维奇

莉萨·杰科克斯 简·吉勒姆
译者:洪莉
国外曾经推行过一种鼓励式的教育方式,叫做“自尊运动”。当时很多支持者就认为,通过在幼儿时期增强自尊,可以避免低自我价值感,也能进一步避免它带来的负面后果,比如暴力、吸毒和酗酒等等。事实恰好相反,自尊运动的开展反而提高了患抑郁的几率,降低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有统计就发现,自尊运动开始推行之后出生的人,比之前出生的人,患抑郁症的比例足足高出了10倍。这是为什么呢?

塞利格曼就指出,只有教会孩子“表现满意”,才能实现“感觉满意”。简单来说,就是当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候,他们才会获得愉悦感,培养出该有的自尊。如果家长只急着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而忽视了对正确行为的培养,那么就把因果关系倒置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在现实世界交往当中的困难。
有个小男孩,他的成绩很好,就是运动天赋比较差,体育总是不及格。可是,他在朋友和父母的大力鼓励下,参加了学校足球队的预选。成绩当然很不理想,小男孩是倒数第二名,而且还伤了手指。
这个结果让他非常沮丧。他的爸爸就过来鼓励他说:“别垂头丧气的,你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你和别的孩子表现一样好,而且我相信你以后会越来越好,明年你一定会入选球队的。”
这种盲目鼓励的做法,并不能让孩子真正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相反,还会让他们更加气馁,降低自信心。小男孩的爸爸初衷是很好的,但是却起到了反作用,后来不管别人怎么鼓励,小男孩再也不肯踢足球了。父母们一定要明白,尽管孩子们的心智发育还不太成熟,但是他们也并不好哄骗,不是立刻就能把不愉快的真相忘掉,或者盲目相信和事实不符的鼓励。
父母最应该做到的一点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掌控感。
“掌控感”指的是自己能够把握和控制行为的能力。很多研究就证明,当孩子能够掌控一件事,也就是他的行动和结果产生关联的时候,孩子就会更加喜欢这件事,变得更乐观,带来更好的表现。比如,小宝宝在玩拨浪鼓的时候很开心,这并不是因为听到了拨浪鼓的声音,而是因为他发现只要自己一摇拨浪鼓,它就能发出声音。
培养孩子掌控感的具体做法其实很简单,只是很多父母常常做不到。一定不要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而是要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自己把控事情的结果。
有一位妈妈的做法就非常好,很多父母可以参考一下。她有一个一岁半的儿子,孩子最近最大的兴趣,就是钻到沙发背后一个布满了灰尘的小角落去玩。但因为那个地方有电线插座,妈妈很担心孩子的安全,所以她就试了很多方法,让孩子不再去那个角落玩,但是都没有什么效果。于是,她干脆就把婴儿车、玩具箱都推到了沙发边上,想堵住那个小角落,可是孩子反而更兴奋了,这个挑战让他发挥出了更大的热情,他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想要翻到沙发后面去。
这个时候,妈妈就意识到,其实孩子就是喜欢往高处爬。所以,她就灵机一动,用一些箱子还有枕头盖了一座城堡,而且把孩子喜欢的小木偶藏在了城堡里,鼓励孩子去找。果然,这一招成功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他再也不去沙发后面了。
在生活中,你一定要多多想办法能够让孩子主动掌握控制权就拿吃饭这件事儿来说,不要一到饭点,就逼着孩子吃饭,而是他想吃的时候再给他吃。当孩子能自己拿餐具的时候,就要尽早让他自己来使用,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掌控感。
当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你还可以让他参与到给自己准备食物当中来。比如,一岁大的孩子,你可以让他练习着搅拌面粉和水;两岁大的孩子,你可以和他一起把面团捏出各种不同的形状。三岁大的孩子,你可以带他去超市,让他自己选择几样想吃的食物,自己去收银台结账。总之,就是要让孩子亲力亲为,自己掌握事情的结果,这样就能加强他的掌握感。
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说过:“快乐不是一种可以与我们所作所为分开的感受,快乐就好像舞蹈中优美的动作,不是舞者在跳完舞之后的感受,而是把舞跳得很好时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成就感。”所以父母只有重视对孩子正确行为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做表面上的夸奖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自尊与自信。
推荐阅读:
《教出乐观的孩子》

作者:[美]马丁·塞利格曼 卡伦·莱维奇

莉萨·杰科克斯 简·吉勒姆
译者:洪莉
- 广告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