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小升初择校季节。
按理来说,“小升初”这件事在北京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北京实现了大范围的摇号录取。
但是实际上还是有一些中学通过各种方式招生。尤其是今年,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旗号下,招生的风潮又起来了。
“小升初”实际上是指择校的整个过程,从为了进入定向招生的顶尖中学而去参加培训和考试,到获得证书和丰富简历,到投递简历并进入相关学校的招生流程到最终录取。 
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从搜集信息到准备考试到最终录取,可能会长达数年。
听上去很热闹。但是热闹只是属于小部分人。
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最重要的考试既不是数学竞赛也不是英语证书,而是进入初中后的摸底考。因为摸底考可能意味着分层教学。
而择校也就是登记报名和等待录取的短短一个月。
去年,我们家就经历了这样紧张刺激的一个月。
但是,经历了初中的一个学期,我发现提前为初中生活做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这是因为小学和初中在教学目标和方式上差距太大,导致很多小学家长没有来得及做好思想上和学业上的准备。小学里可能是学校松家里紧,到了中学则是学校紧、家里更紧,搞得孩子压力太大甚至反弹出现,于是全家鸡飞狗跳。
最难办的是,你很难用小学的方法来解决初中的问题。因为情况不同了,初中学业之紧张和青春期的身心变化是小学所无法比拟的。
那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小升初需要做什么呢?以下是我的建议。
1 学业上有选择地专攻,而不是一味超前。 
我建议做三件事: 练字、计算和听读。
前两者是比较基本的。估计大家都会去做。
听读中英文书这件事,能够长期坚持的就少了。主要是初中时间紧张,导致大家不得不缩减听读时间,甚至只应试——中文只读语文必读书目,英文只听读时文。
我还是强烈建议培养孩子的听读习惯。因为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这种习惯不只是为了中学阶段的学习,也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这里不说阅读而说听读,是因为听书更有效率,而且对于英语的提升效果更好。
还有一件事是我不太建议做的,就是大幅度提前学习,尤其是学习语数外三门之外的学科。
提前学习一些初中知识很有必要。因为初中的教学节奏非常快,零基础入学一时之间很难跟上,会打击孩子的自信。
但是大幅度提前,尤其是在学校完全没有涉及的学科上大幅度提前,并不一定有帮助。
主要原因在此前BetterRead《中小学的脱节以及我打脸和庆幸的事情》一文里也有提到。学习的一大敌人就是遗忘。就算你很努力学到了新知识,如果不是持续接触很容易遗忘。
假设孩子在五年级开始学习物理,到了六年级已经颇有进展。然后进了初中开始淹没在大量的作业和考试中,没时间管物理了。到了初二,你发现孩子学的好多东西都忘记了。
所以,如果想提前学习,最好是学习那些孩子在学校也一直会接触到的学科,语数外三门主课就是首选。
更好的办法是提前一个学期或者趁假期提前学习,这样开学后可以迅速跟上,也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
当然,以上建议只是基于通常都情况:中学校内学习非常紧张,或者孩子提前学的能力和意愿都一般。
如果到了中学依然像小学那样有充裕的时间,或者孩子有强烈的兴趣和能力去主动有效地学习,那么恭喜你。 
2 发展一个可持续的兴趣爱好而不是执着于培养特长。
在小学的时候,大家特别重视培养特长,而且往往会按照竞技的路子走,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然而,大力不一定出奇迹,再加上初中学业紧张,到了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就纷纷撤退了。这就是所谓“12岁退役”现象。
其实,兴趣爱好对于中学生特别重要。
一则是为了释放压力。因为到了中学以后,考试和排名成为主旋律,对于孩子的压力是很大的。平时有个兴趣爱好有助于排解压力。
二则也是因为青春期孩子本来就很喜欢探索,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开拓视野。
所以我建议小学高年级开始,逐渐从特长培养调整为兴趣培养,并且寻找一个可持续的培养方式。
这类方式很多。
无论是降低训练频率,降低对兴趣类活动的竞技结果期待,提高文化课学习的效率还是寻找一种方便易行的爱好,都可以。
在探索爱好的时候,可以了解目标中学经常开展哪些活动,或者哪些活动平时比较方便开展甚至全家可以参与。
比如我家老大累了就画画、写字帖或者做菜、旅游。前两者她随时可以做,后两者全家可以参与。这样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话题就打开了,不至于整天就是作业和考试。
如果还要再进一步,那么我建议这个活动是集体性的。
因为目前的中高考,是以个人成绩作为评估标准的,并且采取区域排名制。也就是说,孩子和同校、同区、同市、同省同学竞争,比拼的是个人成绩。
这种选拔方式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如果学校采取极端的应试教育,除了刷题考试啥也不干,就类似养蛊。把学生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让他们互相厮杀,最终决出胜者。
如果未来六年都是这样的氛围,孩子就会以为这就是成功的途径。
这是非常危险的。
中高考制度作为一种快速进行数千万人选拔的做法,的确省事省钱,但并非完美,更不是真实社会的最佳标准。在社会中,要做成大事,不是靠刷题,也不会单靠个人单打独斗。
当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会推崇这样的应试教育,很多学校和课程都有大量的团队合作元素。
现阶段,我们改变不了这种选拔制度。在孩子真正进入中学之前,我们也并不清楚未来中学到底是怎么做的。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尽早让孩子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同伴共同进步的快乐。
3 尽早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和方法,而不是加紧管控。
进入初中后,需要培养一些新的习惯。比如之前小学的学习习惯,可能不够用了,另外还需要培养应试技巧和考试习惯。小学和中学要培养的的学习习惯是两码事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自我管理,尤其是以下三类孩子。
一类是比较懒散的。小学里很宽松还可以应付,但是到了中学学习压力一大,就会经常顾此失彼。
还有一类是追求完美的,比如考试必须要100分或者为了一项作业要花上几个小时。这类孩子到了中学以后会因为强手如云压力增大,也会因为学业骤增而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还有一类就是长期接受家长督促,但是进入初中后在学校的时间长了,家长的手够不到了,还有的进入青春期之后产生逆反心理,不让管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提前帮助孩学习自我管理。因为上初中后,孩子大了,课程难了,孩子青春期了,种种原因导致管控没有以前容易了。
当然,自我管理并不是说家长直接放手,而是采取步骤一步步让孩子去自己管理自己。比如用番茄钟方法来学习,比如让孩子自己给自己的任务排序,或者让孩子在某些方面选择自学。
以我家老大为例,主要是在新初一的暑假期间,在初中的暑假作业中开始学习自我管理的。当时学校的作业就是做暑假计划,并且给出了多张表格作为示范。这以后,她一直用表格进行自我管理,效果也不错。
4 了解学校的各方面情况,而不只是教学或者考试成绩。
去年小升初填写信息后,我专门去了几所填报的学校查看。但到了其中一所学校后,我才发现学校门口就是车水马龙的大路。
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孩子派位成功,自己还得练习一下侧方停车的水平。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在填报信息之前就探校。
这是一个小插曲。但是说明上学这件事涉及到方方面面。
所以,如果有特别心仪的学校,我建议多方打听甚至实地考察一下。
这包括学校和家的距离远近多少,学校的食堂是否管三餐是不是好吃,学校是不是有比较大的操场能不能用,校风以及学生的特点是否和自己孩子的气质相吻合等等。
这些都会极大的影响孩子甚至是全家未来三年的生活质量。
5 学会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比如打字、做PPT等。 
大家都说要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具体到哪种产品,我周围很多小学生使用手机的机会多于电脑。
手机可以很方便地满足他们的三个需求——浏览网页、观看视频和社交。另外,有的家长还特意用学习机代替电脑,以保护眼睛和防止孩子沉迷电子游戏。
但是,电脑的使用在中学阶段越来越普遍,比如很多课上都会用PPT展示,而且经常有小组作业。电脑高手是比较受欢迎的。
所以,提前接触一下对于初中学习很实用。学会用电脑不一定要编程,而是会打字,会用PPT、Excel、Word等软件。
PPT做得好不好,演讲行不行,虽然不至于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但是会影响孩子的平时作业的成效,以及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
最后,说一下初一学生妈妈最大的心得。
无论是否择校,我们都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最重要的是,不能指望直接照搬小学的方法去解决初中问题了。
那是刻舟求剑。
相关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