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后台有一位妈妈问,说,“你不是说,要孩子看字数多的吗?为什么看了很多长篇的语文书,成绩还不提高呢?”
我说:“你把孩子主要看的书拍给我看看?”
然后妈妈拍给我了一张图。我一看,嗨呀
,字数真多,信息真少。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唐家三少写给孩子的少年网文小说《光之子》吧?

看这种书哪怕看一整套,也不会对语文有任何提升!
孩子的大脑犹如肥沃的土地,但如果你在那上面撒上先天不良的种子,也结不出甜美的果实。
其实能开发孩子的大脑的、适合孩子的读物,并不光要看它文字多不多一定看他蕴含信息量是否丰富。
举个例子,厚厚一本言情小说,你一个晚上就能看完,但是让你看两页批判逻辑性思维的三段式论述,你是不是连一页都看不完就睡着了?
读书不仅仅是用来消遣、是娱乐、是增加识字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思考。
让孩子一天一本的划水式看书,一般不会是好书;
一页就让孩子久久沉浸思考的,却都是好书。
所以孩子的书必须结合信息量综合来看,现在太多的图书,为了迎合父母的钱包,而把文字做的看起来很多,多了很多形容词、心情的非必要表述,但其实一整篇文字都在说车轱辘话。
孩子的书,全都是糖衣炮弹,用糖衣裹着知识内核。
但是好书会恰当的控制外面的糖量,目的是让孩子吸收内核的信息,而不是一个劲儿让孩子添外面那层糖!
至于坏书,则外面裹了一层厚厚的甜蜜的诱惑糖层,知识内核却只有一小点点,孩子看多了不光语文不会好,数理化也不会怎么会好,因为大脑根本就不用思考啊!
现在太多的科普书、科普历史的漫画都是这种路数的了。之前有妈妈问我,能不能给孩子看《历史是一群喵》的动画?我说,当然可以看,但看完一遍足矣,最好早点切换到读更高难度的历史读物。
举个例子吧!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随手从毛豆的书架上拿了几本书给大家拍一下。
第1个《写给孩子的莎士比亚》。其实可以带孩子读一读好的名著的缩写本,名著的信息量普遍大,且蕴含着深刻的人性洞察。大家都知道莎士比亚的戏剧很长,浓缩给孩子的虽然只有几小段文字,并不算文字量丰富。但是一小本能写清楚莎士比亚的戏剧,可见信息量和情节转折有多密集。
说到这里,也要感叹一下现在孩子摄入的信息质量差距之大
前几天,比毛豆大一岁的邻居来我家玩,我给他找出来这套书让他们看,他看着就看着就去打游戏了。
我说:“怎么不看了?不好看吗?我觉得写的还可以啊!”
邻居:“这里外国人名太长,我记不住。”
第2个就是科普书。大家不要小看字少的科普书,好的科普书是一定要结合插画或者漫画来看的。对孩子来说,没有纯文字的科普书,如果一定要有,那就是学校教材
因为好的科普书作者至少要把一半精力放在图中,图中就直观的表达了很多信息量
写到这里,建议大家一定去打开孩子的书包,审视孩子的书架,看看孩子看的是什么书
审视孩子的书,就像审视孩子身边的朋友,看他是和智者为友,聆听智者的话语;还是混迹于头脑简单、情感粗糙的人群。
很残酷,这就是文化资本的巨大差异。
当然,很多孩子刚开始看好书会不适应,就好像刚开始一直吃的是快餐,突然要需要细细咀嚼有营养的杂粮饭的时候,他都是会出现不适应的。
如果是这类孩子,可以给孩子一些先比语文考试长一些的短篇,难度一定要高于课本,让他去慢慢适应。之前咱推荐的这本杂志就很有意思,虽每篇不算特别长,但是每一个都包含了比较丰富的情节。分析完语文阅读题套路,我找到了最源头的“押题”杂志!还是实惠过刊呢
总之,孩子每天阅读的书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孩子大了以后,不愿意天天黏着你,但他一定天天在阅读。
所以,他是在天天黏着智者,还是天天沉浸在信息垃圾里,很大程度影响他将来是什么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