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心理学家林紫在MSN签名里写下:“培养孩子内在的安全感,是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随后接连几天,不停地有人问:“该怎么做呢?”
缺乏安全感是很多人的困扰,他们害怕受伤,牢牢地抓住一些东西,唯恐失去,却总是和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失之交臂;
他们渴望信任与安全,却从不信任别人,内心深处无法跟任何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随后几年,林紫老师就这个话题开了数百场讲座,讲给数十万家长听,每一场都有很多人悄然落泪。
作为心理咨询师,林紫老师在保护好来访者隐私的前提下,将他们的故事加工处理,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梳理一遍,写出《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有父母读者留言:“这本书不传递焦虑,不说教,让你看到希望,感受人生不完美但可以很完整。”
“让你在带孩子的时候不过分解读安全感,让你的感觉触角重新有了作用,启发你感受自己、爱自己、解放自己、成为自己。”
父母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感,便如同给孩子穿上“护身甲”,让孩子勇往向前,畅然体验人生的精彩。
建立安全型依恋模式,奠定安全感良好基础
曾有一位30出头,长相清秀的女子,因无法走入健康的婚姻,前来咨询林紫老师。
当林紫老师倒水给她时,她惶恐地把手藏在身后,擦了又擦才伸出来——修长秀气的双手,可指甲缝里满是泥土。
她说她的手有很不好的欲望,所以恨不得把手埋进土里。
很难想象这个欲望竟是解剖。
当她进行动物活体解剖时,她眼前浮现的是母亲的脸,想象母亲痛苦扭曲的样子,她有一种快感,同时又非常地痛苦和憎恨自己。
到底是怎样的经历让她变成这样呢?
随着咨询的推进,原因渐渐清晰。
她出生不久后,父母关系开始变得紧张,母亲认为是她的到来导致的,心中怨恨她,经常随意把她交给别人代管,一度想把她送人。
被外婆养育几年后,她回到母亲身边。
但母亲对她冷漠严厉,经常拿她出气,甚至当着校长的面辱骂她。
混乱的养育状态、母亲不稳定的情绪,导致她形成了“混乱性依恋”。
她内心极度渴望爱,却不相信自己会得到爱,没有朋友,不敢建立亲密关系,常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解剖活生生的动物。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种种创伤中逐渐心理扭曲,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童年“得不到爱”的养育模式,让孩子处于惶恐、担忧之中。
久而久之,他们产生“我没有价值、我不配被爱”等错误信念,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不安全感。
心理学中,幼儿期的依恋模式决定一个人对自我形象和他人形象的认知,并深刻影响这成年后的人际和亲密关系,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一生的生命品质。
正如《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一书中写道:一份安全型依恋关系,是孩子建立好内在安全感最重要的基础。
而依恋关系的形成,隐藏在父母与孩子相处模式中。
当孩子建立好安全型依恋后,才能放心地探索外界,向前发展。
如何建立安全依恋模式呢?
1、安全稳定的依恋环境
虽然妈妈对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但孩子的其他主要照顾者要尽量保持稳定,少更换,家人之间需要互相包容和接纳。
安全稳定的依恋环境,对孩子非常重要。
2、高质量的陪伴
父母需要情绪稳定、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及时回应。
同时,父母需要持续对孩子的需求给予及时、恰当的满足。
忽而受到过分关注,忽而又被忽略需求,孩子会陷入焦虑不安中。
长期被忽视、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则会用回避型行为掩饰自己的情感需求。
善待孩子情绪记忆,增加人生幸福底色
假如孩子摔跤了,你会以怎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呢?
我们以妈妈为例,通常反应有这四类。
第一类妈妈:总是担心孩子受伤,看到孩子摔倒,本能地高呼:“天啊,我的宝贝!快让妈妈看看摔到哪里了?”
第二类妈妈:对孩子有些严厉,她期望孩子能不出差错,非常顺利地成长,她通常的反应是:“这么大了,路都走不好!”
第三类妈妈:第一反应是对孩子以外的事物产生评价,对孩子情感情绪却很冷漠,她可能会吼:“你看你!刚洗的衣服又弄脏了!你自己洗!”
第四类妈妈:是先仔细观察孩子有没有用受伤,鼓励的眼神看着孩子,待孩子重新站可能回帮助孩子拍拍衣服,若孩子收到惊吓,会温柔地安抚孩子。
妈妈的不同反应,会给孩子留下不同的情绪上的记忆关联,即情绪性记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孩子很可能忘记很多细小琐事,可这些事情所产生的情绪性记忆却会长久地影响着孩子,甚至会决定他们成为父母的样子。
林紫老师曾布置一份作业:描述自己与妈妈的关系。
80%左右的爸妈想到最多的词是:控制、情绪化、否定、做什么都是错……
这类爸妈很不希望成为妈妈的样子,可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又不知不觉地复制了妈妈的样子。
有5%左右的爸妈用很多正向温暖的词描述:安定、幸福、可依赖、信任、亲情、责任、和蔼……
这类爸妈对生活、伴侣关系、孩子的满意度都比较高,虽偶尔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但依旧对自己和孩子充满信心。
正如林紫老师所强调的:“决定一个人一生幸福与否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伴随事件所产生的情绪性记忆。”
与父母相处时情绪性记忆,如同一个烙印,深深地刻在孩子心灵中,影响着孩子一生的走向。
如何给孩子留下良好的情绪型记忆呢?
1、建立自我察觉
父母感觉到被孩子的某一表现或行为激怒时,很可能是当下的场景引发了童年不愉快的记忆。
这时,父母试着使用“暂停技术:“这可能时我自己的功课,与孩子无关。”
平静后,父母更容易接纳孩子的表现,终止家庭代际的伤害。
2、善待孩子的情绪性记忆
父母帮助孩子积累孩子的情绪体验,帮助他们在负性事件中产生正向的情绪性记忆。
父母的关怀和温暖是孩子最好的心灵良药。
面对孩子的求助,哪怕只是一个平和温暖的“嗯”,也会成为孩子某些艰难时刻的支撑力量。
唤醒孩子内心勇气,提升心理弹性
林紫老师的女儿圆子换乳牙时,突然变得莫名的不安。
她一会儿要妈抱,一会儿要妈妈唱“小时候的歌”,一会儿要软软的枕头和小时候的玩具。
林紫老师知道:对孩子来说,换牙是自己经历的第一件人生大事。
圆子是在“缅怀”过去,和自己的婴幼儿期告别。
于是,她抱着圆子轻柔地唱起儿歌,跟圆子讲自己小时候换牙的经历,肯定地告诉她换牙出点血“不会死”。
接着,她郑重地举行一个小仪式:将掉下的乳牙消毒,用棉花和锡箔包好,放到牙盒里,写上这颗牙萌出和掉落的时间。
圆子由恐惧和不安,渐渐转为满足和自豪。
当孩子经历“头一次”时,父母给予有效的支持和引导,不仅能保护好孩子身心发展节奏,还能帮助他们心底生出勇气来面对成长。
勇气是孩子相信自己是有力量的,是孩子经历困难后的复原力,是对自己和他人都有敬畏之心。
孩子的勇气藏在与父母的互动方式里。
孩子沮丧时,父母运用同理心,安慰孩子并给予支持;
在孩子有微小进步时,父母及时认可孩子;
在孩子面对较大失败时,父母不拿孩子与他人比较,肯定孩子的努力付出……
一个内心充满勇气的孩子,才有足够的心理弹性来应对人生困境。
如何激发孩子的勇气,提升心理弹性呢?
1、和孩子谈谈心,可以问问孩子觉得谁是最关心他的人,可以跟孩子探讨:“有没有经历过爸爸妈妈不知道的困难和挫折?这些时候你都是怎么过来的呢?”
从中提取孩子已具备的“弹性小种子”,加以鼓励和引导。
2、和孩子一起制定能力提升计划,并协助孩子一小步一小步地达成,让孩子不断获得小小的成就感,积累勇气。
3、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观念,与孩子开展“表扬与自我表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游戏,养成孩子“宠辱不惊”的心态。
4、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沟通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孩子控制冲动和强烈情绪的力量,获得情绪修复力。
写在最后
《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封底上写道:“父母要做的,是相信孩子的生命力、陪伴他们,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力量去面对人生。”
那些充满安全感的孩子,有着良好的自我认同,轻松自在,始终坚信自己的价值。
他们悦纳自己的能与不能,顺境中不自傲,敢于探索;逆境中不自贬,敢于主动求助。
如果说幸福的童年是治愈孩子一生的良药,那么安全感便是幸福童年的基石。
点个「在看」愿所有的孩子在父爱、母爱的呵护滋养中,内在安定,不惧风雨,享受人生。
安利时刻
前段时间,我在公众号宣布,要做一个“人生教练的平台”。现在平台还在筹备中,但已经有不少同学表示对“人生教练”很感兴趣,而且提了很多有意思的好奇问题。那怎么办呢?
不如组建一个“人生教练”的微信群吧,让大家相互交流。如果你想正在做或者对“人生教练”感兴趣,可以加入这个群。这个群感觉可能更适合,以下人群:正在从事或者学习人生教练、对人生教练感兴趣、咨询师、社工、疗愈师、教育者、个人成长者等。
加下方老梁社长的微信,即可进入“人生教练教练群”,申请暗号:人生教练。
作者:紫莲海燕
来源:帆书樊登讲书
图片:图虫创意

编辑:Serein
点个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