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敏感”成了一个贬义词。
“你想太多了。”
“你怎么这么内耗?”
“你太多心了……”
“你不会是神经过敏吧?”
种种说法,最后都会归结成一句话——“你太敏感了。”
尤其是发现孩子拥有类似特质时,不少家长都会长叹一口气,无奈道:
“唉,你这孩子,怎么小小年纪想这么多?”
其实,孩子是否敏感与年龄无关,甚至与成长环境、家长的抚养方式关系也不大。
他们细腻的情感与生俱来,而且每五六个孩子里,就会有一个孩子拥有这种“敏感”特质。
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Elaine Aron)将这样的孩子称为“高敏感儿童”
除了“想太多”,高敏感儿童还有什么特点?老王前两天在视频里聊了聊这件事。
视频下,很多同学留言,自家娃就是“高敏感儿童”。
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的高敏感而心累,常常忍不住发脾气;
还有的家长自己本身就属于“高敏感人群”,理解孩子的状态,又忍不住担忧孩子没那么容易快乐……
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条留言:
“(孩子)在不同的身体能量和精神状态时,会出现不同的敏感状态,有能量有精神时正向敏感,没能量没精神时负向敏感。”
这位同学的感悟和伊莱恩·阿伦的观点不谋而合——“敏感”这个词只是在表达一个中性的事实:对于刺激的感受更加强烈,本身没有好与坏分。
当外界的环境出现变化时,孩子的状态也会随之不同。
如果外界环境高度刺激,否定信息太多,孩子会更容易心烦意乱。
他的脑子会被纷至沓来的信息冲击、扰乱,整个人变得紧张、焦虑、疲惫不堪。
如果外界环境充满正面的肯定,让孩子觉得安全,他的敏感就会变成另一种样子:
极强的洞察力和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对世界充满热情……
这正是老王在视频里说“高敏感孩子都是宝藏”的原因:直觉、洞察力、创造力,这些可都是“天选之子”的标配特征啊!
忘了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很适合形容“高敏感儿童”:

“有些人是透过滤镜看世界的。”
透过那与生俱来的“滤镜”,他们眼里的世界有着更高的对比度和饱和度。
我们不懂他们为什么总是大惊小怪、龟毛、玻璃心,是因为我们看不到他们眼中清晰又明艳的世界。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帮孩子接纳自己的敏感特质,呵护那份与生俱来的天赋,留住那双能够发现更多细节、看见更多“色彩”的眼睛
好吧,现在,我可以“坦白”了:
我家大宝也是这样“高敏感”孩子,龟毛、洁癖、拧巴的处女座。
嗯,很磨炼父母,但我们确实也在他身上看到了超越我们以为的直觉、洞察力、创造力。
他没怎么学过美术,但他对色彩的敏感和把握,常常让我们惊讶。
使没有这些也没有关系,自家的娃,啥样我们不都得接着,无条件好好爱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