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2024年工作会议,为下一阶段银行业保险业监管工作及行业发展定调。这是金融监管总局成立后召开的首次年度监管工作会,因而受到广泛关注。
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是金融监管的首责主业、重中之重。“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步伐加快,农信社改革有序推进。一批高风险机构得到稳妥处置,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取得新的成效。”会议如是总结过去一年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化险成绩。
金融风险成因复杂、外溢性强,目前我国重点领域改革化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任务复杂艰巨。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工作会议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强监管严监管着墨较多,并且排在重点工作前列。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积极稳妥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全面强化“五大监管”、跨前一步强化央地监管协同……2024年改革化险、强监管“施工图”清晰展现。
接下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点领域有哪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如何把握好时度效、推动形成工作合力?金融监管将向何处发力?围绕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在2024年金融监管总局部署的八大重点任务中,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被置于首位。
数据显示,全国中小银行3912家,总资产110万亿元,占银行业资产比重的28%。从全国范围看,目前中小银行经营稳健,资产质量保持稳定,资本实力显著增强,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资产质量总体上处于较好水平,经营和监管指标均处于合理健康水平。不过,也有少部分中小银行在前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风险,个别中小银行风险比较高。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此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存在风险的中小银行数量、资产总额、不良资产总额占整个银行业、以及占中小银行体系的比例都非常低。金融监管总局实施高强度监管,促使其风险逐步收敛,同时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一行一策”谋划实施改革化险路径,稳妥有序化解和处置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以来,金融监管总局分类施策、一行一策,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针对风险暴露的机构“精准拆弹”,强化中小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督促其聚焦主责主业,支持多渠道补充资本金,持续夯实机构稳健运行基础。
关于今年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政策思路,会议要求把握好时度效,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工作。健全金融风险处置常态化机制,落实机构、股东、高管、监管、属地、行业六方责任,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把握好时度效”要求在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时,一是要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推进改革化险工作;二是要准确把握限度,既要坚定改革化险的决心,又要稳妥有序推进,防范产生次生风险;三是要真正实现效果,通过改革化险,推动中小银行稳健发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就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而言,改革与化险实际上密不可分。比如在“一省一策”推进省联社改革中,就是将农村中小银行风险处置和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包括去年以来频频重组的村镇银行也是如此。
此外,强化银行主体责任也至关重要。董希淼特别谈到,“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不能只依靠国家政策和金融管理部门,机构发挥主体责任是最重要的,要制定科学务实的发展战略,逐步迈上特色化、精细化发展之路。”
积极稳妥防控重点领域风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2023年以来,防范化解风险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稳妥化解,金融系统运行总体稳健。对于今年防风险工作,本次会议明确部署了三个领域,一是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二是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督促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落实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三是配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开展债务重组、置换。
资产质量是银行业的生命线。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总体保持平稳。初步统计,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9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495亿元。不良贷款率1.62%。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为84.2%,保持在较低水平。全年处置不良资产3万亿元,保持处置力度。
曾刚表示,在经济结构转型调整阶段,银行业面临的潜在信用风险上升。对于银行机构而言,要在前端及时采取措施,优化信用结构,控制对过剩产能、过度借贷主体等的新增信贷投放,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做好“五篇大文章”中。与此同时,也要做实资产分类、加大拨备计提和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多渠道补充资本,夯实稳健运行根基。
值得关注的是,加大不良处置清收力度也是优化信贷结构、盘活信贷存量的重要抓手。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在监管部门大力推动下,银行机构连续多年加大不良资产处置清收力度。2017年以来,累计处置银行不良资产达18万亿元,盘活了大量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将资金投向更有效益、更具前景、更需支持的领域。从资金投向看,绝大部分信贷资金用于实体经济,积极满足企业、居民等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有力支持了经济恢复向好,提振有效需求,而这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信用风险管理,降低银行业潜在信用风险。
金融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
强大的金融监管是金融强国关键核心要素之一。2023年以来,金融监管总局坚持依法合规开展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推动构建全覆盖、无盲区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
出台6部规章、18项规范性文件,加快完善监管大数据平台,落实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统筹职责……这一年,金融总局着力补齐制度短板,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取得实质进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等一批监管规则的陆续发布。这一年,监管执法震慑力持续加强,切实提高监管有效性,把板子打准、打痛。2023年处罚银行保险机构4750家次,处罚责任人8552人次,罚没合计78.38亿元,罚没金额较2022年大幅增加。这一年,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成效明显,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受到严惩,非法集资年均发案量较峰值大幅下降,亿元以上存案结案率大幅提升。这一年,“大消保”工作格局逐步落地,广泛传递消费者权益保护理念,投诉渠道大幅畅通。
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关键在于厘清监管责任,加强协作配合,要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还要在市场准入、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各个环节严格执法。
对此,会议指出,要坚决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全面强化“五大监管”,严把准入关口、严密风险监测、严肃早期干预纠正。紧盯“关键事”“关键人”“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做到一贯到底、一严到底、一查到底。
加强金融监管,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和重点任务协同,切实做到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董希淼表示,在强调金融监管全覆盖的同时,必须加强“央地协同”,提高地方金融监管效能。随着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推进,如何促进中央金融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在金融监管、风险处置等方面的协同,进而减少监管重叠和交叉,形成央地监管合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徐贝贝
编辑:云阳
邮箱:[email protected]
关注金融时报公众号 看更多独家新闻资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