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 哦~
最近看到一条朋友圈,让尹哥哭笑不得,一位二年级的小朋友,寒假作业清单列了十来项,很多都是每天要做的,讽刺的是,部分还注明了
“快乐寒假”
字样。这些寒假作业任务量之大,也让家长忍不住吐槽,
“还不如继续上学”
……

相信这样的“快乐寒假”不是孤例,网上对于各种作业太多的吐槽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有些内容结合起来看往往会更有意思。
这不,最近《经济观察报》整理了985高校本科毕业生升学率数据,可以看到,这几年本科毕业生的升学率总体上是增长的,2023年平均升学率达到了62.7%,比起2018年增长了7.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卷完本科还不够,要继续卷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硬是在学业上卷出大半辈子。
大家都是硕士博士,我们的科研水平就会有进步吗?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有时候只是学历上提升了,人的心境和成就上却未必能提升,也不是每一个博士都必然在这个领域上取得超乎寻常的成就。而大家之所以去卷学历,更多是对于当下社会的无奈
这点从就业数据上也能窥探一二。《经济观察报》整理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高校近5年本科生的就业率出现波动下降,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南大学2023年的就业率比2018年下降了超过10个百分点。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在统计方法上另有“玄机”,“就业率”统计口径包含了升学、出国出境、签约就业、灵活就业。“灵活就业”里面故事就多了,又包括创业、以个人身份从事职业活动的自由职业者、家庭帮工等。
本质上还是就业市场太难了,升学对大部分人来说才是当下的“最优解”,“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升学”也成了多个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的高频观点。
教育战线拉长落到家庭身上是养育成本大幅提升,里面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一方面,教育重担其实转嫁到家长身上,让本就工作繁忙的家长不得不抽出时间教育孩子,进一步压缩个人时间、降低了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养育需要耗费的资金也水涨船高,梁建章等人做过估算,中国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达到62.7万元,在一线城市,这样的成本更高,北京上海更是分别达到96.9万元和102.6万元,这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
实际上,国人一直对教育很重视,把教育视为实现“阶层”跃迁最重要的途径,所以很多父母拼命也要花钱卷教育。这本质上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投资,并且存在对过往经验和路径的依赖。由于高学历人才的稀缺,过去学历的确带来了充足的红利,但如果大家的学历都高了,都是硕士博士,那读到硕士博士不就是单纯的内耗吗?当学历优势不再,这样的投资真的有具体意义吗?
这点真正参与工作的小伙伴都很清楚,很多时候我们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并不能支撑实际工作,真正让人快速成长的,往往是在具体工作中的不断钻研和摸爬滚打,是在每一次解难题后的提升,这时候品格和韧性往往更重要
说回具体的教育问题,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是流水线式的,让对数字不敏感的人必须学好数学、对语言不敏感的人必须学好英语,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教育方式,优秀的标尺就只有那一把,但社会上真正的优秀是千人千面的,应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过去有些“小作文”,说日本有寿司之神、刺身之神,我们往往会很羡慕,但反观我们的教育,如果只以好成绩、好大学、好工作来定义成功,又怎么能培养出各个领域拔尖的人呢?我们的社会舆论真的羡慕和鼓励油条之神、烧烤之神、豆浆之神吗?教育应该有尺度,但也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有因材施教,更要包容失败。
当我们看到乔布斯、盖茨在车库里创业成功,除了羡慕,也应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不了这样的人。我们应当引导和鼓励那些喜欢画画、喜欢唱歌、喜欢做手工、喜欢研究机械等等的孩子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折腾,这样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才是真正富有创造力的,而不是千篇一律和空洞的。人的创造力来自于思考,而思考来自于见识,来自于适当的空闲时间。
这点不仅适用于孩子们,也适用于每一个人,希望新的一年,我们都能有足够的时间放慢脚步,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无所谓的卷。
中国、美国的养育成本是人均GDP的多少倍?谁更高?
点我看试试看~
中国是6.9倍,美国是4.1倍
— END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