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的电影足够多,在观影这件事上花的时间足够长,Sir相信有一部分观众,在观影时心里总会冒出一个念头:
如果不图刺激,不为娱乐。

那眼前的这部电影,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这些套路的故事,造作的反转,或打打杀杀、情情爱爱的场面,难道是我们跟电影仅剩的连接么?
当然不是。

Sir相信,好的影像能把观众按在座椅上,心甘情愿任由创作者碾压,鞭挞。
最近就有这样一部神片,贯彻了这代年轻人最推崇的精神——
发疯。
欧洲,黑白,伪记录,老片素材,以及固定镜头,一镜到底……几乎每一个都是反市场逻辑,赶客程度拉满。
可,它同时又被称作。
2023年度十佳的榜单没有这部的都是shit。
如果你还相信影像,相信纪录的力量。

答应Sir,请——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Do Not Expect Too Much from the End of the World

算是一部小众的欧洲电影。
但荣誉不少:
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评为2023年度十佳之一;英国《视与听》杂志2023年50佳影片名列第9名;
业内口碑颇佳。
导演
拉杜·裘德是罗马尼亚的天才导演,曾在2022年凭借《倒霉性爱,发狂黄片》拿过柏林金熊奖。
但。
这些都不是重点。

因为这是一部,你如果沉下心去看,会发现——
虽然是异国异乡,但情绪和痛苦都是无比相似。
一个伪记录片式的喜剧,串起了打工人和资本家,社交媒体真实与虚拟,以及罗马尼亚这样一个前社会主义国家里相似的现实荒诞与历史记忆等元素。
如果这里面有一个能让你停下脚步。

那请就不要错过它。
01
抛开电影风格化的黑白影像,以及和历史作品的交叉剪辑。
电影的主线故事非常简单:
一个真实新媒体影视民工的一天
主角安吉拉,一位金发美女。
作为制片助理受雇于甲方,负责跑腿为广告公司面试出镜者。
为了保持充足的精力投入工作,她只能一边开车一边猛灌咖啡。
为了防止睡过去出车祸,必须听情绪激昂的车载音乐刺激自己。
饿了只能中途随便吃点东西垫肚子。
连和爱人约会都只能在车里,在工作间隙。
一个细节是。

为了舒缓情绪,Sir就没见过安吉拉不嚼口香糖的时候。
可就算是这样,使出拼命三郎的力气,老板还不断打来电话——
催促她赶紧完成任务,并且还给她增加工作量。
除了不用坐班,妥妥的社畜无疑。
但安吉拉在工作间隙,也不是没有放松时刻。

拍短视频。
确切来说,是吐槽。

她利用科技软件,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恶俗博主。
对,你没看错。
正在拍摄的美女安吉拉和那个手机镜头中出现的光头是一个人。
这猝不及防的画风,也让电影带有了不少喜剧意味。
用一个令人厌恶的光头男皮肤,安吉拉在网上发表了不少仇恨言论和啼笑皆非的粗俗话语,博人眼球。
一方面是为了赚点小钱。
(为了搏出位,她的段子一般是侮辱女性和发表极端言论)
另一方面是想有个宣泄工作压力的方式,对高强度的工作、老板的剥削压榨的一种控诉。
△ 有趣的是,这个光头角色是女演员本人在疫情爆发时便在网上创立了
可以说整部作品的主线。
就是安吉拉作为社畜的日常:
她开车,约见受访者,吃饭;开车,采访;开车,开会,拍摄……
这一部分,全是黑白风格,暗示安吉拉的“悲惨”心境。
而在拍搞怪视频的时候,电影才会切换到彩色画面。
寓意很明显:
只有做自己的时候,世界才会恢复本来的颜色。
除了安吉拉本人,电影还毫不遮掩地呈现了:
资本对于普通人的异化。
安吉拉的工作,是寻找“工作安全宣传”广告的出镜者,面试的候选人,都是遭遇到严重工伤的受害者。
但讽刺的是。

这些受害者,为了得到广告公司承诺的丰厚奖金,不仅需要把事故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还要装的跟没事人一样,呼吁大家戴好安全帽,支持这个来自甲方的宣传任务。
全部要“照词儿说”

可事实是。
受害者之所以为了钱配合宣传,完全是因为事发后责任人的缺位,从老板到监管部门,全员失责造成的恶果。
他受伤后,两个同事先给领导打了电话
老板让他们在确认他的雇佣合同是否有效之前先不要叫救护车
所以他们让他在痛苦中足足等了一个小时
他的同事还从他的口袋里拿走了他的手机,不让他自己打电话
更讽刺的是,同样作为打工人,被压榨至极的安吉拉,却在采访听到这些悲惨故事后,没有表现出一丝同情。
以专业和职业的态度说:
请提一些安全防范方面的忠告
比起来自资本家的迫害,这种底层劳工的互相戕害更令人唏嘘。
一个想做自己而不得,只能发疯的打工人视角。
一个底层打工人被逼互相伤害的视角。
电影用黑白风格呈现的现实残酷,还只是主题的第一层。
02
一流喜剧的内核是什么?
讽刺。
好的喜剧不是靠搞笑段子的积累,而是对现实的讽刺。
不止有一位喜剧导演谈到:
好的喜剧作品,骨子里都是悲剧。

△ 卓别林《城市之光》剧照
黑白风格在电影中的呈现,是安吉拉的社畜生活,也是电影拍摄的2020年的罗马尼亚打工人的日常。

借着安吉拉那个光头皮肤,导演极尽对于罗国普通人的生活和社会现状进行吐槽。
从现实的战争,到民众的保守偏见,到性与死亡。
更讽刺的是。
导演在电影里插入了一个罗马尼亚1981年的电影《安吉拉,步履不停》的片段,展现了一个也叫做安吉拉的出租司机的日常。
不过在这个片段里,直接用上了原片,充满怀旧色彩,和现代的黑白风格对比尤其强烈。
更有意思的,现代的安吉拉虽然是制片助理,但一天的工作也是大量开车接送……
两个安吉拉的开车镜头,被导演反复对比剪辑。
从普通的开车,到与其他司机、乘客的争吵,甚至是她们的生活日常,都被拿来对比。
一边是现代的罗国,阴暗低沉仿佛没有希望,一边当年的罗国,色彩浓郁,人人生活好像都有希望。
如果熟悉罗国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历史,可能会有一种难以理解的荒诞:
在众多换了颜色的国家中,手段最激进的罗国,为什么在四十年后,普通人的生活好像在倒退,甚至开始怀念过去?
但。
导演又不是在单纯怀旧。
电影里用了很多镜头在暗示:
四十年前,这里的男人看不上女人干活;四十年后,安吉拉假扮男人来吐槽女人迎合流量。

四十年前,路怒症会对喷,但四十年后,路怒症功底更甚。
虽然时代发生了变化,虽然旧制度都已经作土,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似乎没有什么改变。
同样的愚昧,低素质,充满偏见。
连犯错,都带着某种似曾相识。
历史的集体记忆,借着荒诞的生活,在攻击着主角,也攻击着观众。
但这只是一种单纯的揶揄现实?

不。

影片结尾的40分钟,导演告诉了观众,为什么要拿两个安吉拉进行对比。
还记得现代的安吉拉日常工作是什么嘛?
找生产事故的受害者拍安全生产的广告片。

而她通过各种面试后,最终选入这一广告拍摄的对象。
正是老安吉拉一家。
四十年后,她的儿子因为安全事故成了残疾,参加了这个广告宣传的面试。

而在她的自述里,生活并没有她当年想象的那么阳光:
美好一天的开始
当了一辈子的出租车司机,我的退休金少得可怜
我的一生都伴随着痛苦
影像从历史走入了现实。
导演用一个转场,让那个彩色世界重新堕入黑暗。
正如片名: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并不是一种丧气十足的调侃。
或许因为,你我早已身处不断下坠之中?
03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止住。
一个被生活逼疯的安吉拉,遇上了遭受了四十年苦难,希望通过拍广告挣一笔钱的安吉拉一家,会发生什么火花?

导演把宣泄放在了最后四十分钟里。

告诉所有人,相对于生活的压榨和不幸,在这个短视频横行的时代,还有一种压榨,比之前所有的都要隐秘,残忍:
真相。
是如何轻易,被重构和曲解的。
电影结尾,广告终于开拍,老安吉拉一家人被带到拍摄地,按照要求诉说着自己的伤痛。
但拍摄现场,拍摄者的画外音和指挥,却频频抢镜头。
这场戏。
几乎给观众呈现了一整套新媒体时代,宣传的操作范式:
如何利用事实,表达出创作者的想法,哪怕罔顾真相。
一开始。
他们评论着受访者的名字,说在当地语言中有歧义,最好不要说。

接着,他们指摘着拍摄现场会让观众产生干扰的物件,并反复打断受访者的话,损耗他们的精力。
再接着,为了避免突出背景里带有八十年代风格的建筑,主动调整了滤镜和焦点。
再之后,反复修改着受访者的措辞,避免其中有控诉的成分。
最后甚至和受访者争论起事故的原因,进行道德批判。

希望让受访者承认事故是自己的问题。
还给到了这样一个带着绿幕的拍摄标牌,让受访者举着。
受访者问道,上边会不会写对我们不利的东西?

拍摄者的回答非常靠谱且有力:

???

可笑吧。
而这一整套操作下来:

明明只是为了一点点广告费来做宣传的安全事故受害者,却在不经意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不仅仅成了任人摆弄的小丑,遭受现场这些毫无底线的侮辱。

更有可能因为这则广告中的认责,失去获得事故赔偿的机会。
甚至成为短视频时代的素材,任人调侃。
至于他们的痛苦,则会像泡沫一样,再无人知。
而这种通过影像重新建构的真实。

其荒诞性,导演已经借着女主的换脸拍吐槽视频,反复呈现了。
只要说大家想看的,就能获得流量,哪怕内容再离谱。
哪怕这个流量建立于对真相的践踏,对道德的摈弃上,甚至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上。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罗国的历史已经验证,过了四十年,天翻地覆,时殊事异,但受众并无改变。
愚昧、偏见、无知,自大,新媒体的出现还让这一趋势大大加快。
而不改变的结果是如何?
老安吉拉已经给出了上个四十年的答案:
她一生都伴随痛苦。
属于小安吉拉的时代,答案可以预料得到——
在繁重的工作中,她也只能扮演着另一个丑角去发疯,顺应那些愚昧,发泄现实生活中的愤懑。
哪怕这个扮演会让世界下坠更快。
导演拉杜·裘德在接受电影杂志《Fimmaker》采访时表示——
通过短视频和AI换脸这种潮流热点,导演完成了对罗马尼亚集体记忆与现实的一种荒诞呈现。
其中对于打工人,对于资本,对于影像的真实与虚构的讨论,都超越了这个东欧小国。
这是一种属于这个时代所有人的集体困境。
并且, 就像这个片名的含义。
他也对未来保持更持久的悲观。
但好在,还有电影。
还有记录。
只有记录才能对抗遗忘,才能让一些火种得以延续。
延续的火种多了。
总会有改变的契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ray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