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跟踪前沿进展,掌握最新动态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撰文 | 姚湧  小学森  庐州月
责编 | 既来知  
●                   ●                   
1
一瓶矿泉水中含有多少塑料颗粒?
图片来源:pixabay
白色污染已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研究显示,微塑料(长度1微米至5毫米)和纳米塑料(<1微米)已遍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并在人类多个器官组织中被检测到。但是,因为微塑料特殊的理化性质,人们很难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闵玮团队和颜备战团队联合开发出能对样本中的纳米塑料颗粒进行精确计数的方法。该方法将一种名为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显微技术与塑料自动识别算法相结合,能识别待检样品中小于100 nm的单个纳米塑料颗粒。检测结果显示,每升瓶装水中约含有11万-37万个微纳塑料颗粒,其中约九成为纳米塑料,更易进入人体组织。相关结果于1月8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2300582121
2
无需电池的水质检测“泳者”
图片来源:pixabay
水是生命之源。对环境水质和病原体污染进行实时监测可以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扩散,保护公众健康。近日,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设计出一种无需电池的小型无线软电磁游泳(soft electromagnetic swimmer,SES)电子系统,能在水环境中完成多种监测任务。SES长5.3厘米,宽3.2厘米,总重5.3克,整体呈水滴状,通过射频供电,其长约1.3厘米的“尾巴”可以靠共振上下摆动,驱动检测系统运动。该系统的前端采用软电子技术将多种离子、病毒特异性抗体和无线数据采集模块进行了集成,能实时检测水质和病毒污染,并把数据同步传输到智能手机的用户界面。该研究为就地检测水质提供了新方法。相关论文于1月10日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k6301 
3
这群神经细胞可调节动物衰老进程
图片来源:pixabay
2022年9月,美国国家衰老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on Aging,NACA)提出了“衰老器官间通讯”(Interorgan Communication in Aging)的概念,即组织间通讯功能障碍是与年龄相关的生理机能衰退的基础,导致了各种衰老表型。在哺乳动物,下丘脑起着高级“衰老控制中心”的功能。近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发育生物学系Shin-ichiro Imai团队在小鼠下丘脑背内侧核(dorsomedial hypothalamus,DMH)鉴定出一群表达Ppp1r17分子的神经元DMHPpp1r17,具有调节动物衰老和寿命的作用。DMHPpp1r17可通过交感神经刺激,影响动物突触相关基因的表达,引起突触传递功能障碍,损害白色脂肪组织(WAT)功能。敲低影响Ppp1r17磷酸化和胞内定位的DMH特异性基因Prkg1后,小鼠的WAT功能恢复正常,身体活力提升,寿命延长。相关论文于1月8日发表在《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3.12.011
4
废弃牛奶循环再利用:造肥料
图片来源:pixabay
在过去的几十年,全球对牛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与之相伴的是废弃牛奶处理量的不断攀升。据统计,2009年,全世界总共生产约6亿吨原奶,其中约1亿吨被浪费,占比13%。当前对废弃牛奶的处理多以直接倾倒为主,可能会给生态系统带来威胁,也是一种资源浪费。近日,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蔡冬清团队研发出一种非生物工艺,可将废牛奶转化为农业纳米肥料。研究人员首先使用KOH活化过硫酸盐技术将废牛奶转化为类黄腐酸和类腐殖酸,而后将该产物与凹凸棒石混合,以获得缓释的纳米类黄腐酸肥料。结果显示,在盆土中添加这种纳米肥料可显著提高鹰嘴豆的产量,促进植物根系伸长。该研究为废弃牛奶的回收再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4422-5
5
二手烟对健康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更广泛
图片来源:pixabay
随着各国控烟力度的加大,吸烟者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但二手烟(secondhand smoke,SHS)仍会给非吸烟人群(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近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医学院Luisa S. Flor团队对2022年7月前发表的关于SHS暴露对健康不利影响的文献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该团队发现,研究所涉及的9种健康结局都与SHS暴露有关。保守估计,SHS会使非吸烟人群的缺血性心脏病、中风、2型糖尿病和癌症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至少约8%、5%、1%和1%,支持这些有害关联的证据被评为弱。此外,支持SHS与中耳炎、哮喘、下呼吸道感染、乳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病之间有害关联的证据较弱。尽管关联的基本证据略显单薄,但该研究还是为我们展示了SHS对健康影响的广泛性,强调了推进实施控烟政策的必要性。相关成果于1月9日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3-02743-4
6
未来30年国人胃癌的促发因素有哪些?
图片来源:pixabay
得益于对风险因素的控制,过去几十年,我国人群胃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占全球胃癌负担的44%。近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癌症中心赫捷团队对国家癌症登记中心的682组癌症登记数据进行了分析,预测了2050年前国人胃癌可控促发因素的变化趋势,以人群归因分数(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 PAF)表示。PAF是指由于风险因素暴露而导致的癌症新病例在总患者中所占的比例。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抽烟、腌制菜和饮酒的胃癌PAFs呈下降趋势,而不健康体重指数(BMI)和糖尿病的胃癌 PAFs则呈上升趋势。2000年到2050年,上述胃癌风险因素的综合PAF从80.75%下降至70.18%。估计到2050年,我国将有279707例胃癌患者,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将导致40.7%的贲门胃癌和62.1%的非贲门胃癌病例。也就是说,控制好以上风险因素将有效降低我国人口未来30年的胃癌负担。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lanwpc.2023.101003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